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又哭了,妈妈走到明明身边,轻声地问明明:“明明,怎么了,为什么哭呢?”
“妈妈,我画不好太阳,别的小朋友都画的好好,就是我画不好,妈妈,我是不是特别没用啊?为什么做什么都做不好。”
妈妈看了明明的画,其实明明已经画得不错了,但这孩子什么都追求完美,稍微有点不如意的地方就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是喜欢否定自己,这么没自信的孩子,以后可该怎么办呢?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明明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其实也都很聪明,但总是缺乏自信。自信一种重要品质,自信的孩子更快乐、更独立,也更容易成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满怀信心,让我们一起看看“自信加油站”吧!
1 旧规则:提供大量的表扬
过去专家常常过多强调表扬对孩子自信心发展的作用。如果一个三岁的孩子给你展示他的绘画作品,我们往往要告诉他画得很好,并给予表扬;即使画得不好,也要发现闪光点给予适当表扬。
新规则:少表扬,但是表扬要更加真实
其实即使对于年幼的孩子,持续不变的称赞听起来也是空洞。如果孩子正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可以给他表扬。注意我们表扬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结果。让他知道努力才能赢得表扬和称赞。
2 旧规则:批评扼杀自信
人们常常认为批评会损坏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家长于是就认为,如果不能表扬孩子的话,就最好什么也不要说。
新规则 用善意提供真实的反馈
当您的孩子给你一个他自己写的便条时,你注意到便条写的很潦草。当然可以说:“太糟糕了,重新写一遍。”但更好的表达方式是“我想这应该不是你最好的作品,你应该能写出更好的便条,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下呢?”通过给孩子诚实的评价,让他知道你的表扬及评价都是可信的,用善意和爱表达的真实反馈更能鼓励你的孩子更努力的去做得更好。
3 旧规则: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孩子越自信
儿童应该被鼓励说出他们的想法。孩子甚至被允许说诸如“你是个笨蛋。”或者“这真愚蠢”之类的不友善的怨言。让孩子适当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没有节制的被允许说任何事情,让他们觉得社会或他人对自己没有什么控制,这样反而会加深他们得不安全感。
新规则:有些自我表现无论是对别人还是你的孩子是有害的
如果你听到你的孩子说了些不友善的话甚至是脏话,即使她生气伤心也应该立即要求他停止。不要给他找借口,如:他这么做是因为他真的受到了伤害;或者是他太累太饿了所以控制不了自己。接着父母应该给他的行为贴上“标签”,如:这样做很无礼。最后,告诉孩子你不希望听到他以那样的方式说话来结束讨论。这样做不但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孩子反而会觉得自己是被控制的,从而有效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4 旧规则: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能增强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种规则蕴含的逻辑是:当您让孩子对他的生活有发言权时,他能通过做决定而获得自信。这种观点可能部分是正确的,但往往让父母对孩子失去控制力。长期下去,父母会感觉到在几乎所有事情的选择上都被孩子的要求限制着。
新规则:有限制的选择能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
生活中有很多种可能,任何人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事情按照自己的选择和要求进行,即使这些让自己很沮丧。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有弹性的适应力,不是任何事情都听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一切都让孩子说了算,如什么时候去学校,看什么电视,什么时候吃东西,那么你帮助孩子发展的不是自尊,而是权力。
5 旧规则:解释一切有关要求的原因
当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时,父母往往要向孩子解释理由。并且认为给孩子解释要求的原因与简单的指挥相比,能有利于孩子自我的发展,所以很多父母很看重解释的重要性 。但是有时候过多的解释和理由会让孩子对谁来控制事情感到疑惑,带给孩子的是更多的焦虑,而不是自信。
新规则:有些时候,父母需要自己掌控
你也许会遇到来自孩子的“为什么我必须”之类的问题,你可以回答“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我这么说了,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再讨论。”这就告诉你的孩子有些时候他必须做一些他不知道理由的事情。之后,他会明白你让他做的理由。比如:当你让他安静的到房间去,他会发现少了些疲劳和焦躁。这样的教训让他知道他能从依靠爱他的父母那里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
6 旧规则:孩子会的事情越多,越自信
一些理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各种活动,他们的发展就越好。所以,很多狂热的父母在孩子没出生前就给他们听莫扎特的音乐,当孩子还在婴儿床上的时候就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教育节目。这样做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代忙碌着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的孩子,对他们自我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
新规则: 孩子应该少做事,多沟通
请停止支配孩子的生活吧,不要在孩子的日程表上排满他需要学习的英语,图画,钢琴……不停的操纵孩子的生活不会使孩子获得自尊,反而会剥夺孩子和你真实的、自然的接触。父母应该多安排些时间让孩子和家人在一起。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自信快乐的基础。
【孩子的自信加油站】相关文章:
★ 让孩子学会去爱
★ 家教帮女儿改缺点
★ 宝宝的到来
★ 写给我一岁的女儿
★ 允许儿子捡破烂
上一篇:解读孩子哭声,关注心理健康
下一篇:父母别揭穿BB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