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幼儿园体检的时候,一早送女儿,就听到很多大人在嘱咐孩子,“勇敢些,不要哭啊!”一个外婆和我边走边说,“我们家XXX可勇敢了,打针、抽血都不哭的,我们一直让他做男子汉呢……”
“勇敢些!”
“不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
……
从小到大,这已经是我们习惯听之、说之的话吧。每当遭遇逆境,每当伤心想哭时,这些声音就会冒出来,告诉你怎样“扛过去”。即使现代家庭教育鼓励情感表达,鼓励顺其自然,但“泪”的地位始终不如“尿”,后者一贯被主张“不能憋”,前者却总是难以飞流直下。怪不得“痛痛快快”哭一场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怪不得男人的眼泪被赋予“珍贵”的意义。事实上,尿与泪同样是液体,同样有被释放的权利。如果一定要说差异,那么就是前者更偏向是心理的,后者更偏向是生理的;前者更多因心理过程而产生,后者更多因生理过程而产生。即使心理和生理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比如:紧张时尿也会多。但是,为什么“心理的”就要“忍住”,“生理的”就可以释放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对“泪”总有或多或少的排斥呢?
究其原因,无非是“泪”折射出我们的限制或者缺憾——诸如:害怕(疼、孤独、分离、失败等)、脆弱、悲伤或苦难。摈弃“泪”,似乎就摈弃了弱点;忍住泪,似乎就掩盖了我们的幽暗。即使“喜极而泣”的场面,也总是夹杂着隐忍与拭去,因为这背后一定有辛酸与苦涩。总之,追求快乐和喜悦的本能,逃避痛苦和幽暗的本能,促使着我们总是会去远离有“泪”的情境。但事实上,“泪”可以忍住,但“泪”背后的害怕、脆弱、悲伤或苦难却不会随之成浮云——
幼儿园吃饭时间,老师说,“谁吃得好、吃得快,就可以得到美丽的粘贴纸!”名额只有5个。小豆很想得到,但还是慢了一步,于是他伤心地哭了。老师安慰他,“别哭了,明天再努力吧。”“男孩子,勇敢些,加油!”小豆忍住了眼泪。放学时外婆骑车来接他,小伙伴告诉外婆,“小豆阿婆,小豆今天哭了。”外婆于是问了来龙去脉。小豆突然说,“我才不想要粘贴纸呢!”一路上,小豆似乎总在故意找阿婆的茬,“婆婆,你不能骑快一点吗?”“婆婆,走这边!”惹得外婆直想发火,考虑到交通安全,外婆只能忍着,“坐好,回家后再给你讲道理!”
“我才不想要粘贴纸呢!” ——这就是“忍住泪”的结果之一:背离真实。
因为一真实,一想要,就会因没得到而伤心;那么,只要“不想要”,就可以不伤心,就可以“不哭了”。心理学将这样的反应叫做“否定式防御”,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不受伤害,以“否定”的方式隐藏真实的情绪。犹如俗话说的“酸葡糖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因得不到而伤心流泪原本正常,但因为被抑制就只好“假装”了,或假装勇敢,或假装不在乎。
“故意找茬” ——“忍住泪”的结果之二:借题发挥。
情绪是很有趣的“变形金刚”,既顽固又灵活。只要产生,总会想办法宣泄出来,一条路走不通就会找另一条路,而且是自动完成的,常常不被意识察觉。小豆的“找茬”就是在找出口——他希望通过激怒外婆找骂后“借题发挥”一下,比如:哭一场或者乱发脾气一番,虽然他并没意识到。要知道,发脾气背后往往是沮丧的心情。
当然,如果“借题发挥”不成,或者回家后挨骂也不能“痛快哭一场”,那么小豆只能压抑下去了。不管是“酸葡萄”“找茬”,还是压抑,都注定着真实的情绪被扭曲了。或者说,“憋泪”的同时,我们自己已经变形,开始走向掩盖、虚假、逃避真实的路——如果说“不说谎”或者至少是“少说谎”的诚信非常重要,那么就从“不憋泪”开始吧——让真实从一开始就受到尊重与善待。
《我不愿悲伤》就是这样一本从“真实”开始的书,它会让你看到:悲伤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孩子在悲伤的时候想做什么,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孩子伤心难过,怎样做孩子才可能真的转悲为安——
