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胡萍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创办深圳"成长与性"工作室,独立研究人。
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先后任儿科医师和儿科学讲师。2001开始研究儿童性心理发展和儿童性健康教育。多次与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新浪网、查字典幼儿网、凤凰网、深圳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等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节目。2004年开始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儿童性健康教育父母课堂和孩子课堂。
有关儿童性健康教育的文章在《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父母世界》《红树林》《中国中小学教育》等杂志发表。
访谈实录:
主持人:亲爱的搜狐网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中国好父母,阅读改变成长,我们主题是阅读改变成长。今天非常容幸邀请到了胡萍老师,带着她的新作来做客访谈间,胡老师欢迎您。
胡萍:大家好。
主持人:胡老师您最近的新作是《爱的误区》,我们问家长您是爱孩子的吗?大部分家长会说我是爱孩子的,父母给孩子的爱中间是不是有误区呢?
胡萍:每个父母都是觉得自己非常非常爱孩子,但是爱是要分品质的。就跟所有的东西一样,爱心是一种精神产品,跟所有产品一样有高品质的爱,有高智慧的爱,有低品质的爱,有低智慧的爱。高低之间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一定是因为误区带来的,因为家长不认识什么是高品质的爱,不认识什么是高智慧的爱就会有误区。
首先是穷样和富养的误区
主持人:先给我们家长大致介绍一下,我们容易犯的误区都是哪些?
胡萍:首先是穷样和富养的误区。很多家长误解为我给他吃最好的,我给他用最好的。就像有一个家长说我给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吃的进口产品,比如他的苹果,他给孩子吃苹果的时候就买日本进口的小小的一瓶十几块钱,那个苹果酱。后来我说干嘛不买一个新鲜的苹果在我们国家,然后用那个勺子刮出茸茸的酱来喂孩子不是更好吗?他说不,日本进口的那个果酱贵,全部以钱为标准。
穿也要穿日本进口或者美国进口的衣服。我曾经去到一个幼儿园,那个幼儿园的孩子穿的衣服都是LV,高级品牌的童装。他们认为这是富养?但是我发现这些孩子在那个幼儿园里,因为那个幼儿园很高级,连幼儿园的沙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可想而知。可是这些孩子不玩沙,我就很奇怪,我说你们那么好的外环境,连沙都是进口的,那么漂亮,连外环境当中大型玩具全是国外进口的,为什么没有孩子在那玩。然后说他们穿的世界名牌不能把它搞脏了,不能玩沙。
那么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在幼儿园期间做很多工作,在沙上修城堡,这个过程中通过玩沙来发挥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他的动手能力,还有他触觉的发展,因为幼儿需要触觉发展,手在接触沙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什么,要体验这种东西。而不是穿一身名牌在沙旁边不敢玩,我在那观察了一天,我发现他们只有放学以后家长允许可以去沙坑上玩,家长不允许没人去玩。结果我一直观察到幼儿园放学,全部孩子接走,没有一个孩子去玩沙。因为家长都认为那个衣服比孩子的发展更重要,实际上他们不懂得孩子玩沙的意义在哪里?所以他们认为那个衣服让孩子保持干净最重要,不要把衣服弄脏最重要,不要把手弄脏最重要。
主持人:富养过程中忽视了真正对孩子有用精神方面的培养。
胡萍:经常说孩子内在发展需要就是它的精神,他的创造性,他的创造力的发展,他的想象力的发展,他的触觉的发展,这都是生命内在所需要的东西,这叫内在的发展。我们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内在发展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们给孩子那么多的富养,这些孩子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假如说一个四岁农民的孩子和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没有想那么多,可以在地上玩沙,可以在地上做一个城堡,相反他的内在发展反而获得了,反而满足了内在发展的需要,虽然没有名牌可穿。这就是精神,想象力是内在精神的部分。穷养与富养,什么是穷养和富养,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来说,我认为父母只要尽了自己的财力,给孩子提供物质的需要,那就是富养。如果用钱来说那没得比,一个亿的孩子是穷还是富,相对于十个亿是穷,相对于一百万是富。钱上没有可比性,所以不存在这个提法,就是穷养与富养。
主持人:刚刚明白了富养不一定是物质的富养,可能是精神的富养,有网友说如果有钱让孩子专门穷养,专门锻炼内在的东西,让他过得很艰苦,让男孩子受一些苦,是不是穷养得很对,让男孩子自立。
胡萍:假如说你们家庭住的别墅,家里有保姆,有肉,有海鲜,给一个孩子说不能每天吃肉,跟孩子成长含量不真实。其实物质富养的孩子不一定精神就不高贵。比如很有钱的家庭,让孩子生活在正常家庭生活当中,同时父母给他建构很高级的精神建构,就像我说的那个幼儿园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懂得,就可以带着孩子玩沙玩泥巴,他可以不在乎,一样带孩子玩东西,一样不影响孩子精神建构。
主持人:具体精神的富养需要富养哪些?
