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直到如今,电视的普及都令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成电视儿童,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要比这复杂许多倍。手机、电脑、mp3、Ipad在越来越多电子产品的环绕下,电子儿童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话题从今年夏天罗大佑的演唱会说起。他唱起一首老歌《未来的主人翁》,告诉我们早在20年前,便已预言并担忧电脑儿童的出现: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这20年来,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新科技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乃至生活本身。但是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尤其是对它们的把控,却没有跟上它们的发展速度。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已被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环绕,根本无法避免。如何控制它们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目前许多人都在探讨的问题。
但是,有没有人考虑过,当电子产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甚至会成为某种基本生活技能?有没有可能,现在的父母,大部分自己都没能完全理解新科技的意义、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因而给孩子设置了过多的(超过必须的)限制?所以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再来谈论电子儿童的问题,首先需要拓展的就是视野。
专家 圆儿: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取代孩子与人的交流
作为一名科学松鼠,以及一个妈妈,我对这个话题一直很感兴趣,因此看过不少相关资料。通过我对神经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比较负责任地说,电子产品,包括Ipad一类的,和人类的功能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类大脑进化的程度决定了孩子与人(主要是父母)的交流能更有效率地促进认知和发育。限于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和机器的交流注定是不足的。没有任何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产品的使用会对幼儿发育有促进作用,相反,只有反面的研究结果(比如语言方面的研究)。另外前些日子我看到有美国教授认为,手机辐射对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不好的影响,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玩手机,而玩iPad的话可以选择没有3G功能的。孩子在2岁左右喜欢模仿大人,比较好的办法是给他买一个仿真的玩具手机和玩具电脑。
从大脑的神经发育角度上讲,我的看法是:对于1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1-2岁,少量适当地接触;2-3岁,定时定规矩地玩。2岁以前,如果有全职父母或者非常有精力的保姆能在家教孩子、陪孩子玩的话,效果比电子产品要强得多。
当然,从面对新事物的角度讲,电子产品还是有教育意义的,但其教育意义并不一定比一块砖头或者一片瓦片多多少。任何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孩子需要多接触来熟悉事物。如果宝宝好奇,自己伸手去抓电子产品,那也没有必要说不。我家儿子就是总喜欢玩遥控器、抓电话、拍键盘,我就任由他去,他也就玩几分钟,就转移目标了。既然孩子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围绕,那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但是也没有必要把电子产品作为比锅碗瓢盆更重要的东西去对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买电子产品作为教育用具,性价比就不够好了。
专家简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神经学方向博士毕业,圣地亚哥索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松鼠会成员,geek妈一枚,孩子1岁。
小元:即时反馈式的互动,对孩子心理产生最大影响
与单向、被动地接受的电视不同,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与孩子的关系是互动式的,这正迎合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因此产生极大的黏性。
看电视不需要孩子开动脑筋,只要坐着让画面从眼前经过就可以了,不管播放的是什么内容,都只是被动地接受。许多人认为,这种非参与性的观看活动阻碍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此外还会造成注意力缺失等其他问题。而互动式的电子产品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们能够提供反馈,而且是即时的反馈:只要按下按钮,就会造成一些变化画面会发亮,音乐会响起,如果是在游戏中,可能那个炸弹就会爆炸。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一个能够不断得到反馈的行为会受到鼓励,继而更加频繁地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越批评孩子越爱犯类似的错误)。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因为现实中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与孩子交流不够,才会导致他变成电子儿童,因为即便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很难做到时时刻刻、对于任何行为都能给予最快速度的反馈。电子产品无疑由于即时反馈的特点而大大增加了黏性,即便在家庭环境还不错的情形下,孩子也有可能发展出对它们的特殊爱好(其实成年人也是如此)。
当孩子越来越习惯于每一个行为都会获得即时反馈无论是正面反馈还是负面反馈,从心理学上来说,它们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与之相反的则是无反馈而且在目前的家庭中,随着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家长给予孩子的即时反馈也比以往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一个结果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能等待。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做了什么,马上就要别人注意到。但是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是需要持续地努力一段时间,才能逐渐看到成果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独自一个人去做,没有陪伴的。电子儿童应对这些情形的能力,很可能会变弱。他的耐性变差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变差了,等等。
但同一个影响有它的反面,也会有它的正面效果。比如在充分的即时反应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的快速反应能力很可能会获得提升,这对于眼下及未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从教育理论上看,教授一个人某种知识、让一个人掌握某种技能的最佳方式,是不断调节知识、技能的难度,从而让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具有挑战性,又不让人产生挫败感,基于即时反馈的电子产品,比如电脑游戏,可以自动地做到这一点。因而如果能善加利用,在需要大量经验、快速积累的学习过程中,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专家简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经的电视和平面媒体从业者,目前的自由撰稿人,孩子1岁。
主持人:
自从前对电视儿童的探讨,到现在对电子儿童的探讨,总是担忧、否定占据着主要部分。的确,这些新兴事物甚至超出我们自身的把握,并由此带给孩子许多我们意料之外的负面影响。不管科技怎样进步,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不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基本属性及其需求,在婴孩占据着最大比分。只是面对电子时代,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所谓顺其自然,什么样的才是自然?或许不刻意让孩子接触、但也不刻意回避电子产品,就是一个自然的态度吧。
事实上,这个话题的外延早已跃出儿童教育,而涉及到人类如何应对科技、应对电子化的层面。还是回到罗大佑那首写在20年前的歌来做个提醒: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电子儿童,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相关文章:
上一篇:“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
下一篇:数学启蒙 给宝宝数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