怀孕前、怀孕后、胎教、生产后、育儿都应该注意什么事项?怎样做对孕妇和宝宝身体好,查字典幼儿网为你解答更多怀孕相关问题,请大家多多关注查字典幼儿网。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都在280天摆布(即38~42周)降生,称为足月产。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定义,在怀孕29~37周之间发生的分娩为早产。早产儿的体重一般在1000~2500克之间,由于过早分娩,各种器官发育不可熟,体外生活能力较弱,调节体温、抵抗感染的能力很差,早产儿的死亡机会要比足月儿多几十倍。其存活儿约有80留有差别程度的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哪些情况容易发生早产呢?
1、 早产与年龄关系 未满20岁或大于35岁的孕妇早产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小于20岁者,早产发生率是20~34岁组的11倍。
2、 早产与流产史的关系 流产史,尤其是晚期流产史、反复流产、人工流产、引产或流产后不足一年又再次怀孕的对孕妇影响最大。因流产对宫颈均有差别程度的损伤,导致宫颈机能不全,使早产率增高。
3、胎位与早产的关系 臀位早产的发生率为20.4%,是总产妇早产率的7倍。
4、 早产与疾病的关系 妊娠合并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内、外科疾病,如风疹、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妊高症、心脏病等,容易导致早产。孕妇内分泌失调、孕酮或雌激素不足,严重甲亢、糖尿病等,均可引起早产。严重贫血的孕妇,由于组织缺氧,子宫、胎盘供氧不足,也可发生早产。孕妇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不足以及维生素E、叶酸缺乏,也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5、 早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过长、过累可使早产率明显增高。情绪经常颠簸或精神过度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收缩,易致早产。妊娠后期频繁的**,易引起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较常见原因。孕妇吸烟和过度饮酒,也与早产密切相关。
此外,双胎或多胎妊娠。由于子宫过度伸展,最常导致分娩提前,早产率是一般妊娠的10~15倍。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是妊娠末期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子宫表里出血,提前终止妊娠造成早产,并可危及孕妇的生命。
预防早产,关键是加强孕期保健,从妊娠早期开始,按期做好产前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妊娠中毒及各种异常妊娠。注意改善生活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增加休息时间。连结心境安然平静,消除紧张情绪,制止不良刺激。要摄取合理的充分的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鱼、肉、蛋及豆类食品,多吃些新鲜蔬菜及水果。怀孕后期应多卧床休息,并采取左侧卧位,以改善子宫胎盘的血循环,减少宫腔内向宫口的压力。妊娠期间要节制**,妊娠7个月后应制止**。发现产前出血(主要是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和先兆早产征象应及时请医生诊治。如能做到以上几条,就可如愿以偿“瓜熟蒂落”,制止“早产儿”出世。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意味着他们一出生就应该得到特有的关爱和照顾。
早产儿该如何护理呢?
第一,注意保温。
妇产病院新生儿诊疗保健中心为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宝宝准备了暖箱,来维持其正常体温。因为早产儿的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宝宝产热少,散热又比力快,不克不及维持正常的体温,所以需要在暖箱中进行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宝宝能够在室温下维持体温的不变,而且有了吮吸能力,出生时的并发症也基本治愈,能够离开氧气和一些特殊的药物时,即可出院回家。
第二,要增补各种维生素。
早产儿生长较快,又储备不足,维生素A、B、K及钙、镁、锌、铜、铁等也都应别离在出生后一至两周开始增补,最好用母乳喂养,因为初乳中含有各种人体必须的元素,正好适合快速生长的早产儿。
第三,预防感染。
病院的新生儿病区是不允许闲杂人员入内的。亲属在接触早产宝宝前要洗净手,不要随意亲吻、触摸宝宝,并且宝宝的用品要经常消毒,床面应连结整洁。
第四,加强熬炼。
在产科病院新生儿诊疗保健中心,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天会给监护室里的宝宝做1次~2次抚触推拿,通过触觉的刺激增加他们的免疫力和体重,并且这样做对其大脑发育也非常有好处。
如何喂养早产儿?
①妊娠后期钙磷蓄积量占其总蓄积量的80%,并且早产儿母乳中钙磷含量少,即使是足够母乳喂养,钙的摄取量也只是胎儿后期的1/3~1/2,加之胆酸分泌不足,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偏低,因此胎龄越小的早产儿越易发生缺钙,并且早产儿生长速度快于足月儿,故易发生缺钙性佝偻病。
②铁的再吸收通常发生在临近足月时,故早产儿铁的储备不足。
③宫内最后3个月胎儿贮存锌量为250μg/kg·d,出生时血锌高,故足月儿极少发生缺锌,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贮锌量少,加之人乳中锌的含量不克不及满足早产儿生长所需,故易缺锌。
母乳中维生素E、C、B族及叶酸的含量不足,而早产儿生长速度快,对这些维生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大。故母乳不克不及完全满足早产儿对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要求,需适当增补。
【注意:早产儿护理要正确喂养】相关文章:
★ 产褥期护理
★ 双胞胎
上一篇:孕期这五个睡眠习惯,生产健康宝宝
下一篇:黄褐斑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