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脊膜外麻醉
腰麻又称脊髓麻醉,临床上称为腰麻,是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外麻醉简称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
一般来说,椎管内麻醉危险性比较低,但需要产妇配合。生产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基本上以椎管内麻醉为主,其中又以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为多。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即俗称的半身麻醉。麻醉时产妇侧躺并弯腰,在脊柱腰椎间盘部位穿刺,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麻醉起效后,产妇的腹部和下肢麻木,痛感消失,但意识清醒。要提醒的是,人类的痛觉和触觉神经是不同的,在椎管内麻醉时,产妇痛觉消失,但往往还有触觉,即能感受到医生在做什么,却没有痛感。所以说,这种情况下产妇仍可以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第一时间听到宝宝的哭声,这是全身麻醉所不能做到的。
半身麻醉因麻醉药物是作用在产妇的脊髓某段或区域神经根,药物不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所以既可以达到良好的止疼效果,又对宝宝几乎没有影响。不管对产妇还是对宝宝,半身麻醉都是比较安全的,所以生产中一般选择半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中的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在操作中的姿势都是产妇侧躺并弯腰,都是在脊柱椎间盘部位进行穿刺,但两者又有差别。腰麻的作用时间较快,几乎一打完就会立即起效,硬脊膜外麻醉起效稍慢,约需10分钟;腰麻的麻醉程度较强,镇痛效果好,但下肢肌力丧失明显;硬脊膜外麻醉成功后则开刀部位没有痛觉,下肢肌力也不会完全阻断。腰麻打完不留导管,其作用时间较短,约40分钟,限制了手术时间;硬脊膜外麻醉则可放置导管,可在手术中追加麻醉药或做术后止痛用,可以方便地延长麻醉时间。
因为以上种种差异,施行剖宫产时,临床上将两者的优点进行结合,使用硬腰联合麻醉,在同一穿刺点先用细穿刺针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使麻醉立即起效,再在硬膜外腔置管,一旦需要延长手术时间,或需术后镇痛时直接注药即可。
产科麻醉虽然在技术上并不复杂,但其风险却相对较高。
首先,在妊娠期间,孕妇的生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产科麻醉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危机孕妇生命;
其次,麻醉的技术和药物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再者,妊娠合并的一些疾病以及剖宫产的相关并发症使麻醉风险大增。
因此,麻醉师不仅要提供良好的麻醉以使手术顺利进行,更要保障孕妇和婴儿的安全。
怀孕期间孕妇生理的改变
一。呼吸系统的改变
在怀孕期间,孕妇肺功能最明显的变化是功能余气量的变化。在妊娠期间,功能余气量减少了15-20%。
这主要是由于子宫增大导致隔肌上抬所致。功能余气量的减少使孕妇氧的储存能力明显减少。补呼气量和余气量减少约20%,潮气量增加40%,而肺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孕妇腹式呼吸减弱,主要以胸式呼吸为主,因此全身麻醉时注意避免抑制胸时呼吸,硬膜外麻时平面不可过高。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这是因为孕妇本身代谢增加以及胎儿的原故。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孕妇的每分钟通气量增高约50%,这主要是由于潮气量的增加,心率增快也有一定的作用。通气量增加使动脉PaCO2减至约32mmHg,但动脉血的PH值维持正常,这是由于血液中碳酸氢盐代偿性的减少所致。动脉血氧分压轻度增高,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右移,这有利于氧在组织的释放。
在分娩期间,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产程,由于疼痛难忍,孕妇的每分钟通气量和氧耗剧增,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300%,导致孕妇低CO2血症(PaCO2降至20mmHg或更低),PH值升高(PH7.55)。呼吸性碱中毒可使血管收缩,影响胎儿血供。另外,在宫缩的间歇其,由于疼痛缓解,血中低PaCO2可使孕妇呼吸减弱,可导致缺氧,对孕妇和胎儿不利。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有效地消除分娩疼痛,消除过度通气,降低氧耗,有利于孕妇和胎儿。
在怀孕期间,孕妇呼吸道粘膜的毛细血管都处于充血状态,更易引起出血和水肿。因此,全麻气管插管时操作务必要熟练、轻柔,避免反复操作,气管导管的口径比非妊娠妇女要小(6.5-7.0mm)。
二。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怀孕期间,孕妇心输出量逐渐增加,至足月时约增高30-40%,这是由于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及心率增快所致。孕妇外周循环的阻力降低,因此动脉压维持不变。孕妇血容量显著增加,足月时约增加35-40%,
但孕妇红细胞计数降低,这是因为血浆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红细胞,导致相对性的贫血。尽管血液被稀释,但怀孕妇女的循环系统却处于高凝状态,这是由于凝血因子VII、VIII、X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所致。虽然孕妇循环的血容量增加,但孕妇处于平卧位时却容易发生低血压。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导致低血压的发生。增大的子宫也可压迫腹主动脉,使子宫的血供减少,对胎儿不利。
