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小鹿斑比亲眼目睹母亲被猎杀、狮子王辛巴亲眼看着父亲木法沙为了救自己而死是许多美国人的童年阴影,那么当年闹海的哪吒自刎,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大概就是中国孩子的童年阴影。
而今年的夏天,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中国人的童年阴影打碎重造。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史记》记载,舜的生母逝世后,他的父亲再娶,并生了个儿子。父亲深爱继子,却容不下舜,处处为难,甚至伺机杀子。
舜上粮仓干活,父亲和弟弟在粮仓下放火,舜听从父命挖井,父亲和弟弟往井中倒土。
死里逃生的舜,不仅不生气,还以德报怨,孝父母,亲兄弟,真正做到用爱发电,感动了这多次谋害自己的一对父子,换来一家和睦。
然而,哪吒不是舜,普通的每一个孩子也都不是舜,就算千万万个孩子中有一个能够成为未来的舜,那概率也过于稀少。
所以哪吒在被困、被排挤、被抗拒、被世人丢污物时,会唱“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会假装自己很潇洒,会把自己变成一个“熊孩子”。
幸运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有一个不一样的李靖。
“唯一遗憾的,是没和您踢过毽子”
曾经的《哪吒闹海》中,哪吒是严重缺爱的。
父亲李靖将儿子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哪吒一出生就因所谓的“怪胎”想杀死儿子。
母亲殷夫人从未理解儿子因拥有强大力量而茫然无措的矛盾心理。
师傅太乙真人收了哪吒为徒,却完全放养,从不教哪吒如何控制力量。
就连被哪吒欺负的敖丙都有一个会帮他出头的父亲,可哪吒的父亲却在龙王找上门时直接将儿子推出去面对一切风雨。
哪吒从出生开始就富有正义感,敢做敢当,却因自身力量被父亲所抗拒,被世人所抗拒,最后无奈的走上了“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这条路。
这一版的哪吒,以自刎宣告转变,以莲藕之身象征净化,从而改变之后的人们对他的看法。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有了不一样的童年。
当年的《哪吒闹海》中,哪吒的父亲李靖说:父母骨肉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
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李靖却对哪吒说:“爹一直对你很严,知道你心里有气,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永远不要放弃。”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李靖,为了保护儿子,将儿子困在家中,希望等待哪吒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改变百姓对儿子的看法,用爱去教育儿子,甚至不惜为了保护儿子舍弃生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殷夫人,不再一味的柔弱不堪,面对丈夫将儿子推出去挡灾的行为一声不吭,而是温柔而坚定的爱着自己的儿子。
这样的教育,才是为哪吒铺出拯救苍生以证自身之路的基石,所以哪吒才能有“唯一遗憾的,是没和您踢过毽子”这样一句引出无数观众眼泪的语言。
他不会像《哪吒闹海》中的哪吒一样,对父亲恨之入骨,却会因为父亲深沉的大爱支撑自己前行。
父母之爱,可以抵过所有人的成见
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所以他能够利用人们的成见逼哪吒改变,逼哪吒无路可走,只能抵抗命运。
说是命运,可哪吒的磋磨又有哪一个真的是命运带来的?
从魔丸附体,到世人成见,从出生纯真,到自诩妖魔,哪吒的哪一步不是被人为促成的?
可在李靖的影响下,哪吒自己喊出“去你的鸟命!”这样一句话,拼尽全力抵抗所谓的命运。
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这是我爹教我的!”
小时候的哪吒“熊”吗?
