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对感情都有他特别的需求,男与女的组合,相处细节千变万化,每一段感情都有它特殊之处。在两性关系里常常可以看到概括的四种关系:共生、寄生、各自独立和相互依存。从这四种男女相处生态,可以检视个人的两性关系是否健全。
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两个圆一样大,重叠在一起。共生的双方都视与对方合而为一为最高境界。
例如:一对夫妻或情侣出去吃饭的时候,也许先生想吃日本料理,而太太却想吃川菜,或者先生想吃牛肉面,而太太想吃汉堡——结局不是先生委曲自己陪她吃汉堡,就是太太委屈自己陪他吃牛肉面。先生要参与太太所有朋友的聚会,太太也要参与先生所有朋友的聚会,总是觉得要陪伴对方,对方要陪伴我。看起来要像神仙眷侣,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在关系中两个人的世界变成了一个,这样的关系就是共生。事实上,有许多的两性关系或婚姻的维持,都处在这样的一个共生关系中。
在教育孩子方面,若具有共生关系与想法的夫妻,会要求彼此在教养上有一致的态度,认为“即使你的意见与做法与我不同,也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你可以事后再跟我谈,这样才能让孩子信服与尊重父母的权威”,相信不少夫妻都持有这种看法。因为夫妻在教养态度上示范共生的想法,所以将来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认为两性之间就是要这样共生。
试想一下,两个原本有不同生命历程和价值观的人,有无数个不同的特点和经验,怎么可能完全融合成一个共同体呢?这种共生的关系,严重的说是一种病态,但却也是许多情侣夫妻一直在追求、努力经营的关系。一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方感到窒息,想要追求自由,想要呼吸新鲜空气,这也就是关系面临挑战与破灭的危机时刻。若能尽早检视自己的两性关系,适时调整沟通,给予自己与对方更多的空间与成长,感情才能持久。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一个大圆,一个小圆,小圆依附在大圆之内。这样的关系,对寄生的人而言,寄主是他的全部,而对寄主而言,寄生的人只是他的一小部分。
传统的妇女、传统的婚姻中这样的寄生关系比较多。对女性而言,家庭、孩子就是她的一切,而先生就是满足这一切的最重要资源。所以在她跟先生的关系里,先生是她的一切,她必须紧紧抓住,如果先生变心了,对她而言,就好像寄生虫突然失去了寄主,不知道应该怎样活下去,没有信心自己可以独立承担经济与教养的责任。
而对先生而言,家庭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事业、社交、兴趣等都可以满足他心理上的需要、丰富他生命的色彩。对寄主而言,失去寄生者,对他的生存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因此他不会花费所有的精力跟时间去照顾与满足寄生者。然而道德观念、社会舆论、法律制裁等仍然使这些寄主感到必须背负他的寄生者。
这样的关系就如同他们彼此交替背着对方,紧紧缠住对方,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寄生者与寄主两方都是痛苦的,都是辛苦的。
当然也有一些角色互调的状况,有些内心力量比较强的女性碰到内心脆弱、依赖需求较强烈的男性,形成特殊的寄生关系。个人的心理、人格若不健全,也特别容易产生寄生关系。社会上常见到一些情杀的暴力、血腥事件,多半是寄生者因人格、心理不健全而过度依附感情,寄生关系遭到威胁或破灭时,一时无法承受失去理智所致,因此寄生的两性关系是不健康或者可以说是病态。
各自独立关系 各自独立关系:两个圆一般大,或差不多大小,各自独立而无交集。在这样的一份关系中,常因彼此距离拿捏不当而渐行渐远。
在某些夫妻关系或两性关系里,会不成熟地模仿欧美文化里的独立自主。“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为了迎合你的期待而来到这个人间。”“你可以过你想要的生活,我也可以过我想要的生活,我们彼此不干涉。”这样的态度与精神必须在全然尊重对方,也清楚自己人生使命的前提下达成共识,非轻易的允诺或个人率性而为。
人类是心灵高度发展的动物,也是群居的生物,人除了有独立自主的需求以外,也有亲密跟联络的需求。有些人为了要追求自己的独立自主权,甚至因为害怕失去独立自主而宁可舍弃关系。像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因为童年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操控、干涉,造成一些创痛性的经验,而导致不愿意被干涉、被控制的心态,由此而形成各自独立的关系,这种看似自由没有牵绊的关系,相对地也会失去了亲密联结,无法得到心灵的滋润与心理更深层次的满足,这样的关系也是不健康的。
相互依存关系:两个圆一般大,有交集也有各个独立的部分。在这样的关系里,有亲密的交流,也尊重对方独立自主的一面。
在男女相处四种关系里,这是最健康的关系形态。一个健康的两性关系,是彼此有交会的时候,同时也有独立的时候。有联结、亲密、也有自主独立;有共同的生活重心,也有各自的社交圈子。
因此一个健康的关系,双方必须尝试了解,两个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人,彼此的心灵刻画着不同的人生经验,在坦诚的互动过程中,自然地产生某些交集,在心灵交会的时刻,也同时去尊重、了解、接纳还没有办法交集的部分,给予对方更多的时间、包容与沟通。
童年期的接触品质 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完全处在依赖的状态,除了呼吸与哭泣以外,完全没有操纵环境来满足自己生存需求的能力,一切的需要完全要通过父母或者是其他大人供给。