胡萍:家里不能缺少爱
胡萍:美国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恰里,查理一家人生活在贫穷的家庭当中,但是他们家从来不缺爱。看他爸爸失业的时候,爸爸没有在家庭表现出暴躁、失落、痛苦,但是爸爸这种情绪会跟妈妈说,我失业了。妈妈的反映并没有说这个无用的男人,这么没本事,一家人怎么活下去。查理的妈妈说没关系,每天在汤里放的白菜少一点,然后我们会渡过这个难关的。你看他们不管生活在哪种贫困状态下,他们对生活永远是充满信心的。大家可能说这是电影,不真实,那么我讲一个我的经历:有一次我在车上,我跟育儿老师两个人在车上,看到有一个小卡车拉了一家人,爸爸在开车,妈妈和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那个女儿可能有十岁左右,那个儿子可能八岁左右,他们就坐在那个皮卡车的兜上,妈妈就搂着两个孩子,可能给他们交流、唱歌,一看就是那种民歌,来北京打工的一家人。然后我们看了以后,当时我很震惊,我说这个妈妈跟两个孩子那么幸福,那是下午七点钟,一天工作结束了,一家人一起回家的过程。然后育儿老师跟我说天天看着这一家人,天天就是这么幸福,这个妈妈那种慈祥,对孩子的关爱,两个孩子躺在妈妈怀里,每天帮妈妈收工一家人都是这种景象,一家人在这么大北京城里面,他们过着底层人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缺少幸福感。所以这个幸福跟钱是没有关系的,是一种感受和一种感觉。
我曾经在成都坐人力三轮车,看着他很快乐,感受到心理满满的幸福溢出来,我很好奇,感觉你很幸福那种状态。他说是啊,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我孩子现在上大学,我说大学学费很贵的,这样登三轮车,每年感不感觉每年支付孩子上大学感觉到困难,他说感到到困难。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我和我爱人打工,我登三轮车,她在一个公司做清洁工,我们每天努力工作,还是能够支付孩子上学费用的。虽然俩口子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觉得很快乐,觉得生活有希望。这样的人很少,但是你能遇到。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这样一群人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生活那么大的幸福。
主持人:他们是对生活有信心?
胡萍:他们曾经的生活经历告诉他们,就像查理一家人,从来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看这个电影里面,查理的爸爸虽然失业了,但是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还有查理奶奶、爷爷,一旦有希望,拿着金券去巧克力工厂去看,他们支持查理去获得这个金券,他们对生活不绝望,从来都有希望。
主持人:可能物质上没有多大丰富的家庭,可能需要家长内在的强大和对生活的信心。
胡萍:家长对生活的领悟是什么,就像那个三轮车夫,他自己对生活的领悟是这样一种领悟。我经常想到三轮车夫和皮卡车上一家人,他们的幸福和钱没有关系。
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主持人:其他的呢,除了对生活的信心还有什么?
胡萍:我觉得我们养育孩子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不是让孩子丰衣足食,而是让孩子将来不管生活在哪个阶层,哪个物质层面,都能够从生活中得到幸福。因为我们不可能保证,比如我自己养儿子,不可能保证儿子将来成为亿万富翁,可能他以后年薪只有几万块钱,也许以后年薪不可能成为我们现在所谓的富豪阶层,但是我觉得哪怕有几万块钱,也能感悟到生活的幸福。我们当时就想他以后考不上大学没关系,到时候大不了开一个小西餐厅,他很喜欢做西餐。开一个小西餐厅,现在我经常在观察,我经常也会去这种小水吧,小西餐厅坐一下吃点东西。我就想开小西餐厅的老板,他虽然收入不是上亿的,但是一定很幸福,假如说西餐厅是他非常喜欢做的事情,一定很幸福,做得有滋有味,而且可以养活自己。肯定既幸福又养活自己,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这种生活状态未尝不可。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希望做自己喜欢事情同时也可以养活自己。
主持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幸福是吗?
