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为新妈咪,疼痛还未完全过去,心里已经在惦记着要给宝贝进行母乳喂养,可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这件事儿不如想象那么简单!万事开头难,那么,如何化解产后母乳喂养中的这些难题?
难题1 不会抱宝贝,姿势不正确没生宝贝之前,从来也没想到自己会遇到这样的难事。原本想象抱着宝贝吃奶那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自己做起来,才发现,给宝贝喂奶这件事情不是这么容易的。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法让宝贝叼住乳头,更不用提吸吮了。宝贝急得哇哇叫,我急得一身汗,婆婆在一旁很着急,好几次都是她帮我抱着宝贝,我只负责喂。
专家解析:
大多数新妈咪都需要学习母乳喂养的技巧,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正确的衔乳方式。并且在一开始,母子俩要经过一番磨合,才能达到默契自如。所以,新妈咪也不能太着急,可以向医生或护士学习正确哺乳的姿势。
妈咪应当这样做:
产后第一天,如果妈咪身体虚弱或伤口疼痛,可以采用侧卧位喂奶。对于刚出生的宝贝,妈咪不仅要托住他的头、肩膀,还应托着他的小屁股。宝贝出生头几天伤口疼痛难忍时,可以让家人帮助。
尝试找到最舒服的姿势给宝贝喂奶。妈咪坐着或躺着都可以,只要自己感到体位是轻松和舒适的即可,一般以坐在低凳上为好。如果坐的位置较高(如床边),可把双脚放在一个踏脚凳上,或身体靠在椅子上,膝上放一个枕头抬高宝贝,并可承受重量。把宝贝放在腿上,让他头枕着妈咪的胳膊,妈咪可用手臂托着宝贝的后背;让宝贝的身子完全朝向妈咪,脸和胸靠近妈咪,千万不要让宝贝的身子扭曲,否则宝贝的颈部会很不舒服。宝贝的下颌要紧贴着妈咪的乳房;妈咪用手掌托起整个乳房,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乳头轻轻摆动,刺激宝贝口周皮肤,待宝贝张开嘴时,顺势把乳头和乳晕送入口中,这样小宝贝就能充分含住乳头。
难题2 奶下不来,宝贝饿得直哭没生小柱之前,就从各方打听了如何能快速下奶的各种方法,也有选择地用了几个方法:比如,在孕晚期多喝汤,按摩乳房等。但是,小柱都出生3天了,奶仍然没下来。一家人都有些着急,尤其是我,害怕万一奶下不来,宝贝会吃不上这最好的婴儿食品。
专家解析:
宝贝的有效吸吮,可以刺激新妈咪体内泌乳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的分泌,这两种激素可以敦促新妈咪乳房内的腺体生产母乳。产后哺乳要尽早,早早地吸吮,对于宝贝和新妈咪都有很多好处。不要认为此时新妈咪疲劳,没有乳汁。如果不及早让宝贝吸吮,新妈咪和宝贝之间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反射关系,就有可能会导致奶下不来。
刚分娩后,乳房不会分泌出很多的乳汁。有一些新妈咪在刚刚生下小宝贝后,就希望自己的乳汁能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而事实上不会那样的。刚刚分娩后的新妈咪,一般都只能分泌出少量的初乳。但这些少量的初乳,对新生宝贝却是最好的食物。
妈咪应当这样做:
早早开始让宝贝吸吮。如果条件允许,宝贝刚一出生,就抱到妈咪怀里,让宝贝吸吮你的乳头。宝贝出生后30分钟内,新生儿的吸吮反射最为强烈。在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里,大多数宝贝都准备好了、甚至急于吃到妈咪的乳头。因为宝贝刚刚从妈咪的肚肚里来到人世间,光明、杂乱的声响、“寒冷”的外界空气……对宝贝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宝贝什么都想尝试,但是,他(她)是那么的幼小,短短的十几个小时,经历了从胎儿到新生儿的巨大变化,他(她)太累了,很快地他(她)就进入梦乡了,宝贝出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有22个小时是在睡觉。所以,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宝贝的吸吮反射在今后的一天半之内会有所减弱。
