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岁以后,行动较以往自由,独立性也增强了,他们的见识越来越广。然而,幼小的孩子,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会害怕、与亲人分离会焦虑、在陌生环境中会紧张。这些生活中令他们不安的因素,自然而然引导他们为自己寻找一个私密的伙伴,那就是慰藉物。
女儿两岁左右开始,每晚入睡前都会把垫在脑袋下面的小枕头扯过来抱个满怀,起初,我们并不明白她的用意,趁她入睡后就把枕头放回原位。谁知,半夜或清晨一看,小枕头又被她抱住了,日日如此。初为人母,对于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不很懂。出于母爱本能,我不忍心夺她所爱,便又给了她一个新枕头,原先的小枕头专门给她用于睡觉时抱抱。
当时的我觉得那只小枕头很神奇,我曾经把它翻来覆去地看。这是一只十分朴素的枕头,没有亮丽的色彩,没有任何图案,白色枕芯、浅黄色枕套,仅此而已,可却是女儿的至宝。我试着拿漂亮的枕头跟她换,她丝毫不为所动。
有一次,不明就里的保姆把枕头洗了。睡前,有妈妈陪伴,女儿暂时忘记了小枕头,可半夜醒来,找不到小枕头的她嚎啕大哭,无论怎样都抚慰不了,直到把小枕头从阳台收进来递到她手中,才恢复平静。
原来,这是女儿的慰藉物!我震惊小枕头对女儿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担心女儿的过分依恋会不会有什么不好影响。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才明白,小枕头是女儿的“慰藉物”,也称“依恋物”。慰藉物是宝宝除了饥饿、干渴等基本生理需求以外的心理需求。有研究称,约60%的孩子会有自己的慰藉物,这些物品多半质地柔软,或是毛绒玩具,或是毯子、枕头、小被子,因为柔软的物品能让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
当我得知宝宝依恋慰藉物是正常行为,便不再疑惑,决定听之、任之、善待之。枕套脏了,我们征求她的意见,她既不同意洗也不同意换。女儿仅在夜间睡觉时依恋小枕头,我们就找个晴好的天气,在她起床后趁其不备把枕头洗晒一番,晚上睡觉前再偷偷放回小床,看上去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冬季阳光不给力,睡前就用电吹风把仅剩的一点潮湿吹干。外出游玩或走亲访友,但凡需要在外住宿的,我们必定会带上不可或缺的小枕头。
渐渐地,小枕头被女儿去掉枕芯,缩减成枕套,每晚只搂枕套入睡,入睡前的无聊时间,她会啃咬枕套的边边角角,没多久,枕套就变得破破烂烂的,可这依然不能让女儿对它有丝毫嫌弃。我们也一如既往地精心呵护着小枕套:用同一种洗涤剂定期清洗,让小枕套始终干干净净且保持不变的气味;总是巧妙地把枕套送回小床,女儿浑然不觉;既便外出旅游,女儿也会发现她的好伙伴如影随形。
不知不觉中,女儿对慰藉物的依恋开始减弱。一年以后,她不再天天抱着枕套入睡,常常是她已酣然入睡,而枕套被踢到了小床的某个角落。忘了哪一天起,我们可以当着她的面大大方方地清洗枕套,并收入箱子。那时候,她正上幼儿园小班。
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慰藉物”几年后,无意中,我在育儿资料中读到,慰藉物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渡性客体”,它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完美照料者”的替代品。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难免会有短暂分离,孩子在接受分离的过程中,需要用一件东西来替代分离的父母,并且和这件东西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来防御内心因分离带来的哀伤。过渡性客体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可以通过它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因此,对待孩子的慰藉物,家长不能粗暴干涉,而应顺其自然。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认为成天抱着同一件东西是不良嗜好,进而强制孩子戒掉“坏习惯”,这样做反而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伤害。
看到这里,我不禁庆幸。数年前,我只知孩子依恋慰藉物属正常行为,并未深入研究该如何对待慰藉物,是母爱的直觉牵引我跟着孩子的脚步走。没想到,跟着孩子的步伐,我做对了!
记得有人说过: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我想,是的!没有一双父母全知全能,面对孩子,我们总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暂且什么都不做吧,或许孩子会告诉我们答案。
【“慰藉物”何去何从,请让孩子作主】相关文章:
★ 婴儿写真
★ 职场妈妈防辐射
★ 宝宝听力发育
★ 宝宝睡觉摇头
上一篇:育儿故事:洛洛的成长日记
下一篇:婴儿“百态”解读 读懂宝宝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