“熊”,熊得招人恨,到处拆房子,砸墙砸碗,瓶瓶罐罐啥都丢,还折腾别人家孩子,放火烧师傅裤子。
可回忆杀中那些成见和排斥完美解释了为何哪吒“熊”。
对比两部关于哪吒的电影,最大的区别不是太乙真人从一个不苟言笑的瘦子变成了全剧笑点的胖子,也不是哪吒从一个天生女相雌雄莫辨的美少年变成了一个画着烟熏妆丑萌丑萌的“熊孩子”,而是《哪吒闹海》中缺爱的小哪吒,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得到了爱,真切的感受到了爱,所以才能听进父母的教诲。
你的孩子“熊”,不是你教育不够,也不是爱得不够,而是二者未能平衡
从恨透生父,变为将父亲的话当作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其中最大的转变其实都不在哪吒身上,而是哪吒的父母。
再看看现实中的“熊孩子”们,要么被宠成“熊孩子”,要么为了“熊”而“熊”。两者区别,无非是一个被宠溺过头,一个缺爱过头。
孩子被宠成“熊孩子”,其父母大多也是“熊父母”,或者觉得自家孩子懂得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在外的“熊孩子”行为就变成了孩子对环境不适应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原因影响。
而缺爱过头的“熊孩子”,其实大多都是为了博得更多的关注,或回应人们的成见,而故意表现得“熊”,例如哪吒。
掌握爱与教育的平衡,无异于掌握了帮助孩子成功的方法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所谓教育,其实不过是给孩子的人生建立起一套基础的规则框架,让孩子在这套框架中有一定的自由,却也不会因为过于自由而危害社会,甚至可以因基础框架坚实,构筑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拓宽出无数条阳关大道,但在这中间,万万少不得父母的爱。
这里,我们看看哈佛博士王涛举的一个例子。
高楼上的一户人家,孩子随手将东西扔向的窗外,高空抛物,性质很严重,并且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砸坏了邻居停在楼下的车。
那么这对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遵循三个点:
1、父母为先
王涛博士认为,父母想要教育孩子,首先就需要先给自己立下好的规矩,然后才能教孩子规矩。
父母本就是帮助孩子构筑基础的最佳人选,如果父母自身的基础框架是歪的,如《哪吒闹海》中的李靖,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将孩子丢出去的父亲,要如何给孩子立下规矩,谈何教育?
在这一案例中,父母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去向邻居道歉,并先开口说:“很抱歉,是我们没能及时提醒孩子。”
2、从早教育
王涛博士在《做规矩的原则》中提到,规矩应该从出生就开始定,拖得越晚,所需付的代价就越大。
就像一个坏习惯,一旦形成,想要改正,就需要付出翻倍、甚至几倍的努力。
在发现孩子做错事时,一定要告诉孩子:“你犯了错,需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但孩子此时必定是不安和无助的,孩子道歉父母需要陪伴孩子,给予心理上的支撑,换句话说,这是给孩子爱的支撑。
3、承担责任
王涛博士说: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
爱可以大,也可以小,但绝不能无度,无度的爱,那叫溺爱,无数的“熊孩子”由此而来。
道歉只是其中一步,邻居愿不愿意原谅,都是别人的事,一定不可以在此刻让孩子离开,因为做了错事,不是一句道歉就能承担全部责任的,毕竟砸坏的车子需要赔偿,这是最大的责任。
当孩子道歉以后,带着孩子和邻居一起商讨赔偿问题,例如需要赔偿金钱,那就在拿到钱后,由孩子双手赔给邻居,在此过程中,孩子一定还会感到害怕,所以需要父母陪同,但这次父母不要开口,由孩子自己完成这一项。
4、留出机会
道完歉,赔偿了经济损失,并不意味着结束,等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孩子去询问邻居,关心一下车子修理进度,并且再次道歉,这一次,父母就可以不再陪同了,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事实上,在这整个过程中,父母的爱一直都在,但不会因为爱孩子,不让孩子承担责任,更不会因为爱,而不需要孩子道歉,不给孩子独自体验的机会。
我们的孩子不是哪吒,我们也不是李靖,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找到自己教育孩子和爱孩子的平衡点。
前提是,给孩子足够,却不过度的爱。
【哪吒:父母之爱两种形式,构成“熊孩子”的两大主因,平衡很重要】相关文章:
★ 不想和婆婆住一起又怕没人带孩子?备好这几样,自己也能轻松带娃
★ 哪几种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学霸”?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 一点小事就满腹牢骚,想养出“正能量”孩子,3个心理关键要抓住
★ 娃和爸妈长一样算啥,祖孙3代用一张脸才少见,这家族基因太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