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即将跌跌撞撞地迈开人生的第一步,这是成长带来的惊喜。可是,关于走路,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传言,究竟这些传言是有一定的道理,还是纯粹属于无稽之谈呢?
传言1宝宝学走路,越早越好。真相:完全没有道理。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走路,并不是绝对的,要看孩子自身的发育情况。不过通常情况下,1岁左右的孩子,只要骨骼发育正常,的确比较适合学习走路。但是,宝宝学走路并非越早越好:过早让宝宝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胖孩子更不要过早学走路。如果让其过早学走路,孩子就不愿意爬行而选择走路,这样就错失了爬行练习的黄金时期;过早学走路,孩子因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孩子娇嫩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反复则可损伤视力。
贴心建议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家长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大人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鼓励宝宝更快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平衡训练。
传言2走得早与晚,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真相:有一定道理。
每个宝宝在发育过程中情况都不同的,总体来说,10到18个月之内学会走路都是正常的,如果超过18个月还不会走路,就应该到医院检查原因了。此外,孩子走路早晚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小时候走路晚,孩子也大多走路比较晚。调查显示,大约有40%的宝宝是在爸爸或者妈妈当初学走的月龄开始迈步的,有时候就连爬行和走路的姿势都和爸爸妈妈一模一样。还有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也表明,即使爸爸妈妈单独对其中一个宝宝进行特别训练,也不可能加快他学习走路的进程。
贴心建议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内在节律,不是强化训练能够奏效的。不过归根结底,兴趣是引领宝宝迈步的最大动力,宝宝学步前,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游戏的方法有目的地锻炼宝宝的腿部和脚部力量,如原地蹲站、踢球等,在他前面几步远的地方张开双臂召唤,鼓励他走向你。
传言3宝宝光着脚走路会造成扁平足,走起路来像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真相:极少是平足。
到底为什么我们总会感觉宝宝有点扁平足呢?婴儿的小脚丫脚面上有很多肉,加上足弓尚未成型,骨头和韧带仍然很有弹性,而丰富的脂肪堆积在脚底,因此宝宝的脚底看起来就是平平的,好像是平足,尤其是站立的时候。但用衡量平足的标准来判断,婴儿的小脚丫还算不上平足,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宝宝是不是平足而担心。扁平足跟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宝宝早期光脚却不一定会造成扁平足。宝宝刚开始学会走路时,会有些摇摇摆摆,这主要是因为他的骨骼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身体,而不是因为平足。学走路会使骨骼在肌肉的带动下逐步适应直立,促使其变得强壮。足弓一般会在宝宝4~6岁时形成,所以宝宝早期会出现扁平足是很正常的。
贴心建议
其实宝宝在没有完全走稳前是不需要穿鞋子的,但在完全走稳后则需要为其选择一双合脚的、有足弓承托鞋垫的鞋子,以确保宝宝在行走时足部有足够的承托与保护,否则不利于对足部的保护和足弓的形成。其次,婴儿的正确爬行——匍匐爬行和手膝爬行、宝宝走稳后的主动踮脚运动、攀爬木梯(较细木杆)等运动都能促进足弓的形成。
传言4学走路前,宝宝一定得先学爬才行。真相:不一定。
大多数宝宝都是按照标准的翻身、蠕动、抓、坐、爬、走等过程来发育动作的。爬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大多数孩子都是由爬行慢慢过渡到走路的。而且在爬和走路之间还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孩子爬的时间越长平衡感就越好,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就越省力。但是,还有超过10%的宝宝并不是按照常规顺序发展的,有些过程可能被跳过了,爬行,就是可能之一,少数宝宝没有经历爬的阶段,直接学走路了。一些非洲的种族很早就让宝宝站在大人腿上,一旦宝宝能够站住就开始让他走;而印度人则相反,他们总会让宝宝先爬,因为大人忙于家事,为了避免宝宝发生危险,尽量不让宝宝早走路。
