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寿命由很多很多因素决定,有环境的,有疾病的,有饮食的等等,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父母遗传的元气也能影响人的寿命的。这是一个新颖而又独特的观点,那这个观点到底正确不正确呢?
生命能量下降的成人经常会便秘,还会有不太好的体味散发出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孩子越小越香,大人是越老越臭”。
在准备受孕的6个月之前就要科学地调理有了能量,我们才能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
最初的能量,就是称之为“生命之火”的元气,它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一生的生命质量。所以,我们古人很讲究优生,主张男女最好在双方营养充足、情绪高潮时,孕育下一代。这非常之有理。我想,孔子,大概就是那种情况下被造出来的。
今天,我们还可以利用特殊的软件,把两口子生物节律的最佳吻合点算出来,藉此安排合适受孕时机。当然,营养的最佳状态,最好由专业的营养师和医生,在您准备受孕的6个月之前,来为您科学地调理。
可是,据我所知,很多孕妈是怀孕的第一个月后,才虔诚地去请教妇幼医生的,其实,这早就错过了给予胎儿充足而优质能量的时机。
刚出生的孩子,能量是很充足的,几乎每个人都能看出来。所以,大家遇见无比可爱的小宝宝,都喜欢多看两眼,老人则更喜欢去摸摸孩子嫩嫩的小脸蛋。婴儿的体温高,电荷也高,细胞里不仅有充足的营养,而且非常干净,所以一切运转都不容置疑地正常,就像刚出厂的新机器。
除非有先天的疾病,一般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不需要过多的外力来干预他的生命运行的。他的能量,足到完全可以自动修复自己身体的小偏差。如果因为食物热量太多,而造成食积,顶多通过捏积就OK了。有经验的儿科中医说,七八岁前的孩子得了病,药都在他身上(穴位)!就是指:孩子的生命力旺盛,元气十足,通过按摩,把能量分布均匀,就保证没病了。大部分常见病,都是体内能量不足造成的
随着我们身体每天的新陈代谢,以及身体受外界大环境的影响,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能量也在不断地消耗,因此,我们还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能量。
后天能量的补充,主要来自于我们从食物中汲取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胃肠道的酶消化转化后,变成化学能被人体细胞所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来自于我们《黄帝内经》里提到的“神”,它包括我们的精神、内分泌、情绪、运动能力和知觉等方面的活动;最后一部分能量,是我们每时每刻接受的宇宙辐射过来的能量。
我们先天的能量,常常被我们奢侈地过度消耗,比如有些人经常熬夜或从事高度紧张的工作,再加上摄入身体不欢迎的食物,体内细胞就会失去活力,容易让很多高热量的垃圾堆积在体内。
有些人受了很大的精神打击或污秽信息的影响,或是收到的外来磁场能量不足,再加上譬如“风、寒、湿、邪”这些因素阻碍能量运行,体内细胞的能量就会相对不足。
这时,人们就会被亚健康的各种症状纠缠,乃至生病。身体很多器官都无法正常工作,身体电荷数值会比正常人低10兆赫兹或是更低。如果是癌症病人,他的电荷只有30兆赫兹,仅仅是正常人的一半。
现在很常见的肥胖病,其实真正病因是“营养不良”!
因为人体内热量淤积,导致交通堵塞,有效能量利用不成。结果,细胞不能获得足够能量,工作效率低,无法把体内垃圾清扫出去,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而糖尿病、痛风、高血压、冠心病、血脂高、便秘、过敏、免疫系统疾病等,大多是因为体内能量不足,导致血管内垃圾堆积、内分泌紊乱或激素分泌不足以及神经传导发生阻滞造成的。
如果及时补充有效能量,让它们沿着血管和经络,运行到该去的地方,就能让衰弱的功能重新正常工作了。
糖尿病人,不是该节制食欲,饿着苟活,而是应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比常人多摄取含抗氧化物质和碱性矿物质的新鲜食物,获取高效能量,给被虐待的胰腺以修复的机会。要知道,大多数人的胰腺细胞不是死亡,而是暂时下岗了,给它工资,当然还可以照常工作!