坚持母婴同室,分娩后即让妈咪和宝贝24小时在一起。这样会使妈咪从一开始便能很方便地喂奶。一开始不必硬性规定喂奶的次数、间隔的时间和喂奶量,应该是每当宝贝的小嘴巴在不停地找乳头,或是啼哭或觉得该喂了就抱起喂哺,宝贝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也可使体内催乳素的分泌增多,泌乳量增加,并还可预防妈咪奶胀和乳汁淤积在乳腺管内。
及时给乳房按摩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按摩可以促进乳汁分泌,在乳房起硬结的时候,及时进行按摩可以避免妈咪的痛苦。按摩时,同侧手托起乳房下部,另一侧手放在乳房的下面进行按摩,用力要均匀,不可过于用力,否则会伤害乳房。在刚刚生后的第3~4天的时候,有时可能会发觉乳房突然胀大许多,且像石头一样硬,疼痛难忍,俗话说是胀奶。这是乳房内的静脉和淋巴高度充盈所致的肿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奶淤积在里面。此时应该用湿热毛巾放在乳房上给予热敷,切忌用力按揉,除徒然增加疼痛外,无任何意义。如果早开奶,勤吸吮,大多数妈咪就可以不经过这一痛苦历程了。
难题3 乳头错觉,宝贝不肯吸吮宝贝是早上6点出生的,在宝贝出生的第一天上午,我一直坚持着不让家人给宝贝喂配方奶,可是到了下午,宝贝一直哭,婆婆和老公因为实在心疼,固执地给宝贝用奶瓶喂了配方奶,喂了几次之后麻烦来了,再把宝贝抱到我怀里时,宝贝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吸吮乳头了,我真是烦恼不已。
专家解析:
有些爸妈或者老人急于平息宝贝的哭声,给宝贝喂奶粉,这会破坏新妈咪喂母乳的努力。配方奶会满足宝贝的胃口以及吸吮要求,一旦宝贝适应了奶嘴的轻而易举,就不再愿意花费力气去吸吮妈咪的乳头。吸吮频率的降低、吸吮时间的减少,都会导致乳汁分泌不顺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妈咪应当这样做:
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新生儿脱水或低血糖),必须喂添加物,一定要让宝贝先吸吮妈咪的乳头,然后再喂糖水或奶粉。最好不用奶瓶,而是用小勺或者针管喂。要给宝贝培养成习惯,就是必须经过吸吮的努力,才能吃到东西。
当宝贝不愿再吸吮妈咪乳头时,一定不要再用奶瓶喂养。宝贝一开始可能吃上两口后就会拒绝、哭闹,等着妈咪给他用奶瓶。此时,妈咪一定要坚持不给宝贝,一次吃不多不要紧,让宝贝多吃几次。只要妈咪坚持,宝贝会很快又适应妈咪的乳头。
难题4 宝贝一吃奶就吐,让我很担心朵儿出生后,我的奶下得还是挺好,可是却遇到了另外的难事:宝贝无论吃多吃少都会吐奶,有时多,有时少,有时是溢奶,有时是喷奶,这让我们一家人都很紧张。朵儿爸爸还抱着朵儿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宝贝各方面正常,还说吐奶这事只能是宝贝大了,慢慢就好了。跟朵儿爸交代了一些预防吐奶的做法就让朵儿爸回家了。
专家解析:
新生宝贝呕吐与其他年龄的宝贝不同,这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
妈咪应当这样做:
如果宝贝吃完后,奶从嘴角一点一点流出来,这种情况叫做溢奶,轻轻帮宝贝擦干净就行了,不用太担心。
如果宝贝是“咕”地一下吐出来,很可能是在打嗝。宝贝在6个月以前,吃完奶以后妈咪都要先帮他把嗝拍出来,这非常重要。在新生儿阶段,只要摩擦他的后背,或使用空心掌拍打后背,就能把嗝打出来了。
