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小时候,经常玩一种叫橡皮泥的东西,黑糊糊的,油腻腻的,可以捏成各种形状,手感就像是油乎乎的泥巴。那个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能专心的玩上一两个小时的橡皮泥;经常兴高采烈的买来一盒后,把原本呈各种色彩的橡皮泥块混合起来,不断地捏揉,最后变成一大块黑糊糊的泥块,用它做成各式各样的我喜欢的人物或动物,然后给他们一一的编故事,很是自得其乐;这表面上又黑又丑但却能做成任何形状的神奇泥巴伴我度过了几乎整个的童年,也为我创造了整个的世界,我自己的世界。
最初接触橡皮泥是在小学一年级时,是在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让同学们每人买一盒,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很好奇这些个色彩绚烂的泥巴块,油乎乎的不知做何用,后来就在这一节课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疯狂的喜欢上了玩这种泥巴,原因就在课上美术老师把这橡皮泥变成了许许多多种有趣的很形象的塑品来吸引我们,事实上我们不但被吸引了,还被它的魔力给迷倒了,同学们几乎每人都有一两套橡皮泥,有的甚至上课还不消停的“创作”着;童年是一个富有幻想的年龄段,年少轻狂的我们做过许多不切实际的梦,而橡皮泥仿佛带给了童年的我们铸造自己的空中楼阁必要的魔力和砖瓦,使我们的幻想变为可能,这是当时的自己爱上橡皮泥的原因,它太有表现力了。
记得以前自己特别喜欢恐龙,自己阅读了各类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画画时最爱画恐龙,家里也扔着一大堆恐龙的玩具;自然,恐龙也成为我捏橡皮泥的最重要素材之一,现在还记忆犹新,自己当时买了一大堆橡皮泥,就想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侏罗纪公园》,什么霸王龙,三角龙,梁龙,剑龙等等,只要是百科全书上有的,自己都可以费上好几个小时去钻研,再动手去捏,之后看到自己捏的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恐龙活灵活现的站在桌子上时,仿佛自己就是这《侏罗纪公园》的主宰,手舞足蹈的跳着蹦着,拉着大人们参观着,听到那一声声赞扬,那时的自己再幸福不过了。
当看了电影《海底两万里》之后,自己就把这黑糊糊的大泥团捏成“鹦鹉螺”号那样的形状,做得极其细致,极其逼真,但当我看到由于橡皮泥太软,捏出的船身总会弯下来,很是苦恼了半天,曾经一度对这“软泥巴”失望过,自己幼稚的把它看做“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打击和挫折”,却也因此冷静了下来,继续钻研;当无意中看到了百科全书上造船的知识的时候,自己的灵感突然间的就来了,意识到这“梦想之船”就要诞生了,于是自己经过一番“研究”,自己这个“船长兼工程师”终于克服了“技术难关”,在橡皮泥制作的船身里加了两支牙签作支撑,其他细节方面也分别做了改进,做成之后,自己在一边乐呵呵的,傻呼呼的看着这“杰作”,那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可以造一艘“鹦鹉螺”号,在神秘的海底尽情的遨游。这黑糊糊的橡皮泥给了童年的我极高的自信和更无尽的想象,因此更加爱它了,便更加“刻苦的钻研”这“丑泥巴”的玩法。
那个时候,同学之间经常在一起互相竞争谁的橡皮泥捏的最好,但无论什么样的事,即使是这般的小事,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当我把辛辛苦苦捏的恐龙和“鹦鹉螺号”拿到同学面前一番炫耀时,却出其不意的败下阵来,同学们围在一起更关注的似乎不是我捏得有多逼真,多用心,而是对其他几位同学创造出的“怪物”感兴趣,他们满脸兴奋的夸耀着自己手里的杰作,而无视了我手里这“旷世杰作”,这便是橡皮泥对我的第二次打击了。从此我变一改“艺术风格”,用尽脑汁来想像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较劲了脑汁去想,费劲的去捏,这时的橡皮泥,似乎只不是一大块黑糊糊的丑泥巴,而是为我赢得失去的荣誉的武器,我甚至对它祈祷,希望我的丑泥巴能为我争得一口气。正当我急的几乎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了解了情况,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你以前捏的那些恐龙啊,人物,还有泰坦尼克号,还有鹦鹉螺号多逼真啊,只要是你自己的想象,就是有价值的,何必非要争得同学们的赞赏而可以改变自己呢?我们都觉得你捏的特棒啊!”那时的我,虽不明白“改变自己”的真正含义,但我模模糊糊的意识到这些都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我的想象,我的努力,我应该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欣慰,而感到高兴。我越来越认识到,橡皮泥的存在着实教给了我不少东西,它不仅仅是一块创造自己梦想的砖瓦,似乎这黑糊糊的泥巴就是我的思想,我的思维;我知道,自己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那黑糊糊的泥巴随着我的意愿变成了我自己的艺术品,骄傲的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样子。
【橡皮泥手工制作:小海豚】相关文章:
下一篇:三角梅制作步骤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