临产时有许多因素可增加心脏和循环的负荷。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暂时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同样,剖宫产时孕妇循环系统也会发生明显的波动。胎儿取出时,腹腔压力骤减,大量血液聚集于腹腔,使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回心脏,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血管功能良好的孕妇一般可良好耐受这种循环波动,但对于原本就有心脏病的孕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如心率衰竭,肺水肿等。因此行剖宫产时,麻醉师应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积极处理。
三。神经系统的改变
无论是硬膜外或全麻,孕妇对麻药的需要比非妊娠妇女要低。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中,较少量的局麻药就可达到理想的平面。一般认为,由于妊娠妇女腹腔压力增大,硬膜外静脉怒张,从而使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的间隙减小,导致局麻药的用量减少。但也有人认为,局麻药用量的减少是由于孕妇的神经纤维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大大增加所致。动物实验证明,全麻时妊娠动物对吸入全麻药的需要量比非妊娠动物减少可达40%,另有研究证明妊娠妇女吸入全麻药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明显减低。有人认为这是妊娠时孕妇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发生了改变所致。还有人认为,孕妇吸入麻药的MAC的减低是由于孕妇内啡呔系统发生了改变,导致孕妇对疼痛的忍受力增加所致。总之,无论是硬膜外或全麻,孕妇对各种麻药的敏感性增加,应适当减少药量。
四。其他系统的改变
在怀孕期间,由于胎盘分泌的促胃酸激素的水平升高,孕妇胃酸的分泌增加。由于受增大的子宫的挤压,胃排空能力减弱。另外分娩时的疼痛、焦虑也会明显影响胃的排空能力。临床试验证实,在分娩孕妇进食后8-24小时行超声检查,发现41%的孕妇胃内还存留固体食物,而非妊娠妇女进食后4小时胃内就找不到固体食物。另外,妊娠妇女的胃内压增加,而下端食道括约肌压力降低。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反流、误吸的危险性。
因此,对于剖宫产计划手术,应按要求严格禁食,而对于急症手术,麻醉前都应按饱胃进行准备。在内分泌方面,孕妇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基础代效率增加。血清皮质醇浓度增加,说明孕妇肾上腺皮质激素处于功能亢进状态。孕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量增加,高肾素活性和高醛固酮可抵消大量孕酮所制的排钠利尿及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起防止发生负钠平衡及血容量减少的代偿作用。
胎盘的药物转运,胎盘膜和血脑屏障一样都是脂质屏障,由磷脂构成,具蛋白质性质。凡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电离度小的物质均易通过胎盘。绝大多数麻醉药物都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胎盘,很多因素都可影响药物的扩散速度。包括胎盘两边的药物浓度差,膜的厚度以及扩散面积,子宫以及脐静脉的血流速度;药物的因素包括分子量的大小(小于500道尔顿),高脂溶性,低蛋白结合率,低离解度。
几乎所有的麻醉、镇痛、镇静药的分子量小于500道尔顿,都有相对较高的脂溶性,都有部分药物不离解和不完全的蛋白结合率,因此都会有少量的药物迅速通过胎盘。而对于神经肌肉阻滞药,包括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都因低脂溶性和高离解度而不易通过胎盘,因此对胎儿影响不大。
胎儿肝脏的重量为体重的4%,肝内的细胞色素-P450、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的活性与成人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胎儿肝脏具有较强的代谢功能,可以代谢绝大多数的麻醉药物。从胎盘经脐静脉进入胎体的药物,大部分被肝脏代谢,其余被胎儿体循环的血液稀释,真正到达脑组织的药物浓度极低。因此,少量的麻醉药物进入胎体不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应当避免大剂量反复用药,因为胎儿代谢能力毕竟有限。
腰麻、硬脊膜外麻醉时,极易引起低血压,产妇可能感到胸闷、头晕、恶心,有些人会感到全身发飘,有些产妇会呕吐。但麻醉师会及时处理这些情况的,产妇不要紧张。这时麻醉师会将手术台向左倾斜,以减少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还会使用药物增高产妇的血压,加快输液速度等。
为了减少麻醉时由于恶心、呕吐孕妇发生误吸的情况,医生一般要求准备手术的孕妇在术前4~6小时内禁食。所以孕妇在生产前,应当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容易消化也容易排空,需要等待的时间较短。吃饭要定时,不要时不时吃几口,这样胃内总是处于非排空状态,一旦手术容易呕吐。
局麻在经阴分娩时,有些情况下需要侧切,例如,会阴弹性差,胎儿较大,为了防止会阴严重裂伤时;需要一些手段来助产时,如产钳、胎吸等,需要局部麻醉。一般只在切口周围注射药物,有时可能还会进行局部神经干阻滞麻醉。这种麻醉方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镇痛效果也不如椎管内麻醉。
【麻醉】相关文章:
★ 打胎
★ 妊娠合并糖尿病
★ 哺乳期能隆胸吗
★ 剖腹产过程
★ 副乳
★ 侧切
★ 刮宫和人流的区别
★ 月子餐怎么用
★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