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反复发作、次数较多者,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镇静剂,以控制夜惊发作。在检查无疾病的情况下不必担心,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现象就会慢慢减少。诱因解除后即能自愈。
1、宝宝一受到惊吓,妈妈应该多拍拍他,摸摸他,小孩需要时时示以亲昵。妈妈应该要和他多作肢体交流,让他知道你是在保护它,轻轻地拍他,以你的身体为轴左右摇晃他。
2、宝宝一受到惊吓,妈妈应该多用它的语言跟他交流,虽然他还听不懂。妈可以跟宝宝说说话,比如说,宝宝不要怕,妈妈在这里什么的。
3、新生婴儿有肌肤之渴,喜欢被人抚摩,大人可以隔着衣服给宝宝做婴儿按摩操,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宝宝一受到惊吓,妈妈立刻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宝宝,同时进行肌肤的触摸,如用手顺着宝宝头发轻抚或者轻拍背部。亲人的声音和肢体接触能很快让宝宝得到安全感,最大程度地起到安抚作用。
4、换一个奇怪的姿势抱宝宝。如让宝宝脸朝下趴在你的手臂上,用你的手掌托起他的脸;也可以左手轻轻地晃荡,右手轻轻抚摸宝宝的背。视野掉了个头,宝宝会感觉奇怪。
5、宝宝如果缺钙也会导致易惊,这种情形下就必须根据微量元素测试,科学合理地补钙。
6、如果宝宝睡觉易惊,可以在宝宝入睡前放一点舒缓的音乐,宝宝睡熟后注意不要让他的小手压到胸口,宝宝惊觉时,轻轻握住他的小手,或者拍拍他的后背,给他安慰,他会很快入睡的。
受惊吓后,大多数小儿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有的夜睡不安、失眠多梦或阵阵呓语。有的尖声哭闹、骤犯骤止。婴儿受惊吓后,大多表现为不吮乳、嗜睡或哭闹不安。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可出现幻视、幻听症状。
待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对外界一般性的刺激逐渐适应之后,就不会这么敏感,惊吓反射即会慢慢减缓或消失,此时约是宝宝三四个月左右。
所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收惊”对宝宝并无实际的理论基础及效果,然而确是可安安长辈的心,而且一般的“收惊”步骤对宝宝也无直接的害处,所以父母可视个别的需要性来决定是否要带“受惊”的宝宝去“收惊”。
新生儿的“惊吓反射”出现以下症状父母应特别警觉:
(1)六个月以上的宝宝若仍有明显的惊吓反射,可能是大脑的神经系统有问题。
(2)惊吓反射若非左右对称,如一双手臂没有反应,可能是那双手有问题,出生宝宝最常见者为“臂神经丛受伤”,或是锁骨骨折。
(3)惊吓反射应为暂时性的,约数秒钟即会消失,若有持续的全身震颤不止,则非正常现象。
至于大便颜色(绿色)可能也与惊吓有关系。胆汁的颜色为黄绿色,正常粪便即带胆汁而呈黄色,当胆汁增加后则可使绿色加强。所谓“吓破胆”或是因胆囊受惊收缩,使排出的胆汁突然增加而将肠道中的粪便染色了,但这只是暂时现象;轻微的惊吓并不影响婴儿的健康。
1、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身心受到猛烈的刺激。比如:从高处(床、桌子等处)落下;突如其来的巨响。
2、睡眠环境不稳定。比如:在移动的车上睡觉;抱在大人怀里边走边睡;在嘈杂的公共场所中入睡。
3、被强迫做不愿做的事情。比如:不愿意洗澡的宝宝被强行洗澡;被宝宝所认为的陌生人强行抱抱亲亲等。
4、被新奇的事物惊吓。比如头一次见到浩瀚的大海,头一次看到躯体庞大的动物,头一次见到轰隆隆的火车等。
5、如果宝宝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如钙),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就较容易出现兴奋、哭闹不安、易受惊等情况。
6、小部分宝宝因为先天心理承受能力弱,动静稍大一点就会导致受惊。对这类宝宝更要注意,少让他受刺激。
要防止宝宝受惊,就需要给予他安全的、体贴的照护,妈咪应该注意做好以下5点:
1、白天尽可能多安抚、多抱抱宝宝。父母的怀抱越温暖、亲密,宝宝的情绪就越稳定;
2、给宝宝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宝宝如果早睡,尽量不要在房间里看电视,不要太大声说话;
3、清楚地知道宝宝喜欢或者厌恶什么,不要勉强宝宝接受他不愿意的事物,或者用比较温柔的方式进行。如给不喜欢洗澡的宝宝裹一块大毛巾入浴,那样会消除宝宝的紧张;陌生人先逗宝宝玩,等熟悉了再抱宝宝;
4、带宝宝外出,时间不宜过长,而且一定要避免去拥挤、嘈杂的公共场所。如果宝宝表现出哭闹、困倦等现象时,最好能马上回家;
5、给予宝宝合理的膳食,良好的营养不仅给宝宝带来健康的身体,减少疾病,也意味着给予宝宝智力、社交、心理上的良好发展。
【婴儿受到惊吓怎么办】相关文章:
★ 夜啼
★ 打骂孩子
上一篇:宝宝晚上睡觉摇头怎么回事
下一篇:婴儿皮肤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