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是一件作品,父母就是他的雕刻师。
是价值连城的精美石雕?还是平凡无奇的小石子?
一定取决于雕刻师的功底和心力。
——鹿妈
文 | 豆妈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1
这两天在朋友圈,一位二胎妈妈晒出的俩娃暑假课程表火了。
这么两个小不点娃娃,一个暑假除了8天旅游,其余时间则被满满当当的培训课占满。
7月份日程表
8月份日程表
妈妈管妹妹,爸爸管哥哥,分头行动,各不耽误。
随便数数小女儿的暑假“行程安排”,就有5种课程。
画画、小提琴、游泳、大提琴、舞蹈和声乐。
而比妹妹稍微大一点的哥哥,不仅文化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学习兴趣也很足,求知欲旺盛,还入选了学校足球队。
所以妈妈给他报了足球集训和足球夏令营,除此之外还有乐理、钢琴、游泳、画画、舞蹈课。
假期里不是在去踢球的路上,就是在被爸爸送去各类兴趣班的途中。
惊叹完两孩子的暑假安排,网友逐渐把目光对向了这对父母的日常行程表。
不仅事情安排细致从线到点,时间还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关键是夫妻俩每天在奔波送俩孩子上兴趣班、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自己也不忘“看书学习”。
瞬间就理解了这俩孩子出类拔萃,上这么多兴趣班还毫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的原因。
康德说,所有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行为都会感染到孩子,逐渐深入到孩子DNA里。
你看见别人家孩子成功时耀眼的光芒,叹气自家孩子的平凡。
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这些孩子的父母默默当着苦行憎,咬紧后槽牙,挥汗坚持为孩子做表率。
当自律自强注入进了孩子的基因,当主动学习成了孩子的性格属性,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会不优秀?
2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东华曾讲过一个真实案例,实为震撼。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对医生父母。
妈妈姓高,爸爸姓吕。
在医院急救科的高大夫,总是将所有费时间的家务,都放在值夜班后的白天。
这时候,孩子已经去了学校,洗衣服、擦地板才不会占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
偶尔做饭的时候,孩子会跑过来提问题。
高大夫一定是先把煤气关了,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回答他的问题,从不是边炒菜边漫不经心地敷衍孩子。
每天吃完晚饭,就进入全家共读时间。
从孩子上小学到读大学,坚持了整整12年。
为了教育好孩子,高大夫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将更多时间和心思用在孩子的成长上,仅厚厚的陪读笔记本就记下了100多本。
吕爸爸,也为了孩子的教育作出了牺牲。
医院提拔吕爸爸做外科主任,风光是风光,但随到随叫的岗位性质,让这个双职工家庭犹豫了。
思前想后良久,吕爸爸还是婉拒了。
理由很伟大:
“主任的位置我不做,有的是人来抢。但爸爸这个岗位我不做,就只能空缺了。”
这种“为娃孤注一掷”的魄力,想必也能让一批“隐形爸爸”们汗颜。
吕家的孩子,一路从中科大少年班读到博士,做人做事都非常出类拔萃。
打个比较俗气的比方,夫妻俩退休后的一年的工资总和,还比不上孩子一个月的工资。
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凭白无故的成功,你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是别人家父母的死磕到底。
3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尼特·拉鲁,花费近10年的时间,跟踪观察了12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后发现:
决定孩子阶层的,不仅仅是父母有多少钱,也不是单亲和离异,而是一个家庭的“文化资本”。
“哈佛毕业演讲中国第一人”何江,父母都是农民。
和何江同台演讲的,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2017年,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何江,还成功入围福布斯医疗健康领域30位30岁以下领军人物名单。
达到现在的成就,何江只说了两件事。
一件是,无论父亲白天干农活干得多累、多苦,晚上一定会在睡前给自己和弟弟讲睡前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
放学后其他孩子都在外面野着,何江和弟弟总是被关在家里,父亲陪着他们做作业,做完还要继续自习。
另一件,是母亲。
农闲的时候,母亲从不与人唠家常,而是要求两个孩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地方,母子三人一起讨论。
从田间地头到站上哈佛大学的演讲台,何江实现了最完美最牛逼的逆袭。
但光鲜的背后永远有不为人知的心酸。
每一个牛逼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苦逼的父母。
不否认孩子读书辛苦,但爹妈的辛苦一定是孩子的百倍千倍。
在你出去玩乐的时候,有些父母静坐家中,陪孩子一起看书;
在你享用美食的时候,有些父母顶着烈日淋着雨,挨个考察各个辅导班的优劣;
难得休息的节假日,你瘫在家里刷抖音,有些父母依旧雷打不动的按照既定的日程表,接送孩子、看书、记录孩子的错题、写陪娃日记……
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不明显。
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同家庭氛围、不同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终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4
父母苦逼的付出+傻逼的煎熬=孩子牛逼的明天
话糙理不糙。
前段时间刷屏的武亦姝,以垫底的成绩考入兰生复旦,后又逆袭到年级前十,到人人赞不绝口的国民才女。
秘诀不过就是复旦校长揭秘的:“她爸爸每天4:30以后就不用手机的,专心陪孩子。”
还有刷爆朋友圈的广西状元杨晨煜的妈妈爆出的名言:“监督孩子养成习惯,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陪伴、监督孩子的过程,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至少结果很美好。
总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更确切点,父母是孩子的垫脚石、雕刻师。
一块丑陋的石头到价值连城的石雕,外力永远比内力重要得多。
别再说“早知道我就也这么教育孩子了。”
要知道“现在开始,也来得及。”
【二胎妈妈暑假课程表刷屏:所有牛娃背后,都站着苦行僧式的父母】相关文章:
★ 麦克森阅读教材 Exploring Reading Very Easy 1-3
★ 人贩子选孩子有规则,这几类孩子在选择范围内,希望你娃不在其中
★ 4张图告诉你二胎妈妈到底有多辛苦,网友: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 探究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宝宝出生后缺陷的概率会比普通宝宝高吗?
★ 金色童年儿童摄影
★ 过年零食这样吃!
★ 守住这些原则的父母,培养的孩子不仅情商高还优秀,比花钱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