“当我悲伤的时候,好像大乌云把所有的色彩都卷走了,从此我的世界灰蒙蒙一片。”
灰蒙蒙的画面中那个拖着小玩偶、独自在落叶的大树下黯然落泪的小兔,演绎出孩子伤心的世界——在那里,他很孤单、很低落,甚至会“背离”关心与朋友,他只是需要一个释放的空间——
“当我悲伤的时候,我好想哭哦,一直哭一直哭……呜呜呜,直到我的眼泪好像流成了大河。”
“我好想爬上床,用被子蒙住头,什么都不想听,什么都不想看……”
哭——是悲伤最真实的需要,眼泪则是承载悲伤的船。画面上那个哭得酣畅淋漓、泪流成河的小兔是每个悲伤的小孩。说真的,很羡慕他,能如此痛快地流着想流的眼泪。同时,也很想知道,一个悲伤的小孩到底有多少眼泪呢?也许真的让他大哭一场,你会发现远比劝解不哭的时间少得多——“泪流成河”更多只是心中的愿望吧,真的哭起来或许只够沾湿几张纸巾。
回避——是悲伤需要的空间。对于悲伤的人来说,这个时候“躲起来”可能是最好的办法。而任何的道理、劝解都是多余的。但很多的时候,悲伤的小孩得不到安宁,身边总是充斥着或鼓励或禁止或劝解或安慰的声音,似乎只有立刻把他们从灰色的世界中“拯救”出来才是对的。
事实上,就如“哭”一样,如果真的给悲伤的小孩一个空间时,他或她很快就满足了,然后就会想要朋友、家人或者做些什么——毕竟谁也不想一直悲伤。这个时候的理解、陪伴、抚慰或者拥抱,都将是最棒的给予:
“悲伤的大乌云来了,那就让它们来吧,这时候,你需要找个朋友说说话,或者和别人说说你的悲伤,你的伤心就去掉了一半。”
“悲伤的大乌云来了,我要对自己好一点哦!我会去大浴缸里洗最喜欢的泡泡浴,我还会去草地上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要不,我就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他们会给我温暖和安慰,即使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悲伤就像一块大乌云,当它飘过来的时候,最好最好有个人抱着我,轻轻说:‘没事儿,小宝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和孩子一起分享《我不愿悲伤》吧,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努力从“真”开始——真的伤心、真的哭、真的释放与真的转化。情绪与能力一样,需要时间与过程,“拔苗助长”同样会带来损伤——该哭的时候不哭,他必定会找另一个出口;该怒的时候不怒,他必定会用另一个途径;该乐的时候不乐,又待何时呢?从真实的悲伤开始,让孩子自由地体验情绪、在情绪的海洋中找到安全的航路,做一个真实而自在的人吧。
总是告诉女儿——
“宝贝,尿不能憋,泪也不能憋,想哭就哭吧。”
“人人都会害怕啊,你可以边害怕边走过去!”
“宝贝,妈妈就在旁边,如果需要就叫我一声!”
“哭哭笑笑长大喽!”
……
当你有一天听到孩子这样说时,你知道她已经真的成长了——
“妈妈,我很伤心,我要哭了!”
“妈妈,我需要安静一下!”
“妈妈,你抱抱我好吗?”
“妈妈,别害怕,我会陪着你的!”
……
那一天幼儿园体检,我告诉女儿,“宝贝,扎针抽血是有些痛的,你可以哭,但手要稳住,不要动,听医生的哦!”哭,是为了自由;手不动,是为了安全。原本情绪与理性就不是决然对立的,为什么要顾此失彼呢?!结果,女儿做了她的选择——
“妈妈,抽血是有些痛,但我忍住了,一下就好了!”
不是吗,理性需要自由的空间,当你给了孩子情绪的支持与理解,她会自然地表现出比你想象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已经接纳了内心那个可以哭的小孩,并带着她一起前行!
很意外的是,那个“勇敢、总是不哭”的小男子汉那天哭了,也许没有了外婆的鼓励,他终于得以正常的释放……
【小孩尿不能憋,泪能憋吗?】相关文章:
★ 宝宝能吃蜂蜜吗
★ 宝宝能吃芹菜吗
★ 宝宝能吃扁豆吗
上一篇:宝宝流鼻涕可以打疫苗吗?
下一篇:10种食物让宝宝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