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国家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地区经济、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孩子们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好比那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来说,即使已经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不得不在梦想的殿堂门口望而却步。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是地处昌江东北角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区,被称为海南岛的小西藏。王下村是昌江县最边远、最贫困、教育发展最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从2006年开始教育移民扶贫,在昌江县已经是第10个年头。10年里,王下乡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重点本科大学生。通过教育移民扶贫,全县已经有98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06年,针对王下乡的具体情况,昌江县以扶贫先扶智为指导方向,做出将原王下乡初级中学整体搬迁到县城民族中学的决定,对县民族中学、王下学校进行改扩建,并将辖区内的思源实验学校列为教育移民扶贫学校,进行教育移民接收。同时,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了杂费、课本费,给予贫困家庭学生一定生活补助。
从2009年开始,思源学校每学年招收属本县农村户籍的教育移民寄宿生300多名。截至目前,教育移民共让昌江4959名学生受惠,其中小学3337人,初中1622人。
2013年考上华北电力大学的韩仁辉,是王下乡历史上第一个考上重点本科的大学生。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和哥哥姐姐3人,都是通过教育移民扶贫考上的大学。在赴京读书前,他从没去过北京,是教育移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韩仁辉说,小学没好好念书的他,被教育移民到了县城里的民族中学,从初一开始在更好的教育资源下,成绩逐渐提高。韩仁辉的哥哥和姐姐,分别在2012年、2014年考取了九江学院和三亚学院。一个贫困边远山区的家庭,出了3个大学生。
为巩固教育扶贫的移民成果,防止教育与就业脱节,昌江推行教育扶贫移民学生异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3段式教育扶贫模式。初中毕业生除考入昌江中学、跨区中学就读普通高中外,不读普通高中的直接进入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
为了确保移民学生能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的脱贫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一直把职业教育当做教育移民的关键环节,加大投入。昌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顺劲说。昌江正加快建设容纳3000名在校生的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移民不仅能扶贫扶智,更在生态保护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何顺劲介绍,因为生态核心保护区几乎都是贫困地区,为了谋生,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群众烧山开荒、伐木卖钱的现象屡禁不绝,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压力。通过教育移民减少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此拓展易地扶贫的内涵,逐步减少王下乡的人口,达到既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又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
10年过去,包括王下乡在内的昌江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政策,也出现了跟不上发展的难处。
最直接的难处还是来自于贫困本身。教育扶贫移民的对象多是来自贫困自然村和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边远村庄家庭的孩子。尽管学校为他们免除了校服费、保险费,报销一些学生在校的一切医药费用和车费,并每个月发放210元的生活费,政府还定时发放每月每人125元的住宿贫困生补助,但随着城里的社会消费和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钱并不能满足需求,基本的生活费还是让一些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王下乡最远居民点离县城有近百公里,并且全是山路,交通不便。每到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期末放假,学校都要租附近的中巴车送王下学生回家。为了保证安全,校方近几年都会选择正规公司的中巴车接送学生。但由于考虑到平时使用率低等因素,校方目前仍没有校车。
自2006年昌江实施教育移民以来,这一做法也被海南省其他地区、国内其他省份学习和推广。但海南省一地方教育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昌江的做法固然好,但全省每个地区都做到,难度也不小。昌江需要进行教育移民的学生人数不庞大,且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对于教育移民涉及的学额大、财政紧张的地区,做到昌江的水平绝非易事。
【教育扶贫移民助贫困边远山区孩子考上大学】相关文章:
★ 2012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什么是免费师范生?有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