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位来自杭州的妈妈在本地论坛发帖,自曝16岁的儿子越来越叛逆、不服管教。
因为明年就要中考了,这位妈妈希望在此之前可以寻找到一个贫困山区,让孩子过去体验下生活:
“让他知道生活的不易”,
“对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
这位妈妈还特别指出“不想找机构”,要强调体验的真实性。
没想到这个话题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不少人回复自己也有同样的想法,希望可以带孩子“下乡体验真实的贫困生活”,目的自然也是为了改造孩子。
接着网友还讨论起来,一个“适宜改造”的贫困乡村应该有的特点:经济必须要落后、饮食不能太清淡、厕所不可以太脏、不能只有老年人... …
看到这些讨论我不禁觉得有点搞笑:这些家长什么时候才能不那么双标?
既希望农村经济越落后越好,让孩子从此不再“生在福中不知福”;又希望当地可以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和干净的厕所。
既希望孩子去农村多干活体验生活的艰辛;又怕农村全是老人,孩子干活会太累了。
他们讨论的字里行间,丝毫不见对生活在贫困里的人的尊重和善意,仿佛对方只是一个道具,功能是被自己用来改造孩子。
对此,我真的想说:你们利用他人的贫苦来“改造”孩子的做法,真丑!
2
很多家长会有这个想法,大都是因为看过《变形计》。
湖南台的金牌综艺《变形计》,已经开播了18个年头。镜头下,越来越多来自城市的叛逆主人公,在经历了7天的“变形生活”之后,幡然悔悟,改变自己。
然而,某期节目的主人公施宁杰在GQ的报道《变形记——未必真实的节目和魔幻现实》,揭露了这个综艺“真人秀”的本质——节目里那些先抑后扬的“变形曲线”,几乎都是来自节目组刻意的引导和编排。
比如,节目组会通过不许他吃东西、打电话,不停地言语挑衅,无限刺激施宁杰,使其做出暴力的动作,直至被摄像头完全记录才终止。
还有一幕表现施宁杰“改造完成”的情节,也是节目组的编导安排的:那天他按节目组的要求上街“找工作”,屡屡碰壁,突然遇到一位干煤矿工作的老板和他搭话,最后这位老板带他下了矿井挖煤,终于赚了50块钱。
挖煤很累,施自然干不了几下就累坏了,余下的煤是导演蒋良帮他挖的,因为当时已经拍到足够多的节目素材了。
事后,施宁杰还得知,那位煤老板,也是节目组提前安排在街边的。
镜头下的施宁杰,在农村待了7天之后,就从“飞扬跋扈”转变为“温良恭俭”,但是当GQ记者采访他,问参加《变形计》三年后有什么变化,他回答说:
“我觉得我想法变成熟了。我上《变形计》的时候觉得奥迪 TT 和宝马不错,但是到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开法拉利和兰博基尼。”
其实不止施宁杰,其他《变形计》里来自城市的主人公,虽然生命轨迹有了7天的漂移,最后却都遵循了原有的轨迹:
第五季《美丽加减法》的易虎臣向粉丝大量借钱,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第九季《青春作伴》的韩安冉在网络不断炒作和老公结婚离婚出轨。
第八季《少年少年》的主人公廖洪毅回到家后第一个晚上就去了夜店。
教育孩子,是从其出生开始就需要父母尽力参与的课题。
贫穷,不是教育孩子最后的法宝。
3
我们这个民族一向是吃苦耐劳的,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有的时候,又不得不说,我们过分夸大了“贫困”的力量。
去年,大家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刷爆了,写这篇文章的王心仪考入了北京大学,她来自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
大家纷纷热转她文章里的这句话:
“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
我却看到了文章里其他的描写:
王心仪的母亲因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没有外出打工,她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给了孩子很多陪伴。
王心仪童年没有动画片、玩具和零食,但是她会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
学校离家远,伙食又不好,王她妈妈坚持用自行车接送她和弟弟,一人坐前座一人坐后座。每次接送,从不误时。
有一次王心仪因为衣服老气被同学嘲笑,她妈妈对她说:“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很多人搞错了一个事实,以为是贫穷造就了王心仪。
