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养老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争议话题,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没再淡出过大众视野。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家养老”,再到现代社会效仿发达国家的“独立养老”,总之,父母都在积极地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寻求一个体面,只不过现实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期的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勉强还能享受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带来的好处,比如父慈子孝、安享天伦之乐等。但六七十年代往后的父母就没这么幸运了。社会竞争压力骤然增大,养老的难度突然转成HARD模式,有些问题两代人都心知肚明:年轻人不肯承认也不敢告诉父母的真相,那就是想指望年轻人养老?这些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子女被教养成材
在养老这个问题上,最可怕的不是子女不孝——那尚有法律给你提供保护伞,而是子女“心有孝而钱不足”,年轻人一入社会就面临着高压生活,在结婚生子后,有的人连自己的小家生活都维持不了,即使想为父母尽孝,怕是也没有那个能力和财力。
当今社会房价逐年飙升,大多数年轻小夫妻还要父母贴补买房,身上背的房贷动辄二三十年,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等到以后有了孩子后,他们还要顾及孩子的现在和将来,于是养老就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要知道,中国社会的阶层构成是78%的平民、20%的中产,和2%的精英,只有把孩子教养成那少数人,父母的晚年才能够衣食无忧,不至于退休后还要想办法赚钱。
得到子女配偶的支持
这是最关键的前提,小家庭以夫妻二人为中心,子女的配偶掌握着家庭的一半财政和氛围。如果父母早年与女婿或儿媳相处融洽,互相帮助,那晚年生活便能如意很多。反之,若父母早年对女婿挑剔、对儿媳刻薄,那到了晚年,子女想尽孝就要看另一半的脸色了。
前期“投资”很重要
前段时间,家里一个远方亲戚被子女送进了养老院,对于保守传统的家乡人来说,晚年被送养老院是件很尴尬的事。说到原因,无非是家有不孝子和外嫁女。
据说,早年这家的父母是出了名的重男轻女,女儿结婚时一分陪嫁没有,还把彩礼拿去给儿子娶媳妇。结果儿子养成了白眼儿狼,女儿则对父母失望透顶,嫁人后就很少再回来。
这种情况就是标准的前期“投资”不足,于是才沦落到如今境地,如果他们早期能注重对女儿小家庭的投资,就不至于晚年老无所依了。而且,这种投资并不仅限于金钱上的援助,对子女来说,感情上的投资也一样重要,希望大家牢记这点。
最后,除了上面三点外,大家还有哪些要补充的呢?
【子女不敢告诉父母的真相:指望年轻人养老?这些前提缺一不可】相关文章:
★ 双胞胎姐妹,一个奶奶带,一个父母带,6年后两人形象差别太大
★ 遇上养不熟的继子继女,别指望将来给你养老,互不相欠就知足吧
★ 被农民当成柴火烧的树木,价值超人参虫草,是农民眼中的救命树
★ 电视剧《少年派》暴露的教育真相: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这3件事
★ 孩子睡眠不足的后果你知道吗?不光影响学习,这些你可能还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