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一个很震惊的视频。
在医院的走廊里,10岁的男孩,因为妈妈不给他手机,对她大打出手。
一分钟内足足踢了妈妈五次,拦都拦不住,嘴里口口声声喊着:"我想要一部手机都满足不了我,以后还能给我什么好生活!"
被儿子狠狠踢到的妈妈,只是畏畏缩缩的躲避,舍不得骂儿子一句,更舍不得"强硬"管教儿子。
更有甚者。
一位孩子起床迟到了,打电话冲着妈妈发脾气,妈妈反不停的安慰儿子:"好儿子,快起吧,回去打妈妈一顿啊,别生气,回去打妈妈一顿。"
对孩子顺从、讨好、宠溺,似乎成了很多家长的一种常态。
想起之前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妈妈要去医院做个小手术,她低头玩手机没有一丝的担忧,反而头也不抬地质问妈妈中午没人煮饭她吃什么?
妈妈让她自己去离家不远的外婆家吃,她嫌晒不肯出门,让点外卖。
不知道,这位妈妈当时是何感想?有没有那么一刻意识到自己教育的问题?
在一个家庭里,以爱之名束缚长大的孩子,正在疯狂地索取更多的爱,以及仗着包庇自己的父母肆意妄为。
生活中,熊孩子处处皆有,让人烦不胜烦。
为什么,有这么多熊孩子?
究其原因,无非是背后站着理不直气还壮的熊家长。
去年3月27日中午1点左右,河南新郑市某小区,运行中的电梯门突然"飞"出去的事件,不知道大家有印象没有。
监控显示,当时有一对兄妹从7楼进入电梯,11岁的哥哥突发奇想,在电梯里做起"伸展运动":一边用手臂撑住墙,一边用脚抵住电梯门。
用力一踢,巨大的冲击力让电梯门散出一团白烟,电梯主控板弹出墙壁。幸好有电梯外包墙保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物业提出让家长赔钱处理时,当事男孩的妈妈非但拒绝赔偿没有任何歉意,反而一直袒护孩子,认为物业应该感谢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她儿子这是替大家挡了一灾。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特意将监控视频发到了小区群里,以"证明"电梯是纸糊的,并声称孩子当时只是出于好奇,想试试电梯里能否伸开腿,可谁知还没等腿伸直,刚碰上门,还没来得及使劲,电梯门就爆开了。
对于孩子妈妈提出的电梯存在质量问题,电梯厂家维修工作人员回应称:"电梯质量安全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质量监督局也在年检,是合格。"
为了给孩子开罪,这位妈妈的脑洞也是够大了。不知道,等孩子犯下更大错误的那天,这位妈妈会不会后悔今日的所作所为?
有句话说得真心没错:许多闯祸的熊孩子背后,总不出意料地站着熊家长。
7月3日河南商丘玛莎拉蒂撞宝马事件,引起很多网友的愤恨。
23岁的醉驾女子谭明明,开着玛莎拉蒂将正在等红灯的宝马撞至起火爆炸,造成了2死4伤的严重后果。
调查得知,谭明明和一群狐朋狗友在烧烤摊就着三种烈酒吃完夜宵,一行人在没叫到代驾的情况下,直接驾车离开。途中连剐蹭8辆车均无视逃离现场,随后便发生了和宝马车相撞的惨剧。
更可气的是,根据系统显示,从6月5日至7月3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谭明明开的这辆玛莎拉蒂已经有5次违章,累计扣24分,总罚款1000元。
如此明目张胆,真的不是常人所为。
后来,有网友爆料说,其母号称没有办不了的事,而且谭明明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富二代,家里人将她视为掌上明珠,对她非常溺爱。
正是家人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她今天嚣张跋扈的习惯,以为什么事情都能用钱来解决,如今她终于犯下了一件无法用钱来解决的错事了。
从小不被管教好的孩子,一旦混出熊孩子模样,长大了再犯熊,等待TA的就是社会和法律的惩罚。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小孩子在公共场合做错事了,比如在餐厅多手多脚,对路边的车乱刮乱划等,家长用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企图逃避责任,为孩子争辩。
殊不知,大人在逃避责任的时候,抹杀的是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预判行为后果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后,也依然是不懂事没教养的大人。
家长对孩子的放任,总有一天会还到孩子身上,当他长大后被残酷社会狠狠教育的时候,他就知道,无论大小,教育和教养都是不该缺席的一课。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二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也就是说,平均每100起刑事犯罪中就有70起的作案凶手,是我们眼中的"熊孩子"。
也就是说,平均每100起刑事犯罪的背后,站着至少70起纵容熊孩子的父母。
你现在说他小不懂事,长大了就会好的,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在溺爱和错爱下长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懂事的一天,等待他们的只有残酷的社会。
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总有人会代替你教育他,但愿你到时候不会后悔。
共情能力也被称为同理心,即对别人痛苦有感知,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后果。
香港儿童情绪行为治疗师叶伟麟说道:
共情能力取决于大脑里前额叶皮质的发育。
前额叶皮质从孩子2、3岁开始发育,6岁开始就能到达一个高峰。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7岁孩子,基本就已经具备简单的共情能力了:他明白打人会痛,用石头砸别人人会受伤。
7岁以后还犯熊的孩子,就不仅是熊这么简单了,而是明目张胆的"犯罪"!
