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正性肌力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以联合应用为佳。
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保持半卧位可减轻呼吸困难,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是极重要的治疗措施。应采取各种办法避免烦躁哭闹,解除紧张心情,必要时用镇静剂。可口服苯巴比妥或注射苯巴比妥钠等镇静药,必要时用吗啡0.1~0.2mg/(kg次),作皮下注射,最大量不超过10mg;
2、饮食:少量多餐,给予容易消化及富于营养的食物。低盐饮食,应限制盐量,一般每天饮食中的钠量应减至0.5~1g;
3、限制入液量:静脉每日总液量应控制在60~80ml/kg,匀速补充;
4、吸氧:对气急和紫绀病儿及时吸氧;
5、应保持大便通畅;
6、并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病因治疗
一、洋地黄类药物
作用机理
洋地黄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搏量增加,心室排空完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从而静脉充血症状减轻。洋地黄可使在体和离本、正常和衰竭的心脏增加收缩力,
洋地黄的次要作用是减慢心率,一方面因心肌收缩力加强,使静脉压下降,因而反射性代偿性心动过速消除,使窦性心律减慢;另方面洋地黄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使房室结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因此对心房颤动心室率快的病例,心室率下降明显。
洋地黄类药物有使正常人周围阻力血管张力增加的趋势,从而导致整个周围阻力增加,使心脏的后负荷加剧,所以正常人服洋地黄固然心脏收缩力增加,但由于后荷亦同时加剧,因而心搏量并不增加甚或下降。与此相反,未经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交感神经的张力增加,周围阻力最初是高的,但用洋地黄有效的治疗后,使心力衰竭改善,可能导致周围阻力不变或下降。
心力衰竭时使用洋地黄可发生利尿作用,其主要原因为心搏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多,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
常用药物和用法
洋地黄类药物的选择,视病情轻重缓急而定,儿科多用地高辛,其饱和量为2个月以下或2岁以上患者30g/Kg。在一般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采用每日维持量疗法,口服地高辛,新生儿8~10g/kg,婴幼儿10~15g/kg,学龄儿8~10g/kg,分2次服。
病情较重者,口服地高辛首次量为洋地黄化量为1/2,余量分2次,6小时服1次。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病情危急或昏迷、呕吐不能进食者,可注射作用迅速的洋地黄制剂,1次由静脉注入地高辛化量的1/2,余1/2分2次,每隔4~6小时1次。如需要维持疗效,可于末次用药12小时后口服地高辛维持量。由于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略长,故用量应较地高辛减少1/4~1/5。
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血浓度调整用量,以免发生中毒。地高辛有效血清浓度为1~3ng/ml。
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常用于紧急情况,尤其心力衰竭伴有低血压时,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时。
多巴胺
作用机理:直接作用于心肌的1-肾上腺素能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脑及冠状血管扩张。用药后心脏指数增加,周围血管阻抗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增加而有利尿作用。
多巴胺的作用与剂量相关,小剂量2~5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尿量增加;中等量5~10g/(kgmin),兴奋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同时扩张肾血管,尿量增加;大剂量g/(kgmin),兴奋受本,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用量开始宜小,约1~2g/(kgmin),其后逐渐加大,可达2~10g/(kgmin)。
剂量每分钟5~15g/kg,静脉滴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及肾血流量。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以及少尿者尤为适用。也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剂量每分钟0.5~20g/Kg。静脉滴注。或可二药联合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多巴酚丁胺
为新合成的多巴胺侧链诱导体,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肌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静滴开始时为2~5g/(kgmin),逐渐增加至10~15g/(kgmin)。也可与多巴胺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肾上腺素
可提高心脏指数及血压,用量0.05~1.0g/(kgmin),静滴。上述药物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应持续静滴。静注1~2分钟起效,10~15分达高峰,停药10~15分作用消失。
异丙肾上腺素
有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但有使心率加愉及血压降低之弊。用量为0.05~0.5g/(kgmin),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易致快速心律失常,多用于心动过缓者。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静脉注射氨力农,用于急性心衰的短期治疗。首次负荷量0.5~1mg/kg,5~10分钟缓慢注入。继以每分钟 5~10g/Kg静脉滴注维持,连用7~10天。也可选用米力农,口服每日1mg/kg,分3~4次,静脉注射首次剂量25g/kg,10分钟后以每分钟0.25~0.5g/kg静脉滴注,维持24~48小时,或于停药16小时后改口服。
