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艺兴被黑得好惨。
起因是张艺兴之前参加节目,曾结识一位留守儿童,叫阳董超。
阳董超的妈妈,在生下孩子三个月后就离开了,爸爸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
他平时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虽然张艺兴和他们只有短短几天的相处,但留守儿童艰苦的生活,让他念念不忘。
于是他资助了阳董超所在的学校,让工作人员给阳董超家里送去物资,并号召大家有时间要多关爱留守儿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一切都很美好。
没想到,有人竟然截取了节目片段,断章取义地指责张艺兴:“不仅仅是情商低,而且心眼坏。”
这一节目片段,是阳董超提到,妈妈生下他之后,很早就离开了。
张艺兴听完,就故意表现父母都在身边,也会有很多烦恼,笑呵呵地说:“我小时候就是,我爸我妈,让我学很多,很烦你知道吗?”
两人一起出了门,张艺兴问孩子,会不会想妈妈。
孩子说:“会的。”
大概是出于好奇,或者是不愿让孩子长久沉浸在思念妈妈的情绪里,张艺兴说:“你都没有看过她,为什么要想她?”
孩子说:“因为我是她生的。”
张艺兴脱口而出:“可是她没有养过你。”
这段视频被刻意截取之后,很多网友都跑来骂张艺兴:
“天哪,他提到他小时候父母很烦,是在炫耀吗?真是又蠢又坏,对他无语。”
“有点礼貌情商的人都不会这样问吧?他这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
张艺兴是不是真的言语失当,给孩子带来伤害呢?
从节目后续的内容来看,显然不是。
张艺兴离开时,特意很温柔地跟阳董超打招呼,阳董超也回头凝望,恋恋不舍。
他们都把那段谈话,当做一次很正常的心灵交流,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妥。
事后,阳董超的爷爷收到资助,还主动要求拍了一段视频给张艺兴。
视频里,爷爷满脸慈爱,用苗族口音告诉张艺兴:
“小张同志,你好!我们分开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这次你对我孙子的怜爱、恩情,比泰山还重。”
“但是我们没有什么实际报答,只有拿两句话来感谢你,最后我的孙子以后考上大学了,再慢慢还你的恩情。”
老人家淳朴的几句话,显然比喷子们的断章取义,更能说明张艺兴和阳董超一家的感情。
无论是张艺兴,还是阳董超一家,都很珍视这一段相处的时光。
这段时光就像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生活:
或许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句句周全,但我们都在真诚地用心交流,而不是进行一场完美的表演。
这样的真情,你可以无法感同身受,但请不要妄加评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习惯通过一个小细节,信誓旦旦地对某个人下结论。
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一场宫斗戏,只要抓住一点蛛丝马迹,一切都可以真相大白。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回家奔丧。
去世的是朋友的爷爷,他们祖孙俩一直感情很好。只是朋友平时在外地工作,难得回去一次。
所以在接到消息后,朋友哭了整整一路。
经过长途奔波,朋友终于到家。发现自家院子里,围了里三圈外三圈,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了。
这是老家的习俗,老人去世后,所有沾亲带故的人,都会来吊唁。
他们当中有一些是远亲,所以看起来并不怎么悲伤,反而站在一边看热闹。
偏偏朋友是个不喜欢感情外露的人,何况已经哭了一路,此刻只是心情沉重地磕头,并没有放声大哭。
这时围观人群里有人议论起来:“哎呀,爷爷去世,孙子一滴眼泪都没流,心真硬啊。”
“是呀,这还是亲孙子,不如外甥哭得大声呢,老头活着白疼他了。”
后来朋友说,每当回想这一幕,心里就像被人插了一把刀: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凭什么就可以轻飘飘地,用谁哭得更大声,谁眼泪更充沛,来判断谁和爷爷的感情更深厚?
世界上有一个最狠毒的成语,叫做“杀人诛心”。
杀人诛心的意思是,消灭某个人的肉体,不如揭露、谴责这个人的动机、思想和用意。
它操作起来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需要去完整地了解一个事实经过,更不需要去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断章取义地去指责:“他动机不纯,他心眼太坏!”
举个简单例子:
一个小女孩不幸发生意外,她的父母痛哭流涕。
这时,诛心者们跳出来:
“妈妈竟然不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一看就对孩子毫无感情,漠不关心。”
“爸爸哭得太假!说不定心里偷着乐呢,终于可以生男孩了。”
“你们注意了吗,孩子奶奶竟然还穿着红袜子,孩子都去世了,她还有心情打扮?”
而实际上,孩子的奶奶沉浸在悲痛中,根本顾不上去考虑穿什么袜子。
可是诛心者才不在乎真相,他们只顾指手画脚,恨不得把别人的外套扒下来,评价一下底裤的颜色。
或许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义务在他们面前表演。
明星有义务在镜头前说一些虚情假意的关怀,才能表现他对孩子的感情的是真的。
受害者家属需要在镜头前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才能让人相信不是引发悲剧的同谋。
他们是鲁迅笔下那些伸长了脖子的看客,什么都不做,嘴巴却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
【张艺兴资助儿童被群嘲:“情商太低,又蠢又坏!”】相关文章:
★ 刚满月的孩子老是摇头,奶奶夸孩子聪明,医生检查后全家绝望
★ 3岁男孩被人踹,宝妈的做法获无数网友点赞,网友:画面极度舒适
★ 这五类妈妈带出来的孩子,情商不会太低,以后也会过得很幸福
★ 这老爸火了!废纸板diy超逼真玩具:有爸爸陪伴的娃,到底有多快乐?
★ 育儿心理学:设立一个底线,别让“了解孩子”,成为一个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