贴心建议
大多数宝宝可以在6~10个月之间学会爬,爬行只是宝宝学会自己独立行走前的过渡阶段,而非必经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爬行,每个孩子的发育过程都是不同的,只要孩子的身体发育是正常的就可以了。
传言5学步车很危险,其实对宝宝学走路没什么帮助。真相:正确。
学步车其实就是让没学会走路的宝宝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东西,家长很省心,好像挺有用。实际上,宝宝在学步车里,无论行走、承重、用力还是保持平衡都与真正的行走不同,容易使其失去大运动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步车无助于孩子学步,反而会使其学会走路的时间滞后,使其缺乏自主性锻炼,延迟其开始独立行走的时间。同时宝宝过早依赖学步车,学会踮脚走路,容易造成骨骼畸形,甚至导致扁平足和罗圈腿等问题。另外,学步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步车的轮子一旦剐在地毯或者其他家具上,会很容易翻车,碰伤宝宝的头部。在有些国家,学步车已经被禁止使用。
贴心建议
比起学步车,婴儿推车、能够移动的健身架、平稳的椅子、学步带等,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学走路,而且更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如果不得已需要使用学步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选择底盘宽大、配有制动装置的学步车,每次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更不能把它当作孩子独自玩耍的安全场所。
传言6宝宝的脚趾上没有神经,所以鞋子大一些小一些都无所谓。真相:完全不对。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是因为大人们发现,很多宝宝明明穿着已经顶脚的鞋,但是却一点儿没有不适的表现。但是,事实上宝宝的脚趾上有许多细密的神经,只要你挠一挠他的脚丫,就可以看到他灵敏的反应。可为什么宝宝对于穿小鞋没做出激烈反抗呢?这是因为宝宝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他看来,穿一双小鞋就像赶上一个坏天气一样,即使他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也很难分辨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于是就这么忍下来了。
贴心建议
妈妈应该经常检查宝宝鞋的大小,鞋通常应该比脚丫长1厘米。
传言7让宝宝穿着硬底鞋子,学走路会更稳一些。真相:完全不对。
硬底鞋对初学走路的宝宝来说一点儿好处没有,反而可能阻碍宝宝的发育。因为宝宝穿上这些又硬又厚的鞋子,很容易摔倒。早教专家建议家长:宝宝学走路的时候最好光着脚,或者穿着防滑的袜子,或是穿一双带有防滑设计的软底鞋。这是因为在不穿鞋的情况下,可以让宝宝学会通过脚趾的动作来掌握平衡,通过脚的触觉来感受地的平整程度,但是如果隔着一层硬鞋底,这些都感觉不到了。说硬底鞋阻碍发育,指的就是阻碍脚趾和肌肉的发育。
贴心建议
宝宝的鞋子大小要合适,孩子穿上鞋后,有半个手指的空余是最合适的;鞋底的柔韧性要好,如果鞋底比较容易弯曲,且弯曲后能恢复到之前的平整,就是双适合宝宝的鞋子;材料要选透气性好的。用皮革和帆布做的鞋子就很透气,而塑料质地的鞋子则不适合宝宝的小脚丫。
传言8穿连体服或纸尿裤学走路,会导致宝宝将来O形腿。真相:真的是谣言。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1岁左右的宝宝,多少都有些O形腿现象。但是,给婴儿穿连体衣不是造成今后O形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而正确使用纸尿裤也不会造成O形腿,更何况这个阶段的宝宝髋关节的股骨头可能与杵臼接触面小不能很好地落在杵臼里。使用纸尿裤还有助于股骨头更好地落在杵臼里,有利于髋关节的发育。对婴儿来说,有些O形腿,常见是生理性的,到4岁时O形腿基本都会变成X形腿,直到10岁左右,宝宝的腿才会变得直直的。真正病理性婴儿O形腿,最主要是缺钙造成的,其他还有代谢病等。由此可见,穿连体裤、使用纸尿裤与O形腿形成没有关系。
贴心建议
要想预防宝宝出现O形腿,应该从保护宝宝的膝关节做起,比如不必过早教宝宝学站、学走,遵循孩子自然的发育过程,家长只要给小宝贝一些助力就行,不必做超前的事。另外,多数宝宝的O形腿都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宝宝到了4岁还是O形腿,最好带他到医院检查。
【宝宝学走路大传言真或假】相关文章:
★ 宝宝大便干燥
★ 宝宝看护
★ 宝宝外出
★ 宝宝上火
上一篇:婴儿用手抓东西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