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车、水晶鞋、仙女、王子……这也许是每一个女孩心中都有的一个童话梦。俊美的王子深情地望着自己心爱的“公主”,然后轻轻地一吻。停!说到这,如果你经常出入电影院的话,我想你一定猜到了小编今天和你讨论的剧:没错!《灰姑娘》(Cinderella)。不过,在本期《剧说》中,我们不说《灰姑娘》那唯美梦幻的浪漫结局,而说一说那悲伤的开始——Ella妈妈的离世。
妈妈的话,灰姑娘一直记得!
Ella从小有个幸福的家庭,拥有充满欢乐的“城堡”、梦幻般的“动物园”、深爱她的爸爸妈妈,还有爸爸出差后赠送的“神秘礼物”!
如同快乐永与悲伤作陪一般,反转就此开始:妈妈的突然病倒,令Ella在我们看来,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孩子。而妈妈留下的,除了见到王子的那件"粉色连衣裙",就只有一句——“坚强勇敢,仁慈善良”。(have courage and more kind)
就是因为这样一句话,Ella一直坚信着。她坚信生活总是美好的,就算继母和她的两个女儿“强势”进驻她的欢乐“城堡”;就算爸爸在外出差病逝,她再次失去亲人;就算继母对她百般刁难与屈辱;就算她再也收不到爸爸的“神秘礼物”;就算此时的Ella变成了灰姑娘(Cinderella)。妈妈的话,她一直记得!也正是因为妈妈的话,灰姑娘找到了属于她的王子。
我们真的没有学习过如何面对“死亡”
和灰姑娘一样,亲人离世的消息让我们猝不及防。或许,我们还没有灰姑娘那么幸运,能够有妈妈的叮嘱陪伴。有多少人还没有和我们说再见,就已经再也见不到了。但是回想起来,我们似乎真的没有学过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甚至“死亡”成为了谁都不愿触碰的话题。
·8岁孩子得知人会生病、会死,心情低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叶女士的儿子今年8岁,读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因为读书多,总会提出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昨天吃晚饭时,他突然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叶女士说,这让她还丈夫无言以对,“儿子气呼呼地说,你们不说我也知道,人迟早要死的,所以人生也没什么意义!”儿子还说,电视里讲,人老了会死……这让他们很惊讶,很担心。
吃晚饭,妈妈收拾碗筷时,儿子又缠着爸爸问同样的问题,正看电视的爸爸有些不耐烦,直接说:“人迟早都要死的,死了就没了。”“那我死了以后,不会重新再造一个我出来吗?”儿子又问,爸爸点点头,没想到儿子突然大哭起来,心情很低落了,说上学也没意义了,看书也没意义了,做人也没意思了。
就是在这个避讳谈“死”的国度,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因为亲人的离世、害怕死亡而开始消极抑郁,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许,是时候该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正视“死亡”了。
小测试:你面对挫折承受力有多强?
你是一个跋涉在沙漠中的探险者,当你因为缺少进食而出现幻觉时,耳边出现了一段旋律使你重新在迷幻中清醒,你认为那是一首什么旋律呢?
A、清新的童声清唱
B、充满异域风情的老者哼唱
C、悠扬的笛子吹奏
D、极富节奏性的铜铃声
测试结果:
选择A:你的承受力为竹竿级别。面对挫折,你像一个无所适从的孩子,不善于去拆解堆积在你眼前的层层状况,其实,你完全可以摆脱这样的自己,只是不敢踏出直面挫折的第一步而已,赶快加油改变自己吧!
选择B:你的承受力为光柱级别。在别人眼中,你没有承担重任的能力。如果不赶快学着去建立起面对挫折的信心,那么你将永远活在被挫折追跑的世界中。
选择C:你的承受力为钢铁级别。生活中你是百忧解,工作中你是百事通,因为当你面对挫折时,那种坚毅的信心,能够支撑起一切困难。
选择D:你的承受力为无形级别。你不满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你更喜欢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只顾自己的未来,而去影响到他人哦。
死亡教育究竟是什么?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我们究竟要不要接受“死亡教育”
面对不少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爸爸妈妈总是用回避、美化或是欺骗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死亡教育呢?摇篮网《育儿心里有数:孩子要接受“死亡教育”吗》截至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1%从未听说过“死亡教育”;65.5%认为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会给孩子产生消极反应(如恐惧与惊慌、心里阴影等)或不确定死亡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只有34.3%认为死亡教育可以给孩子带来积极反应,让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珍视生命。
如何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婴幼儿期(0-4岁)
对于刚刚学会吃喝拉撒和说话的孩子们而言,很难给孩子解释“死亡”。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2.幼儿园+学龄前(4-7岁)
别不相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有本能对危险认知的能力,国外也曾做过实验,把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这些生理反应不足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会恐惧,就不敢往河中间走。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3.学龄期(7-13岁)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海外育儿:国外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
在中国,死亡教育极度缺乏。我国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在对111位丧亲人士的调查中发现,逾七成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那么国外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呢?
1.美国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经超过1800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2.英国
在英国,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小编对你说:汶川地震,那无疑是一场世纪灾难。我们看着电视、听着广播、浏览着网页,似乎眼中的世界都变成了灰色的。在那一时刻,如果说死亡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那就是活着。为活着的亲人活着、为逝去的亲人活着、为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活着,更为了自己而活着,但是要活的精彩,活的快乐!因为,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切身体会到,你对于亲人而言,是多么重要!让孩子懂得敬重生命,懂得每个人都是家族生命链条里的重要一环,这就是“死亡教育”,亦是“生命的意义”。
【剧说:看完《灰姑娘》,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相关文章:
上一篇:3岁前宝宝的性格偏差要注意
下一篇:婴儿抚触 给宝宝指尖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