有一些人在处于依赖的婴儿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如:父母太忙,当婴儿尿布湿了、肚子饿了,没有能够即时来满足他的需要。在那段时间里,婴儿的心智未发展,在这阶段里完全处在生理需求的状态,没有足够的理性、心智可以去了解尿布湿了,或肚子饿了是会被处理的,他只感觉到存在的本体受到威胁,而他唯一的表达能力是用哭声来呼求照顾他的成人,来帮他解决这威胁性的情境。在这威胁性的情境未被解决之前,他是处在一种依赖的需求受到创伤的状态,也就是能够满足他依赖的人没有适时提供协助。这样的一些经验,会深深地刻画在身体、意识与灵魂深处。
渐渐地当婴儿从十个月至一岁大开始,逐渐发展脱离母亲的独立能力。这段独立的发展期到一岁半左右,这段时期所感觉到的安全感愈强,这个孩子就具备有愈强的昌险探索心;愈是欠缺完全感的孩子,就愈失去了他的活动力、昌险探索的好奇心。到了两三岁之间,孩子不再与父母形影不离,开始学习自己独处、自己玩玩具、甚至于跟邻居的孩子接触。
在这段追求独立需求的发展时期,有一些人受到了创伤,如果说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充分的安全感,或想要进行昌险与探索时,从父母那边得到太多的干涉、限制,日后会产生一些影响。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如果在依赖期跟独立期都能健康地发展,他就会很自然的,在三至六岁左右迈入更成熟的相互依存期。
从出生到婴儿期、再到幼儿期,如果在依赖期、独立期、相互依存期都能健全、成熟地发展,在长大成人后,很自然地就可以拥有相互依存、健康的两性关系。
执著来自匮乏 依赖期的伤害来自于未得到满足,基本上分为三类:其一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高品质的拥抱、肢体接触;其二是内发性生理需求,如饿了、渴了、尿布湿了没有得到处理和抚慰;其三是外来威胁性情境,如被蚊子叮咬,襁褓期的孩子没有足够的心智去辨识危机大小,需要大人协助他去除外来威胁。
孩子需要大量的接触与抚慰,而被接触时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父母接触孩子时非常温柔、细腻,疼惜的意念会传递给幼儿,每一次高品质、温柔舒适的对待,都会增加幼儿“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有价值的”的感受,这些自我价值感的根基其实在一岁以前就已奠定,如果在需要时没有被满足,长时间父母都无法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形成恐惧被遗弃的心理状态。
被遗弃的恐惧 很多人长大后在两性关系中有害怕被遗弃的恐惧感,这种心态可能在幼儿时期就被种下了。在一岁以前,我们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就已在潜意识的层面扎下基础。
自我价值感的高低是自尊与生活的根基。在两性相处中,自我价值感较高的人,比较少恐惧或被遗弃的担心、害怕或嫉妒、自卑,就比较不会在关系中有所怀疑或自我伤害。如果在依赖期没有得到满足,除了内在自我价值感低落,让人产生“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外,还会对外在周遭的人、事、物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疑云密布 这种内在深层对人、事物的不信任,我们往往会把它模糊想成是命运的捉弄,而不知其实是缘自于个人内在深刻的心理伤痕,而让我们想去抓住一些感觉。例如:一个女人怀疑她先生有外遇,于是常常从外出回来的先生身上去寻找另一个女人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一根长头发或者是比她短的头发,都会又哭又闹,不断质询,有一天搜寻了整晚毫无所获,可仍然又哭又闹,先生询间原因,她说:“我实在想不到你竟然连秃头的女人都要。”
如果我们对内在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对外在世界又缺乏信任感时,在两性关系中就容易陷入这样的情境,会用自己主观的意念去诠释整个情境。例如,男女朋友交往,男方有九十五次对女方很好,只有五次因情绪不佳而没有那么细心体贴,担心害怕的女方就可能被那五次紧紧抓住,而深感不满。而对男方来说,他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都很在乎女主,可是从未得到肯定,而百分之五的疏忽就被牢记不忘,于是渐渐感到灰心、挫折。这些灰心、挫折的情绪若未被处理、抒发,就如明珠蒙尘般,逐渐造成心理上的距离,无形的疏离感。
不管是依赖期或独立期,若是需求被剥夺而受伤害时,在未来的两性关系都很可能产生极端的现象,不是过度依赖,强化共生,寄生的关系,就是变得过度独立,不敢去依赖、相信异性。只有当最初的两个阶段都得到成熟的对待,依赖期得到充分的抚慰,独立期探索的需要被满足,才能健康、稳健地进入相互依存期,才能培养出日后健康、成熟的两性关系。
检视两性关系 有的人在共生或寄生关系中,把感情视为生命的全部、人生唯一的意义,若失去了感情仿佛天地变色,这是过度依赖的现象。
在你的两性关系中,你必须去检视,你是否有过度依赖或是过于独立的倾向,抑或是在两者之中摆荡。至于你是否能清楚分辨自己是在依赖期还是独立期受到不完整的对待,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只要你有意愿去学习和成长,自然能解开这个症结,找到更好、更适切的感情相处模式。
【夫妻间应如何相处?】相关文章:
★ 给有女儿的家庭提个醒:三个“高危”风险,孩子越长大父母越操心
★ “佛系”带娃的90后,具备这三个很明显的优势,70后羡慕不来
★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姥姥带娃?奶奶呢?得知原因后既无奈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