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够摄取充足的能量,及时排除阻碍能量吸收的废物,而且工作、生活环境整洁,时刻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情绪,那么身体电荷就能维持在70兆赫兹左右,或是更高。
这样能量充足的人,看起来就会红光满面,气宇轩昂,而且自己也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走路时,脚下都生着风呢!能量足,衰老慢
当我们的身体,本身的元气逐渐衰弱时,人体获取外界能量的能力也不足了。
比如,可以使人延缓衰老的强力抗氧化物质——微量元素。我们在13岁到19岁之间,肝脏有很强的螯合能力把微量元素留在体内,而过了这个时间段,人体即使摄取了微量元素,也只能留在血液里待用,不能再储存了。
还有,疯狂补钙的问题。人一生中,只有在32岁之前的几个关键时机可以把钙“夯”进您的骨头。过了这几个时段,无论怎么补,钙都只能游荡在血管里,无论如何也沉积不到骨头上去了。甚至在更年期后,骨头上的钙还会偷偷溜出来,让您的骨头变得酥脆、易折。随着年龄的加大,因为身体能量减少、废物排不出去、氧气不足,所以身体细胞内环境就恶化了。PH值每偏酸0·1个单位,胰岛素活性就下降30%。酶、抗体、受体、激素等失活或紊乱,恶性循环就此开始,由酶活力下降引起的衰老,就此拉开了序幕。
此时,体内的菌群也发生了政局变动,有益菌群大量死亡,有害菌群猖獗繁殖。肠道里面一片混乱,该被处理的食物不能被很好利用,反而产生不该产生的废物和毒素。所以,身体的能量储备,对于我们延迟衰老有重大意义。
当然,我说的不是您需要用大肚腩,储存一些肥油,而是要存储像微量元素、酶或其他能量物质这样的重要原料。还有,必须储备一些让人年轻的精神头儿,没有士气能量的生命,是很快就偃旗息鼓了的。
所谓老,就是我们的油快烧完了,火苗微弱了。此时,人体的电荷也下降到60兆赫兹以下。不过,如果能量储备充足,取用得法,还是可以多用一段时间。
老和死,其实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但有的人是一不留神,就急转而下,直奔终点。世上没有永动机,也没有永远崭新的事物,万物都是沿着自己的那个圆形轨迹在运行。只不过,如果我们可以保持能量充足,就可以让这个圆的半径大一些,那么,我们的生命轨迹就会长出不少。能量耗尽,生命终结
等到我们体内的元气消失、后天的能量也不能转化时,就该“吹灯拔蜡”了。
我们常说:人的寿命,有一部分是先天遗传的。这就是指父母给的元气是有数的,用完拉倒。可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众多孩子,寿命长短也不一,比如,宋氏三姐妹都是自然老死,但是老大宋霭龄是85岁,宋庆龄是88岁,而老三美玲则活到了106岁。
老人更应该重视“健康寿命”美国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收集了大量统计数据资料,汇编成一本《2011年美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摘要,全面分析了全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生命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指导老年人生活。
“寿命”不等于“健康寿命”在平均寿命的统计上,美国政府推算出,那些刚到65岁退休门槛的老年人,男性有望活到82.6岁,女性有望活到85.3岁。而对于那些已经到了75岁的老人,男性还能多活11年,女性能多活12.9年。这些数字只是平均数,估计会有上百万美国人能平安地活到90多岁。
与此相对应的是,尽管平均寿命有所延长,美国老年人的自我感觉状况并不是很好。65岁以上的美国老年人中,有近1/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在整体人群中处于中下游水平,55—64岁的人群中,有19%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只是勉强说得过去;45—54岁的人群中有13%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之所以有这种自我感觉,一部分原因是,持续时间很长的慢性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9%的人不得不因为某种疾病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身体活动。
对此,李建民认为,上述数据表明,美国老人寿命延长意味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卫生保障机制的完善,而老人对生活的自我感觉,更多涉及的是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和质量。因此,寿命只是单一的衡量指标,表示生存时间长短;“健康寿命”则是更重要的指标,能真正显示出老人生活地健康与否。
中国老人更应该重视“健康寿命”。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社会、家庭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老人自身也应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提高自理能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最终目的。
心脑血管疾病仍是主要死因在有关死亡原因的调查中, 美国65岁以上的死亡人数为180万人。导致他们死亡的病因分别是心脏病(28%)、癌症(22%)、呼吸道疾病(7%)、中风或大脑中的其他血管发生了问题(6%)和老年痴呆症(5%)。65—74岁的老年男性中患有高血压的比例为64%,7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中这一比例为72%。老年女性中这一比例更高,分别为69%和81%。与之相对应的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水平的调查中,结果也不理想。65—74岁的美国老年男性中,有近49%的人胆固醇水平较高,老年女性的胆固醇水平更糟糕,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中,胆固醇水平较高的比例约为53%。同样,在65—74岁的老年人中,体重超重的比例为3/4。
李建民告诉记者,这方面,中国老人的情况和美国差不多,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也是死亡原因的前两位。这与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生活方式上的不注意有关系。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依旧是延长“健康寿命”的主要途径。
中国老人要“主动锻炼”在健身状况的调查中,美国老年男性会比老年女性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在65—74岁的人群中,有41%的男性达到了美国国民有氧锻炼指南的标准,而这个比例在老年女性中只有32%。
李建民表示,美国人从年轻起就有主动锻炼的意识,老人对锻炼更是有极大的热情。中国老人现在对运动健身也越来越重视,早上晨练的人日渐增多。但国内有种情况比较多见,很多老人都是“得病后才想到去健身锻炼”,属于“被动锻炼”。应该从年轻开始就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养成“主动锻炼”的意识,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而不是得了病之后,再去做挽救性的健身锻炼。
【家长一特征会影响孩子的寿命长短!!】相关文章:
上一篇:换牙期三注意让宝宝拥有一口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