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的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之后,会渐渐喜欢在比较中确认自己的力量,并在较优势领域建立自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通常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色,一方面,在孩子眼里,父母通常是绝对的厉害人物,而他的弱小感,就通常是在父母的“能干”之下体验出来的。另一方面,一旦孩子发现某一方面能胜过父母,便会加倍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这种优越感要比跟同龄小朋友的比较大好几倍),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某些事父母也做不到,就会有种“原来大家都一样”的感觉,不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产生挫败感。比如,孩子在邀请父母跟她一起“抢东西”时,一旦发现可以抢过父母,那种得意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一支美味冰淇淋还来得爽快!反之,孩子某件事总做不好时,很可能会因为挫败体验而失去信心,这时,如果他发现父母也做不到,就不会轻易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在建立桐桐的自信时,偶尔也把自己当成桐桐的参照物,让桐桐多一些舒服的情感体验。
比如,桐桐画画得很好时,我就会这样表扬她:
“哦,这是谁画的呀,这么漂亮!”
这时,桐桐当然会得意地说那是自己画的。我便进一步表示钦佩:
“哦,桐桐真是太厉害了,妈妈小时候还不会画呢!”
于是桐桐更加自信,得意地对我说:
“那你可要多向桐桐姐姐学习啦!”
再比如,桐桐在最初尝试自己脱裤子大小便时,并不那么顺利,很多时候都会因为脱的位置不当而尿在身上,为了让她少一些挫败感,我便经常安慰她说:
“桐桐已经很能干了,这么难做的事情,妈妈小时候也做不来呢!”
桐桐似乎很喜欢听这类话,并多了一些尝试的勇气,有时候努力做某件事也不成功的时候还会自我安慰:“妈妈小时候也不会呢!”
无独有偶,有一次陪桐桐看法国引进的“爱米丽”系列绘本,就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爱米丽不小心尿了床,被哥哥耻笑,感到非常难过,就坐在椅子上哭,妈妈发现了,就过来对爱米丽说:小孩子都会尿床的,妈妈小时候也尿床呢。爱米丽听了,就开始慢慢思考妈妈的话,后来终于得出结论:我和妈妈小时候一样呢,我是正常的孩子!想到这里,她不哭了,挫败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明天不会再尿床”的自信!
由此看来,孩子们都是希望跟强大的父母作比较的。所以,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偶尔在其他场合拿自己小时候的“笨拙”来说说事,让孩子发现一个并不是那么全能的爸爸或妈妈也未尝不可。我们的形象不仅不会因此变得渺小,反而会让孩子发现一个更加接近自己、更加亲切的朋友!
【“妈妈小时候还不会呢!”】相关文章:
上一篇:怎样教宝宝认识危险?
下一篇:家长是宝宝最好的早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