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前在子宫中,就像待在一个恒温的房间里,周围温度维持在 37℃偏上,宝宝的体温在恒定状态。等到出生之后,一离开温暖的旧居,便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再加上自身的体温调节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宝宝很容易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一点点冷或热都会让宝宝感到非常不舒服。
在寒冷季节里出生的新生儿,有时会因过冷而发生冻伤,甚至引起器官损伤,这是一种疾病,叫做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冻伤或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或多种疾病所致,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7个症状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表现在皮肤出现异常:
皮肤凉。轻症局部皮肤发凉,重症则全身皮肤发凉。
出现硬肿。皮肤出现硬肿,不易捏起,严重时皮肤僵硬如同橡皮。硬肿的发生顺
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颜色发红。早期呈暗红,严重时变为紫红色。
多为寒冷引起。从名称可以看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好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
发病较早。大多在出生1 周内发病。
体温。表现为体温较低,新生儿体温低于35℃,四肢甚至全身冰凉。
不良反应。宝宝不愿吃奶,哭声低弱或不哭不动。
为什么会发生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多见于因为寒冷而发病,少见于其他原因。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先清楚与该病有关的新生儿的特点,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得他在外界环境中显得非常脆弱,如果不被重视就会危及健康。
皮肤构造不同。新生儿皮肤构造相对成人来说,皮下脂肪较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表面积较大,因此容易散热。
皮下脂肪组成不同。新生儿皮下组织有特殊性,当体温降低时容易发生硬化。
体温与成人不同。成人的正常体温(腋窝)为35.9 ~ 36.9℃,而新生儿的基础体温为36.9 ~ 37.5℃。一般超过正常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是发热,低热是指
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低于36℃即为低温。
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环境温度低时,他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的调节功能差,以致体温降低。
体内储热不足。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身体很小,所以体内能量储备少,寒冷时即使只有少量热量流失,体温也会降低。
不会打寒战。成人感到冷时往往会打寒战,很多小猫小狗也会打寒战。
打寒战是指机体在受到冷的刺激下,骨骼肌在应激性作用下的剧烈的短时间无法控制的收缩。这种收缩能产生热量,起到御寒的作用。但是新生儿却不会打寒战,也就不能通过这种方式使身体发热。
基于以上6 点原因,在新生儿期容易发生低体温。对寒冷季节出生的宝宝和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宝宝来说,如何御寒就是一个难关。当环境温度较低,或某些疾病原因造成体温较低时,如果保暖不好,新生儿的皮下脂肪就会发生变化,变得发硬、肿胀,有水肿的情况下如果按压硬肿的部位,还能看到轻微的凹陷,说明宝宝已经被寒冷伤害了。
除了环境温度低而引发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外,还有一种因疾病如感染而引发疾病的情况。这种发病情况多发生在夏天,所以这种发病又被称为夏季硬肿症。出现夏季硬肿症主要是由于感染了疾病使消耗增加而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很危险
患上硬肿症的新生儿由于体温过低,容易因体内血流缓慢而内出血,严重时会出现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好转,治愈率也在逐年提高。
只要治疗及时就有治愈的可能。一旦发现宝宝出现低温、皮肤硬肿、不肯吃奶等异常情况就要立即去医院,通过治疗很快就能康复。
新生儿出生时从一个温暖的环境进入到较冷的、温度低的外界环境,如保暖不好就会散失很多热量。如果体内的热量主要消耗在抵御寒冷上,就会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体重的增长。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率。预防的关键在于爸爸妈妈们的重视。
新生儿窒息、感染疾病等因素也会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所以围产期的保健一定要做好,加强产前检查,以免发生早产、急产和产伤。
为预防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应该:
尽早开始哺乳,保证热量的供给。
用温暖的被褥包裹新生儿,注意保暖。
婴儿房内的温度不低于24℃,如果室内温度太低,可以用瓶子装些热水或将热水袋放在小床上,但注意与宝宝保持距离,避免发生烫伤。
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需重点保护,每天量体温并查看皮肤状况是否正常。
及时治疗会诱发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各种疾病。
预防和治疗措施须得当
由于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通常在生后一周内发生,因此做好一周以内新生儿的护理尤为重要。保温不足可诱发本病,因此维持新生儿的体温在正常范围是预防的关键。
治疗的方法包括:恢复体温、抗感染、保证液体及能量供应,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恢复体温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同的复温方法将直接影响患儿的病情恢复。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婴儿暖箱复温,以提高患儿体表温度。
【预防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相关文章:
★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 新生儿感染
★ 新生儿大便颜色
★ 新生儿斜颈
★ 新生儿颅内出血
★ 新生儿哭闹不睡觉
★ 新生儿湿疹
上一篇:怎么解决新生儿的便秘
下一篇:先心病对儿童健康危害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