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研究表示:3—6岁是孩子培养共情能力的最佳时间段。
具体怎么做?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一次讲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中,给出了一些很实用的建议。
即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我们具体来说一下这几个关键点:
1、克制任性: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之所任性,因为仗着无限制的爱,惯用你的爱反过来威胁你。
所以,学会对孩子说"不"是克制任性的开始。
比如说,孩子闹脾气哭着要玩具。
你可以这么做:把他抱到一个安静地地方,不说教,也不走开,静静地看着他,看他哭累的时候给他杯水或者擦下脸,但不妥协,想哭就让他继续哭。
以这种方式告诉他:没道理的发脾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一次不行,那就两次,越小越好培养。
2、防止压抑:给孩子创造与父母交流的环节
一味的拒绝和无沟通,会让孩子变得压抑,所以,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以后有什么事要跟我沟通,如果能说服我,那当然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注意一个原则:"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满足他,让他知道交流有用。
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跟你交流了,这个关系一旦建立好了,孩子到青春期时,家长跟孩子就很容易相处了。
3、培养孩子克制诱惑的品质
可以用等待奖励法来训练孩子克制冲动的能力。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这里有他喜欢吃的蛋糕,但是如果他能等2个小时后再吃,就可以得到第二块。如果不行,那么就没有。
这样,孩子就知道用等待来获取更大的满足。
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如果一个孩子做不到这一点,很容易冲动行事。
4、培养孩子忍耐和无私的品质
忍耐有时也涉及自私问题。
当一个孩子忍耐力强的时候,自私现象就会比较弱化;自私现象比较强烈的时候,孩子就只会想着自己了。
比如说,很多家长都喜欢跟孩子说,你只管读好你的书,其他事情不用你管,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认为读书是他唯一需要做的事,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
5、让孩子经历挫折
忍耐力是和意志力相关的,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点体力苦。
比如:带孩子学游泳,让孩子在水里体味那种不断失败又不断进步的感觉,可以通过询问孩子感受,来增强他的体会。
这种感受能带给他一股遇到逆境也能坚持到底、奋力向上的力量。
尽管这个过程,孩子会吃点苦头。
但"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而这个"痛苦"越早让孩子尝受越好。
瑞典著名的精神医师曾在《儿童如何掌权中》愤然写道:
我从不相信教育仅是鼓励和榜样就能完成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予以很高期望的时候,没有惩罚、没有权威,也就没有规则,没有进步。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写过一篇刷屏文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他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毕竟,未成年保护法,本意也是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而不是保护他们伤害别人。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适度惩罚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
跪着的父母,教不出有感恩心、守规矩的孩子。
只有父母在必要时狠得下心,舍得管教,孩子有敬畏,知对错,守底线,才不会走上熊孩子道路,才能更好的成长。
我是两孩妈妈 - 果妈,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正面管教践行者,专注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及干货文,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跪着的父母,教不出站着的孩子】相关文章:
★ 邓超暑期电影《银河补习班》:父母的教育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 父母以为自己很公平,其实细节早已暴露你的偏心,孩子心里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