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一起案件,像吴谢宇弑母案这样备受关注又充满诡异。
“北大”、“状元”、“才子”、“学霸”,这些象征凤毛麟角的闪光标签,和“弑母”、“藏尸”、“潜逃”、“性瘾”,这些隐喻暴力色情的血腥犯罪,缠裹交织在一起,在教育焦虑和亲子紧张的时代语境下,被解读成千百种话题。
而这些话题,伴随吴谢宇落网后的长久沉默,各持立场,暗涌不断。
近日,媒体报道,被捕100多天后,吴谢宇写下多页自述,供述杀害母亲的动机。
一个心理扭曲、残忍冷酷、挥霍无度的杀人犯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不寒而栗。
8月12日,北大学子弑母案有了新的进展:吴谢宇承认弑母,称作案动机是为了“让妈妈解脱”。
对这种说法,大家并不买账。
让妈妈解脱,会趁她换鞋时,用哑铃砸死她?
让妈妈解脱,会周密到提前购买作案工具,处心积虑地将尸体用活性炭层层包裹?
这样的狡辩让人心寒。母子一场,身为人子,何以道德沦丧至此!
谈到母亲,吴谢宇说:与母亲生活得很辛苦。
高中时,吴谢宇只敢在学校里玩,被看作最会玩的“学霸”,他却说是因为“在家里绝对不能玩”;
高中住校到大学期间,吴谢宇每天都要给妈妈打电话,报备这一天的动向,去了哪儿、干了啥;
关于谈恋爱,母亲绝对禁止,哪怕是在儿子大学阶段。
……
这样一个古板、敏感的妈妈,按部就班地为儿子认真规划,终于让儿子成了人上人。
但是,吴谢宇上了大学以后,开始谈恋爱,还在大三挂了科……
他可是她唯一的希望啊,她瞬间觉得未来在眼前幻灭。
两人独处时,母亲应该不止一次诉说过心里的苦,丈夫没了,儿子又指望不上……很多次,她都说:要随他(丈夫)而去……
一而再,吴谢宇说:别难过了,爸爸在天上看着呢。
再而三……吴谢宇的心绪发生了错乱。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心理学家将产生超限效应的逆反心理,定义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的要求产生的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
逆反心理会经常性,反复性的发生,有时会使你产生偏于正常思想的行为。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没有换位思考。
妈妈把成年人的苦,毫无保留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无异于玉石俱焚。
死者已矣,我们对吴谢宇的丧心病狂深恶痛绝,也对吴妈妈的落难深感惋惜。
当妈很苦,但把自己的苦全封不动地告诉孩子,无异于苦上加苦!
之前北大学子弑母案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人在知乎问,吴谢宇的杀人动机是什么?
最高赞的回答,是一个女孩子的匿名自述。
她和吴谢宇同校同专业,都来自北大经管。
从小她成绩就很好,小学到高中都是前三名,大队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各种荣誉拿到手软。大学毕业,拿到外资大投行的offer,薪水几万起跳。
看简历、看经历,这女孩跟吴谢宇简直一模一样,自带光环,完美无缺,在她身上你挑不出任何毛病。
可是,女孩却自述,自己一直非常非常不快乐,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过敏性鼻炎患者胸腔里充满着萦萦绕绕的柳絮——明明已经很窒息了,开口却也发不出求救的声音。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几次想要自杀,三年级开始闹失眠、胃疼、抑郁。
七八岁就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离开家里。
原因来自她父亲。
女孩说,她爸爸是个没有感情的人,不会对她表示任何的友好和宠爱,教育在他看来,就是控制。
洗完手如何擦手,睡觉如何盖被子,都有规矩。
为了喝汤撒桌上、出门忘关灯这样的小事打骂他。
每天都要挑她的毛病,做的和他说的不一样,就会被扇巴掌,敲头,打了还不准哭,哭就继续打。
外表是个十分完美的人生赢家,所有的苦都是一个人闷在心里。
爱就是看见——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三毛讲过,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到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
可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求助:
我是一个上班族,工作很忙,每天还要定时定点地接妈妈的电话。
但是妈妈说来说去,都是让我早些结婚生子的话……
我有丝毫的不耐烦,那边就会传来崩溃的叫喊: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你好,为了供你上学,我受了多少苦,你知道吗?你现有本事了……
我该怎么办?真得很烦恼。
母亲的辛苦,子女都放在眼里。
无数次的提起,不能让子女更爱你,而是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没有自己、不敢做自己。
正如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单亲妈妈宋倩,她将女儿英子当作自己的全部,英子有心事不敢言,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自己的情绪。
稍有违抗,宋倩便摆出一副: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
这样的崩溃声讨,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消受不起。
用亲情的绑架,让孩子负重前行,收获的往往是最惨淡的结局和孩子一生的渴望逃离。
生活的苦难不期而遇,一个期期艾艾的妈,如一把钝刀,时刻在孩子心上摩擦。能苦中作乐的妈妈,却像一束追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事总是这样的。你嘴上不诉苦,就没有人可怜你。”
张幼仪是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出身名门世家。
然而徐志摩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原配夫人。当他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她是“乡下土包子。”
婚后还没一个月工夫,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抛弃在家”,离家求学去了,只有在暑假才回来。
嫁到徐家四年中,两人相处的时间还不到四个月。即使在一块时,徐志摩对她也是不理不睬。
儿子徐积锴出生后,徐志摩干脆抛下张幼仪,自个儿留学海外去了,并且还在外面结识其他女人。
张幼仪知道后,并没有向亲人好友诉说自己的不幸,而是强忍了下来。
当张幼仪身怀次子投奔徐志摩时,徐志摩第一反应却是把孩子尽快打掉。
此时的徐志摩在干什么呢?
