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日后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老道理与孩子的行为结合起来,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自己的品行高洁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知道,很多古老的国学经典,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场景1吃东西时讲“孔融让梨”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此时,正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一天,父亲让孔融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梨吃,小弟挑了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个最小的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
讲完了,问问孩子:“宝宝吃东西时应该怎样做呢?”也许,孩子立刻会挑一个最大的鸡翅递到奶奶嘴边:“奶奶年纪大,应该吃最大的。”
教育要点:
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日久天长,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同时,父母可以由此引导孩子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
场景2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教宝宝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妈妈拿一床小被子,自己握住两个角、让宝宝手牵另两个角,对他说:“看,爸爸睡着了,咱们给他盖上被子吧,不然要冻感冒的。”然后,和孩子一起轻轻走出卧室、关上门,关掉电视机,让爸爸好好休息。
随后,妈妈告诉宝宝:“好孩子都要学着孝敬长辈。《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9岁的黄香关心、照顾父亲的事。那时冬天屋里特别冷,小黄香就悄悄给父亲铺好被、钻进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子,再招呼父亲睡下。他也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从此就传开了。”紧接着,启发宝宝想一想:如今,冬天家里都有暖气、不用温席了,但宝宝是不是也该时时学着黄香的样子,关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呀?
教育要点:
孩子的行为需要鼓励,等爸爸醒来,妈妈一定要主动告诉他,宝宝怕爸爸着凉,给他盖上了被子。爸爸则要夸孩子懂事,是个和黄香一样有孝心的好宝宝。如此趁热打铁,下次去奶奶家,宝宝也许会说:“把我的巧克力给爷爷带上,这样他就能不抽烟了;我还要提醒奶奶按时吃降压药……”百善孝为先,教会孩子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很有好处。
场景3孩子“以我为中心”时讲《弟子规》
不少宝宝都是“小磨蹭”,父母招呼洗澡、收拾玩具或停止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个场面,父母最好趁机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说一句、让孩子跟着学一句,再讲解一番,使之明白,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即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应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当父母忙着做事而被宝宝打断时,教他们诵读《弟子规》中的相关的语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
教育要点:
家长应主要教育孩子做事要把握好时机,将心比心,尊重别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在人家方便的时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只顾自己,这是礼貌、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爸爸妈妈不妨借助国学典籍中的基本礼仪,培养男孩的绅士风度和女孩的淑女风范。
场景4出尔反尔,讲“言必信,行必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已约好了一个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儿,却又被另一个小朋友邀请去游乐场或公园。两者相比,孩子更乐意选择后者,于是毫不犹豫地要取消以前的约定。此时此刻,教宝宝“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再及时不过了:第一句话出自《袁氏世范》,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更改。后两句分别出自《论语》,前者的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后者的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具体到孩子的行为上,是对小伙伴的许诺一定要说到做到,不可出尔反尔。
此外,有关诚信的经典还有很多,妈妈不妨挑选一些讲给宝宝听,如《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礼记》中也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旨在说明,讲诚信是做人之道。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等到六七岁,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场景5被帮和助人时讲“涌泉相报”与“泛爱众”
路人帮孩子捡起掉在地上的玩具,父母在教宝宝说“谢谢”之外,应利用这个情境及时给孩子讲讲有关感恩的格言警句,如《增广贤文》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解释字面意思,让孩子明白:在内心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点滴好处,加倍地、持久地报答,而对他人的怨恨则尽量淡化直至忘记,学会带着感激之心生活。
当宝宝主动扶起摔倒的小朋友、为哭泣的小伙伴递上纸巾时,妈妈要及时地夸奖孩子,也要不失时机地讲讲《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地覆,地同载”,让宝宝懂得: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上的,我们离不开周围的人,鼓励宝宝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给身边的人一分真诚的关爱,“以爱己之心爱人”,培养起孩子的博爱心、慈悲心。
● 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 孩子们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国学,除了跟着爸爸妈妈读、听讲解、理解、背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最后还要归结到这个场景上。这样做不仅“有始有终”,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 结合身边的小事给宝宝讲经,要考虑孩子的理解力,年龄不同,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足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则需要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 鼓励孩子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在多种类似的场合中以某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巧用老道理教出懂事宝宝】相关文章:
★ 如何帮助宝宝祛痰
★ 胎教小故事
上一篇:宝宝黏人何时拒绝
下一篇:专家:要给孩子看得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