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岁的女儿与班里有名的淘气鬼同学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江太太不知如何是好,“那个孩子很野,听说好几次在操场上把其他同学推倒。我不希望女儿跟她学坏,但又不能拆散她们稚嫩的友谊”。
可是,不久女儿就出事了。江太太收到校长的电邮,告诉她女儿与同学在学校搞恶作剧,被“请”到校长办公室。原来,课间休息时,女儿在“淘气鬼”同学的怂恿下,从教室窗户往路过的行人头上浇水,一对外出庆祝结婚纪念日的老夫妇成为“受害者”。老先生西装革履被淋湿,好心情遭破坏,虽然原谅两个孩子年幼无知,但还是找上门,希望校方予以重视。江太太说:“女儿险些被学校停课。”
成年人对交友不善可能造成的危害深有警觉,但要引导孩子远离“有毒的”友谊并非易事。一方面,家长希望子女广泛交友,从小培养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难以强迫孩子择善交友,对于年幼的孩童,是非观念并非黑白分明,家长眼中的“坏苹果”,可能被孩子们认为是有趣好玩。
同事李姐近日也曾遇到类似问题,女儿向母亲转述了一个小朋友M的故事,一天下午放学后,刚满10岁的M与小伙伴们向过往车辆扔雪球玩,其中一位司机试图躲闪,却撞到路边的树上,小朋友们一哄而散。“太好玩了”,M很自豪地说。
虽然李姐的女儿并没有参与,但妈妈仍感到不安,万一女儿迫于同侪压力加入掷雪球游戏,酿造车祸岂不成为“罪犯”?她很想告诉女儿断绝与M来往,但又害怕适得其反,“如果家长有禁令,小孩子偷跑出去玩或许感觉更刺激!”
那么,家有青少年的家长,在孩子如何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的问题上,到底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近日,美国《世界新闻报》采访了一些美国家长,他们面对孩子的交友观各抒己见,现整理部分内容,可供中国家长借鉴。
什么样的朋友不该交?
原则上说,家长应放手让孩子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道德价值观结交朋友,但万一他们交有不善,也要适时干预。谁是坏孩子呢?当然,衣着品味、餐饮习惯、文化传统不同,不能当成择友的标准,但如果孩子身边有“麻烦制造者”,家长们可要小心。
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家有青少年》一书作者Laurence Steinberg指出,青少年儿童在一起时易冒更大的风险,有“麻烦制造者”牵头,他们可能做出令父母意想不到的“坏事”。他和研究人员对青少年大脑活动进行研究,让青少年分别单独和与其他青少年一起玩开车电动游戏。“若有同伴在场,青少年更可能采取危险行动,譬如闯红灯和撞车。”扫描结果证明,他们大脑的“奖励中心”更活跃。
家长也应留意那些喜欢哗众取宠的青少年儿童。美国戴维斯加大社会学家Robert Faris指出,“越希望得到同学认可的青少年儿童,越喜欢出风头,越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他对3700名八年级至十年级的青少年儿童进行的研究显示,不少青少年将攻击性行为作为保持受欢迎的武器。“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和口头上对他人的霸凌行为。虽然仅有三分之一受欢迎的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但大多数想成为受欢迎的孩子具有霸凌行为,这种渴望越强烈,越对别人凶神恶煞。
如何与恶友断交?
如果发现孩子交友不善,家长怎么办?北美麻省精神科医师、著有多本养儿育女指南书籍的Edward Hallowell认为,12岁以下的孩子,父母可强行干预。“如果孩子的朋友到家里玩,父母认为朋友行为不当,可当面指出,事后再与孩子讨论,建议他远离这样的朋友。”他说,父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怕孩子失去朋友而容忍不当行为,而孩子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和朋友受父母认可。《养育幸福子女》一书作者Christine Carter也认为,12岁以下的孩子仍不能完全独立做出交友是否正确的判断,父母应帮助他们把关。
Hallowell说,要孩子断绝与“坏孩子”交往,父母可直接了当指出所无法接受的行为方式。譬如,“他非常没礼貌,用脚踢咖啡桌,我告诉他不要踢,他也不听,我很不喜欢这一点。你喜欢他什么地方?”这样开诚布公交谈,孩子会意识到朋友确实有问题,慢慢疏远他。
Carter指出,通过与孩子交谈,父母不仅可增进对孩子交友情况的了解,还可从侧面了解孩子的动向。如果孩子告诉家长,他与这个痴迷于电动游戏的朋友交往,因为这个朋友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与他交往的男孩,父母可及时觉察孩子本身的问题,“与孩子交谈时,要多听听孩子的说法”。
Steinberg提醒避免给孩子贴标签,“避免说别人是坏孩子,而要指出错误的行为”,孩子其实很在乎家长的看法,“家长可以指出,某某孩子来玩,你们总在一起玩暴力电动游戏,我希望你跟他少在一起”。
但有些友谊不能说断就断,特别是两个孩子经常固定约玩,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能找托辞避开见面机会。Hallowell说,譬如周末带孩子走亲访友,或在他们惯常的约玩时间安排去看牙医,等等,孩子间的友谊会逐渐退色。
而Steinberg也指出,童年的友谊非常不稳定,有时家长袖手旁观,让友谊自生自灭,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
Carter指出,干涉12岁以上青少年的交友比较棘手,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家长需要多动脑。方法之一是用提问的方法,让他们客观分析对方,譬如:“我感觉谁谁有些刻薄,你觉得呢?”孩子可能会反驳父母,但过一段时间也许在继续交往中,会观察对方是否有这些问题。另外,父母们要以身作则,择友时遵循同样的标准。Carter的一位客户告诉她,孩子最近交往的几个朋友都有酗酒问题,结果Carter发现父母交往的朋友,也经常聚在一起喝酒。
若事关孩子的安全、声誉和自尊,父母也需限制或杜绝其交往。Hallowell说:“如果怕孩子被带坏,可以告诉他交友不善的可能后果”。
该不该通知家长?
有时仅仅指出孩子的问题还不够,如果发现孩子问题严重,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希望别的父母提醒。洛杉矶教育学家、《育儿方案大全》一书作者Michele Borba说,如果发现孩子的朋友滥用药物、霸凌、谈论自杀、自残行为、饮食协调等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应告诉对方的家长。“对方家长可能不领情,你可能失去他们的友情,孩子也失去朋友,但道义上仍应该及早提醒他们”。
Borba建议要用准备具体的例子和确凿的证据,譬如,不要说“我不是专家,但我认为你的女儿有饮食失调问题”,而改为“你女儿今天下午在我家吃完水果,去卫生间呕吐,我想你应该知道”。接下来如何处理交给对方的父母。
Valerie Frankel很后悔没有打电话告诉Lucy的朋友M的家长,但她提醒Lucy不要盲目随从M的为人处世,并在周末安排出行,摆脱M找上门。而当Lucy和M拉开一段距离后,她也认识到M的问题。Lucy告诉妈妈:“M喜欢找人打架,然后抱怨说自己是受害者”,让妈妈放下心来。
父母学堂,您身边的实战专家,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教育!想要得到知心爱人,是我们一生的向往,没有不知心的爱人,只有不会相处的关系!
【如何让孩子远离“有毒的”朋友?】相关文章:
★ 北漂中产家庭的孩子上学遇难题?80后孕妈选了这条“捷径”
★ 胆小可能是天生,但是父母应该学会这4招,帮孩子“克服恐惧”
★ 当“恋床”的孩子遭遇“杀伤性叫醒”,行为伤害承受“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