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需隔离治疗。瘫痪期可选用加兰他敏每日每千克体重用0.1毫克肌肉注射,地巴唑每次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口服。恢复期可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以改善局部循环,并长期坚持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应帮患儿勤翻身,防止褥疮,若有肢体畸形的后遗症,可进行手术矫形。 瘫痪又称麻痹,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其病因主要与神经、肌肉病变有关,常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的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然而如化脓性关节炎、关节脱臼、关节腔出血、滑膜炎、骨髓炎、维生素C缺乏性骨膜下血肿等,也有因局部疼痛而致小儿肢体活动明显减弱,但却不是真性瘫痪,应加以辨别。
根据导致瘫痪的诱因不同,可把瘫痪分为神经原性瘫痪、脑病变瘫痪,以及肌原性瘫痪。
多发性神经根炎。瘫痪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周左右突然发病,常先出现双下肢松弛性瘫痪,继而迅速上升至双上肢瘫痪,严重可导致呼吸肌瘫痪,表现呼吸困难,同时伴有皮肤感觉障碍。如出现以上情况,首先考虑此病。
小儿麻痹症。若瘫痪前有发热,肌肉疼痛,不愿活动,热退后迅速出现瘫痪,且瘫痪不对称,发生在夏秋季节,又未服过小儿麻痹症糖丸疫苗,则小儿麻痹症可能性最大。
面神经麻痹。如发现小儿嘴巴向一侧歪斜,病侧眼不能闭合,不能皱额,口角下垂,则患了面神经麻痹,多因局部被风吹或着凉而引起。
臂丛神经麻痹。主要表现病变一侧上肢下垂,肩部不能外展。多因产伤所致,一般都发生在难产时,用力拉出头部、躯干或手臂,引起臂神经丛受损。
先天性肌弛缓综合征。某些婴儿在宫内胎动弱,生后哭声弱,不久即呈全身肌无力,双下肢外展,双臂松软,头不能竖直,常呈滴状头(垂头)或头后仰,睡觉呈蛙状姿势,无任何主动活动。
脑病变瘫痪,有脑病变导致的瘫痪有下列几种:
脑出血或肿瘤引起瘫痪。新生儿脑出血可导致肢体瘫痪,多由于产伤或缺氧引起。如有明显脑外伤史,出现昏迷、肢体瘫痪,则脑出血可能性最大,需及时治疗。若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伴有瘫痪、头痛、呕吐,大多为颅内肿瘤或脊髓肿瘤。
②脑部炎症瘫痪。多发生在夏季,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昏迷。这时应高度警惕,小儿可能患病毒性脑炎或乙型脑炎,后者的可能性最大。
③脑性瘫痪。如瘫痪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运动发育和语言发育较同年龄落后,多半为先天性脑发育不良,亦称脑性瘫痪。
(3)肌原性瘫痪即由于肌肉病变引起的瘫痪,多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①流感后肌炎。此病为急性流行性感冒后1周内发生的严重的肌肉疼痛、压痛和肿胀,腓肠肌(小腿部肌肉)影响最重,大腿和其他部位肌肉亦可受影响。如发现小儿在发热1~3天突然出现两下肢不能走路,小腿部肌肉疼痛,触痛明显,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家长不必惊慌,这种流感后肌炎的症状常在1周左右会自行缓解。
②重症肌无力。如发现小儿双眼皮或一侧眼皮下垂,下午较上午重,刚睡醒时双眼皮能上翻,眼睛睁得较大,但多次眨眼后,眼皮提起困难,眼睛睁不开,双眼皮下垂,同时眼球活动障碍,可有复视、斜视。少数患儿为全身性、四肢、躯干肌肉无力,可因肋间肌无力而出现呼吸困难,上述发作的特点为重症肌无力,可做新斯的敏试验帮助诊断。用新斯的敏每次每千克体重0.04毫克肌注,用后5~10分钟,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者,即支持该病诊断。
若瘫痪呈周期性发作,几周或几月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一切正常,短期内瘫痪自行缓解,多数是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瘫痪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如受到父母或老师批评,感到委曲,或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突然发生两下肢不能动弹。经暗示治疗,瘫痪很快恢复,以往有类似发作,要考虑为癔病性麻痹,也称为功能性瘫痪,儿童发病较少。
瘫痪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小儿突然发生颅内出血,首先应使其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敷冰袋或冷毛巾,然后平稳送往医院。若是弥漫性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若为局灶性出血,血肿较大,需外科手术切除。
小儿瘫痪肢体可给予针灸、按摩、推拿、体疗、理疗等综合治疗,家庭可备有电按摩器、健身器等,加强功能锻炼,促使肢体肌力恢复。
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期可选用强的松,每日每千克体重12毫克口服。发生呼吸肌瘫痪,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拍打胸部,辅助咯痰。若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人工呼吸器。恢复期可对瘫痪肢体进行针灸和理疗。
脑肿瘤引起的瘫痪,手术切除脑肿瘤后,瘫痪的肢体即会逐渐恢复。
预防小儿瘫痪,不仅要防止新生儿产伤、窒息和感染,还需按时完成各种预防接种,此外,做好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也是减少本病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脑出血可导致肢体瘫痪】相关文章:
★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
★ 新生儿产伤
★ 新生儿黄疸
★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 新生儿支气管肺炎
★ 新生儿吐奶
★ 新生儿感冒症状
★ 新生儿发热
上一篇:新生儿腹泻的原因为肠道感染
下一篇:家长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