他正在疯狂追求美貌与才华兼具的林徽因。
就在次子产后不到一个月,徐志摩竟把一纸离婚书送到了张幼仪的面前。
张幼仪懵了,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想要托付一生的人,竟如此心狠。
但最终,他们还是离了婚。
然而,苦难并没有离她而去,三年后,次子因病去世。
爱情破灭,婚姻破裂,丧子之痛,张幼仪承受的苦难非常人能接受。
可是那些打不倒你,终将成就你。
离婚后的张幼仪,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像祥林嫂那样到处找人诉苦,她选择了重新站起。
她明白,有些苦注定只能自己吞,必须拿出勇气,自力更生,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依靠别人,而要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
于是,她先是辗转去了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凭借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在东吴大学任教,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后又担任了中国银行副总裁。
最终,她活成了一个奇迹,一个令人敬佩的女人。
残酷的现实面前,张幼仪没有像祥林嫂一样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而是把痛苦压在了心底,挺直腰杆面对挑战。
她明白,告诉别人并没有什么用,因为那些伤口,只能靠自己慢慢恢复。
古人言:“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我是很想把张幼仪的故事安利给手机前的你,因为我敬佩她对待生命的态度。
她身上永远激荡着一种求好的精神,永远都愿意去探求某种条件下最好的生活。
“即便处于糟糕的生存状态下,也要竭力把生活过出诗意来。”
所以她把别人看来是狼狈不堪的生活,最后都过成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白岩松在安徽大学演讲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生活中只有5%比较精彩,也只有5%比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过。而人都是被这5%的精彩勾引着,忍受着5%的痛苦,生活在这90%的平淡之中。”
悲观主义者,将5%的痛苦融入平淡生活里,于是变成了95%的痛苦。
乐观主义者,将5%的精彩融入平淡生活中,于是变成了95%的幸福。
唯有真切地表达对孩子的爱,默默地掩盖心中的苦,才能让孩子跳出消极思维的藩篱,迎接更宽容、更达观的世界。
生活是一场戏,当了母亲的人,尤其要演好自己。
最好的爱,是温柔坚定,支撑着孩子勇往直前;
最好的母亲,是苦而不苦,从容、淡定代替焦虑、凄慌,近处关怀,远处守护;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正如高晓松所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带着剧本来的。
互不强求,两生欢喜。当妈的苦,没必要跟孩子说。
当我们遇到这些“坎”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村上春树这句话:“正因为不能称心如意,人世才有意思。”
生活不易,却也从来不难。
《正面管教》里曾说道,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又感受到了坚定和安全感。
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次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次谴责的机会。
早年间听林忆莲,有首歌叫《词不达意》。里面有段歌词是这样的:
有些人用一辈子去学习,
化解沟通的难题。
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
看得见却触不及,
我无法传达我自己。
从何说起,
要如何翻译我爱你。
本是说爱情,可放在这父母子女的关系上,毫无违和感。
养孩子,就是一个在对错中不断翻译我爱你的过程。
教育的真相,不是加大你的给予,而是提升教育的层次——只有你扩大自己的胸怀与格局,才能养出顶天立地的孩子。
【北大学子弑母后首谈作案动机:我是为了帮她解脱——我呸!】相关文章:
★ 自己家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几个方法挺好使,家长可以借鉴一下
★ 人类进化好像又在提前,女婴既然出现月经,这是怎么回事呢?
★ “孩子喜欢化妆买衣服”:不要在没了解真相时,就埋怨孩子虚荣
★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兴趣,是你这一点没教育好,宝妈需要改正了
★ 妈妈,我忘带作业了,我没看清写错了,我水杯又丢了!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