这是错误的认知。因为更多的贫苦人家的孩子,早早辍学打工。据估计,中国农村大约只有1/3的人口进入高中。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在一个名为《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的演讲中直接指出:
要想避免农村孩子成为廉价劳动力,最好的办法,除加强营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增进陪伴,改变养育方法。
所以,托起王心仪飞翔的力量,不来自别处,而来自她的母亲和家庭。
如果王心仪的妈妈也是外出打工,或者即使留在农村,闲暇时也是打麻将或者刷抖音,那也绝对不会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
4
衡水中学校长,曾经有一段演讲在朋友圈流传甚广:
“如果孩子不想读书,你就带她去四个地方,第一是汽车客运站,第二是火车站,第三是高铁站,第四是飞机场。
你在长途汽车站看看那些挤大巴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抽什么烟,是什么样的素质。
然后再到火车站去看看,到高铁站去看看,到机场看看。
然后你就像,自己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听上去似乎没毛病,仔细一琢磨,却很不是滋味。
战争、饥饿、疾病和贫穷,是人类文明的四大敌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这四大现象,使整个人类共同进步。
可如今社会,却有家长甚至是教育学家,把贫穷当成一种手段,去刺激孩子学习,要求孩子们,为了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学习。
是的,贫穷经常和懒惰、消极、不自律、挂钩。
但是不是所有贫穷都带着原罪。
一位香港富豪,曾经自愿去体验了几天环卫工的生活。
他发现,重复性工作所得的微薄工资,扣掉日常开支所剩无几,根本没有时间和金钱再去学习别的技能,更遑论和改变和逆袭人生。
曾经信奉自由主义经济的他,在体验生活之后,最终认为政府还是需要在政策上帮助一些贫穷的和弱势的群体。
今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入学祝辞是这样说的:
请不要把你们的努力用在个人胜出的道路上,不要用自己的优势环境去贬低别人的弱势环境,请你们把努力用于帮助别人,人活着要与人相互帮助。
我认为,这才是我们读书人对待贫穷的态度:不是鄙视它、利用它,而是去帮助它、改造它。
5
电视节目里“纨绔子弟”经历困苦之后的巨大转变是导演设计的,现实中的“寒门贵子”完成逆转根本也不只是因为“穷”。
贫穷到底是个人懒惰的命中注定,还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造成,这需要我们去判断、甄别。
很多人把农村当做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存在,觉得可以净化心灵。贫穷和艰苦,一定可以孕育出一颗坚强和善良的灵魂。
还有的人把贫穷当做一根大棒,悬挂在学子头上,恐吓着使其去好好学习。
无论是哪一种做法,都是对贫穷毫无道德的利用。
穷人陷在自己贫穷困苦的生活里,已经非常不易和不幸,请不要再要利用他们的贫穷,榨干他们仅存的一点尊严。
马克思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孩子就像父母的镜面,每一个熊孩子后面,都不可能站着无辜的父母。
如果看到没鞋穿的孩子、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吃不饱饭脸色发青的一家子,不仅不能想一想“我能帮他们什么”,反而还要在心里揣度,他们够不够穷,能不能帮我管孩子,那简直枉为人,也怪不得会养出自私自利、目无尊长、目空一切的熊孩子。
所以,请不要再把改变自己孩子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苦难之上。
要改变孩子,请先改变自己。
【嫌儿子叛逆,妈妈把他拉到贫困山区:你利用贫穷的样子,真丑!】相关文章:
★ “谁叫你生儿子的!”二胎妈妈的遭遇,让朋友圈无数男人悔恨
★ 家有儿子的妈妈,请别再当着孩子面换衣服了,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 为给2岁女儿断奶,宝妈每次回家都这幅打扮,网友一看笑弯腰
★ 29岁生孩子好,还是39岁更好?答案或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