三、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改善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加心搏量,其主要原理是扩张动脉阻力血管及静脉容量血管,减轻心脏的负荷,以减轻后负荷为主。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硝酸甘油:能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0.1~10
)酚妥拉明:扩张动脉,减轻后负荷。剂量为每次0.3~0.5mg/kg,溶于10%葡萄糖液10~20ml,在15分钟左右缓慢静注,必要时隔0.5~1小时可重复使用。每次最大用量
硝普钠:可扩张动静脉,减轻前后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1~8g/kg。
哌唑嗪:为-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使小动脉及静脉扩张,可减轻心脏负荷,以减轻后负荷为主。口服后作用可持续4~6小时,用量首剂 5g/(kg次),每6小时1次。病人服用首剂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以后服用首剂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以后服用则无此反应。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代偿作用。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后负荷降低;再则醛固酮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前负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
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搏通)
主要作用是能减轻前后负荷,增加缓激肽水平,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
剂量:新生儿每次0.1mg/kg开始,日2~3次。开始量宜小,并应监测血压,以后渐加量,逐步加大至1mg/kg,6~8小时1次;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日0.3~6mg/kg,分3次;青少年每次6.25~12.5mg开始,逐步加至每次50~70mg。大多数患者能耐受,副作用较少见。副作用有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味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发热、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原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易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依那普利(乙丙脯氨酸)
口服开始剂量每日0.1mg/kg,分2次,逐渐增至0.5mg/(kgd)。曾报道依那普利治疗严重心衰婴儿8例,年龄4天~12周,其中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心肌炎各1例。经治疗2周后,除心骨炎1例外,余7例心衰均明显好转,低钠血症恢复,血尿素下降。首剂用药后血压下降均1.3kPa(10mmHg)。平均剂量为0.26mg/(kgd)〔0.12~0.43mg/(kgd)〕。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可与地高辛,利尿剂联合应用。临床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变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均有效。
五、心肌代谢赋活药的应用
1.1,6-二磷酸果糖(FDP):剂量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输注速度为每分钟10ml。7~10天为一疗程。
2.辅酶Q10:剂量每次l2.5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应一3个月。
3.极化液及能量全剂:极化液(10%葡萄糖10ml中,加10%氯化力争上游3ml和普通胰岛素4U)及能量保剂(辅酶A50mg、三磷酸腺苷20mg和细胞色素X30mg)可改善心肌代谢,作为辅助治疗。
六、利尿剂
使用利尿剂以减轻前负荷,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应用一般治疗及洋地黄类药后心力衰竭仍未控制时,或对严重浮肿、急性肺水肿的病例,应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同时兼用利尿剂。强效利尿剂产生利尿作用,减少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充盈压,使肺毛细血管楔压下降,减轻前负荷。
静脉注射后10~20分钟开始显效,2小时作用达高峰,可维持6~8小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采用噻嗪类与保钾剂尿剂联合使用,采用间歇疗法以维持疗效,服药4天,停药3天,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患者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加用安体舒通可使增高的醛固酮降低,增加尿量。浮肿严重及顽固性心力衰竭者,也可用利尿酸或速尿。长期使用任何利尿剂易致电解质失衡,应密切注意。
七、其他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强心、抗醛固酮、对抗抗剂尿素的作用,直接作用于肾脏抑制钠离子回吸收,对急性左心衰竭及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有肯定疗效。采用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5~10mg/(kgd),溶于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短期应用,心衰控制即应停药。
病因治疗。
若有急性风湿热需用抗风湿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部分先天性心脏开门见山可施行手术。高原性心脏病病程迁延者,经过治疗使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转往平原地区。缺乏维生素B1时,应输血或供应大量的维生素B1。
【婴儿宝宝的百特异症状及治疗护理措施】相关文章:
★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