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O型腿在医学上也称之为“膝内翻”。造成宝宝O型腿的原因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
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学站学走路时,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O型腿。
但近日在网上却有传言称,宝宝过早学早路也可导致O型腿,这是真的吗?O型腿和学走路早晚有关吗?
什么时候宝宝学走路?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宝宝在10个月左右才开始学习走路,这符合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如果过早行走有可能造成小腿的发育畸形,如“O”型腿等。只要不是家长强迫宝宝早走,这种自发的走对双腿的发育没有影响。早走可以锻炼行走时所需要用的肌肉,使它们变得更有劲,宝宝早走说明她已具备走的条件。在她扶走时注意让她穿上短袜子,这对支持她站立、跨步,都有好处。当然,如果她不想走了千万不要催她走,这样会对她的腿的肌肉和骨骼发育不利。自己走和强迫走完全不同。
总结:
让孩子过早学走路,确实可增加O型腿的患病。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让孩子越早学走路就越好。孩子学走路,只有等到腿部发育完善,有足够的支撑身体力量的时候才最佳。
O型腿的矫正方法:手术、正O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
手术适应于有骨性畸形的患者。通过手术截骨+内固定矫形,可以马上恢复正常的肢体力线及外观。
严重的膝内翻畸形,一期新截骨+内固定矫形可能会造成神经、血管紧张及牵拉,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故可采用外固定架辅助下截骨矫形,缓慢纠正畸形,避免神经、血管的并发症,手术也较微创。
非手术矫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翻,达到矫正目标。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爬行有利宝宝发育 科学训练宝宝爬行5法则也许有些妈妈会认为,孩子会不会爬无所谓,迟点能学走路就行了。但事实上,婴儿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阶段,让孩子扎实地经历成长的每个阶段,才是科学的育儿方法。
因爬行有利于宝宝的脑子发育,爬行的宝宝才会越来越聪明。一些妈妈过于溺爱自己的宝宝,往往不经过爬行就直接行走,甚至用学步车帮助宝宝行走,其实这个越过了正常发育阶段的快不见得是件好事。
从人体的行动发育规律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管理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协调的协调的,而宝宝最早实施运动规律的动作也就是爬行。
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有利于大脑发育,可帮助大脑加强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的调控,开发宝宝的智力潜能。有资料显示: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同时,爬行好和好爬行的宝宝认知力强,看图识字、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以及日后行走、跑步的平稳程度均好于那些不爬或少爬的孩子。
爬行则使孩子在未能行走前的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无疑会使整个脑的功能更上一层楼,姿态是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平衡发展与提高。爬行属于全身运动,可训练小脑的平衡与反应联系,促进神经纤维相互缠绕形成网络,有利于脑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必然会对宝宝学习语言与阅读发挥良好影响。
再者,爬行动作都要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最终发展成为真正的爬行,都是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而且爬行是孩子在婴儿期就能掌握的最安全的扩大活动范围的技能。因此,学习爬行其实就是对脑神经系统功能的一次强化训练,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宝宝不会爬,大部分是由于过于溺爱,抚养方式不当造成的。
以下几方法训练宝宝爬行:1. 抵足爬行: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父母用手掌顶住宝宝的脚,宝宝就会自动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必要时可用一点外力帮助孩子前进。每天练习2-4次,每次爬行2-4米,要天天坚持。
2. 上肢准备:俯卧抬头两臂撑起上半身,并逗引宝宝抬头。出生15天后可适当练习;满月后每天3-4次,可累计半小时。
3. 单臂支撑体重:当宝宝学会上述动作后,可在其俯卧时,用玩具在他一侧手臂上方逗引他够玩具,两臂可轮流练习。
4. 下肢准备:3-4个月左右,可将宝宝跪抱在你的大腿上,或当你仰卧时,让他跪在你的体侧,手扶着你的身体,和他一起念儿歌、玩玩具,锻炼宝宝膝部的支撑力量。
5. 四肢协调爬行:让宝宝手膝(或手足)着地,腹部离开床面,四肢协调爬行。若宝宝腹部不能离开床面或不能向前移动,可用手托住宝宝腹部或用长围巾兜住腹部,用玩具诱导他爬行。
每次爬行练习时间不要太长,宝宝在较硬的地上爬行时,最好在胶垫上练习,防止膝盖磨擦引起疼痛而不愿爬行。
【宝宝过早学走路,可能会练成O型腿!】相关文章:
★ 宝宝流口水
★ 宝宝汗多
★ 宝宝咳嗽流鼻涕
下一篇:宝宝几点睡觉最利于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