宝贝吐奶时如果不及时擦拭干净,呕吐物进入鼻子或耳朵会引起感染,还有可能被吸进气管,妈咪一定要小心,宝贝一旦吐奶,要立刻使宝贝的脸朝下,防止呕吐物误吸。
如果每次吃完奶以后,宝贝都会吐得很厉害,像喷水一样,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轻,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难题5 宝贝总是哭闹,似乎没吃饱宝贝总是会不停地哭闹,一给他喂奶就边吃边闹,哭哭啼啼,睡眠不安,时睡时醒。我就总是认为自己的奶不够或奶不好,让宝贝吃不饱,心情也一直不好。
专家解析:
老是担心宝贝没吃饱,妈咪为此神情紧张、睡不着、吃不香,结果奶水越来越少。其实,哺乳后宝贝哭闹、睡不好不一定就是没有吃饱,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最常见的是睡眠习惯不好,如抱在手上睡、摇着睡、吸乳头睡等,纠正这些坏习惯后宝贝就能睡好。有时候可能是室内空气不太好,或太冷太热,每天给屋子开窗换气至少两次,每次20分钟,有助于稳定宝贝的情绪。当然,妈咪首先还是应该学会判断宝贝是否吃饱了。
妈咪应当这样做:
认为母乳不足时,不要急于添加配方奶。如果宝贝才出生几天你就认为自己是奶不足了,马上给宝贝用配方奶来补充,很可能就会导致母乳喂养失败。因此,当妈咪乳汁不足时,只要妈咪保持心情愉快,多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或催奶剂,并坚持正确的姿势让宝贝有效吸吮,通常奶量又会增多。
妈咪要吃营养丰富、均衡的饮食。要想乳汁分泌旺盛并营养成分优良,妈咪的热能及营养素的需要也相对增加,所以每日应多吃几餐,以4~5餐较为适合。多喝一些能催乳的汤类,如排骨汤、鸡汤、豆腐汤、青菜汤等;另外,一定还要多吃些肉类,以补充蛋白质的需求,要特别注意连汤带肉都要吃。在两餐之间还可以多喝点儿水。如果乳汁确实不足,可请医生配以药膳或一些催乳方。
小经验:如何判断宝贝是否吃饱了?
喂奶开始时乳房是否胀满,一般在宝贝用力吸吮几分钟后,如果感到乳房松弛排空,就表示乳房确实被吸空了。哺完两侧乳房后宝贝能自然入睡,并睡得安宁沉着,一般睡1~2个小时以上,这就表示宝贝吃饱了。
从一天的尿量多少也可粗略推算妈咪的奶水是否足够,每日哺食700~800毫升奶的宝贝一天至少尿7~8次,甚至10次以上,每次都湿透尿布,如果奶量不足尿量也少。估计宝贝是否吃够最重要的是看体重是否正常增长,半岁以内的宝贝每月增重500~1000克。
母乳喂养经验总结:1.新妈咪要坚信自己能成功
产后,新妈咪要保持舒畅的心情,充分地休息。不要总是担心奶水下不来。身边多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与妈咪朝夕相伴,这会促使体内催乳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妈咪乳汁多多。
2.不要盲目催奶
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给妈咪喝大量的催奶汤,其实这种做法绝不可取。因为初产的新妈咪几乎都面临开始的乳腺管不畅通的问题,此时若盲目催奶,会造成产奶量增大,但又无法被宝贝及时吸吮,所以只能让乳房更加胀痛,同时还容易出现硬结。
3.妈咪和宝贝都需要学习
没有任何一对母子是在第一天就顺利地建立起成功的母乳喂养关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耐心。一般来说,成功地产奶,需要3~7天的时间。在达到默契之前,肯定会经历一些困难。不要着急,坚持就是胜利。
【解决5个最闹心的母乳喂养难题】相关文章:
★ 5个月宝宝吐奶
★ 母乳喂养能减肥?
★ 十个月宝宝的食谱
★ 职场妈妈母乳喂养
上一篇:如何预防早产宝宝患上硬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