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这个词,对于许多未准备生育的女性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名词,而对于备孕中、孕期的女性而言,无痛分娩也许还处在一知半解、不敢轻易尝试的阶段。
然而有一个问题,奶爸相信有绝大多数女性都关心过,那就是: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要怎么样才能不那么痛?
——要不就剖吧。
其实比起剖腹产,无痛分娩才是真正的怕疼女性的福音,而且它能做到的是顺产无痛。
那么,关于无痛分娩,有什么是作为女性需要知道的呢?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无痛分娩应该叫做“分娩镇痛”,是指硬膜外麻醉法,具体操作是在分娩的第一产程、产妇头脑清醒的前提下,由麻醉医师在背后大约腰部的高度,经由注射针的插入将一条导管置入产妇的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阻断产妇腰部以下的痛觉神经传导。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产妇的疼痛感,并且产妇可以正常活动。
在进入第二产程后,为了不影响宝宝的安全,会根据情况关闭输液器,这时候产妇的疼痛已经处于不需要麻醉都能承受的程度了。
无痛分娩并不是近年才得以发展成熟的技术,早在1938年硬膜外麻醉就应用于分娩镇痛了,30多年前就是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之一,在美国和英国,有超过85%和90%的妇女选择无痛分娩,绝大多数自然顺产的妇女都会使用该技术。
可操作无痛分娩的孕妇群体有:一孩分娩、没有严重的脊柱侧弯、非凝血功能障碍者,这几乎占据了产妇总量的99%。
先心病产妇、妊娠合并了其他脏器损伤的产妇更应该接受无痛分娩,以此减少对脏器的伤害。
二胎产妇并不是全部都不能做无痛分娩,而是头胎为剖腹分娩的二胎经产妇,需要经过产科医生评估是否能顺产后,才能进行无痛分娩,妊娠时明确胎盘植入的疤痕子宫产妇,二胎不建议顺产,而是建议剖宫产。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如果不经过顺产的剧烈疼痛就生下宝宝,总让人们(尤其是长辈)觉得生产过程不完整,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就连必要情况下进行的剖宫产都成为许多家庭争吵的源头,更别说是因为怕疼就实施分娩镇痛这一说了。
因为社会的不认可,导致“无痛分娩”的认知度远远低于剖腹产,据调查,全中国只有20%的孕妇知道无痛分娩。
认知度低迷,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普及率也只有1%,在广东省为10%。
有阴道分娩禁忌症、麻醉禁忌症、产科急症、背部受伤感染、腰椎畸形、凝血功能异常的准妈妈群体不能实施无痛分娩。
有妊娠并发心脏病、药物过敏、腰部有外伤史的准妈妈应该向医生咨询确认是否可以实施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不良影响的传言
无痛分娩的危害众说纷纭,有医生质疑无痛分娩会延长产程的时间,还有亲身经历过的宝妈现身说法,表示自己产后的腰痛、记忆力变差都是因为无痛分娩导致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经大量研究数据显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一产程没有影响,可能会延长第二产程,其平均延长时间在 20 分钟左右。虽然分娩镇痛能够阻断产妇的感觉神经传导,但是不会影响子宫收缩,对运动神经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在临床实践中,这种影响不具有临床意义。
也就是说,无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不大。
那么产后腰痛呢?
英国曾经针对腰部穿刺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发现有腰部穿刺史(包括无痛分娩)和普通人腰痛的发生率都在40%左右,没有差异性。腰部穿刺跟腰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为什么有那么多做了无痛分娩的妈妈都说自己出现产后腰痛的症状呢?是因为孕期肚子的重量使孕妈的脊柱发成弯曲,生完宝宝后又慢慢恢复,这个过程本来就会产生疼痛。
“无痛分娩安全吗?”可能是孕妈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不用担心,麻醉师所控制的剂量和给药的途径是经过研究证实安全的,而且分娩镇痛药物剂量是剖宫产手术的4.7%-10%,因此进入母体血液、通过胎盘的几率微乎其微,对胎儿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需要看孕妈们的个人体质和生理条件,分娩镇痛往往可以将产妇疼痛控制在中度疼痛到轻度疼痛之间,部分产妇是可以达到无痛感的,大部分宝妈都反映自己打完无痛针后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在宫缩的时候只会有肚子发紧的感觉,没有明显的疼痛感。
分娩镇痛后可以立刻喂奶: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药物作用在局部,进入母亲血液并随乳汁分泌的药物剂量微乎其微,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且能有效覆盖产后急性期的疼痛,会有助于新妈妈的开奶。
实施无痛分娩不需要进手术室:无痛分娩的全过程是由妇产科和麻醉科医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正常的无痛分娩在产房中即可进行,无需进入手术室操作。
无痛分娩很方便:当宫口开到三指时通过已经放置的药管给药,分娩妈妈可以带着药管活动。
无痛分娩可以保护胎儿:数据显示,当人体感到严重疼痛的时候,会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液和氧气供应都可能受到影响。所以,无痛分娩还能减少胎儿缺氧的危险。
几乎所有产房的医护人员,自己在生孩子时都会要求无痛分娩
【如果一定要生孩子,那就无痛吧:关于无痛分娩你应该知道的有这些】相关文章:
★ 明星怀孕为什么迟迟不公布?老人说出大实话,可能你怀孕了也一样
★ 女儿夹腿被妈妈责骂,为什么女孩子会夹腿?家有女儿的都应该知道
★ 父母通过阅读名著缩写本提高阅读水平,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误区!
★ 29岁生孩子好,还是39岁更好?答案或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 想不想孩子越来越聪明?只要孕期做好这3件事,你家宝宝也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