胡萍:对啊,这是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可能最大的期待就是这个,如果他能够成为亿万富翁,又幸福又是亿万富翁最好了。但是如果他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他不幸福,那我们就觉得不好,这样不好。因为人不幸福可能得抑郁症,得抑郁症可能会去自杀。我们作为父母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情愿,情愿他开一个小西餐厅。
别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主持人:其中谈到对孩子的尊重和虚荣心,孩子自我尊重和虚荣心是有区别的是吗?
胡萍:是对自我的肯定和价值,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他的虚荣心,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当中看到一对母女,这对母女获很多奖,这个妈妈她获了很多奖,她要求她女儿获了很多奖。她女儿嚼口香糖,嚼口香糖没有任何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世界纪录嚼多少个口香糖,为了这个名,而不是成功。她来参加巧克力工厂,她也不是热爱巧克力工厂,来了解这个巧克力工厂神奇和美,因为全世界只有五张金券,她获得金券以后不是像查理一样享受巧克力工厂,而是为了获得最后的孩子。最后淘汰四个孩子,最后剩下一个孩子获得一份大奖。她是为了获得这份大奖来的,所谓的虚荣心是什么?永远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肯定,来肯定自己,用别人的关怀来照亮自己,那么这个妈妈就是虚荣的,她用女儿获得的光环来照亮自己,这就是虚荣心。
主持人:拿外在一个成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
胡萍:用女儿的成功为自己贴金,有一个妈妈跟我聊到他儿子成绩不怎么好,所以她觉得很没脸,不是觉得怎么帮助孩子,觉得自己没脸面。我就说你儿子成绩好与不好,跟你的脸面没关系。你的好,你要想脸上发光,你要想为自己贴金,自己去奋斗,自己做出事情来,让别人去肯定你,觉得你真是不错。而不是说哎呀,你儿子成绩好,所以你不错,很多妈妈是这样的。她想让孩子学钢琴学得很好,孩子钢琴弹得很好,为自己贴金,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沦落为父母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一种工具。
主持人:我觉得如果只停留在父母层面上,是不是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自我内心构建上面也会产生误区。
胡萍:是啊,我们有一个孩子9岁,如果孩子今天去了幼儿园,或者今天去上学了,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一天不开心,他的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
主持人:因为他妈妈是这样,父母是这样。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胡萍:你要得到表扬,你要得到别人认同。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是不是别人说你好,你就高兴一天,别人说你不好,就失落一天。你对自己的认知在哪里?我们人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是首先得自己认可自己,我们自己认识自己我是什么。这个过程就像我儿子那个时候,我让他不做假期作业,小学阶段我不让他做假期作业,但是每次开学都会遇到麻烦,为这件事我跟老师沟通,儿子假期作业不是他不做,是我不让他做,我想给他布置另外的作业,基本上老师理解,既然妈妈这样,我们就不追究。但是有一次遇到一个老师,他不接纳,我去跟他沟通的时候,他没说什么,但是后来在课堂上批评孩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他,贬低他不爱学习,不是个好孩子。回来孩子就很痛苦,我当时就问他这个事情,他就说了老师就说他。我告诉他老师也是人,如果老师既然是人,就会有错误的地方,既然他不对的地方在于他用你做不做作业给你下定义,你是爱不爱学习,他说你不做作业就是不爱学习,这个定义是错误的,我说你是非常爱学习的,看你假期做的实验,你写的实验报告,我给他不值得那些东西,你是一个非常爱做实验,因为他爱做实验,所以我假期给他做实验,没有做假期作业。我说老师这个定义是不对的,我让他对自我有一个认知,后来我做了一系列工作,我去找他们自然课的老师,把他做的教学实验,写的那些报告贴在学校里面给他展示他的实验报告,我还带他去,你做的事情是全校的同学都不能做的事情,所以你不是不爱学习的孩子。帮助孩子建构客观的自我认知,到以后别人对他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反思他的评价是这样的,我是不是这样一个人?每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价可能是对的,可能是不对的,关键是一个孩子,他对学会自己对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主持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可能父母很难避免把自己一些主观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
胡萍:不断的学习和改进,而且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说你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你是一个偷懒的孩子,你将来没出息,或者你怎么怎么样,不能这样给孩子下定义。而且就一件事情,哪些是做不对的,另一方面这件事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首先听他解释,我觉得站在孩子角度去想,也许孩子是有道理的。
主持人:就要客观和公正的去看待孩子。您说对孩子自我尊重,对孩子自我构建是一个精神富养的一方面。
胡萍:肯定是精神一方面,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话,将来在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阶段,一旦他遇到波折,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很清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动摇的,他认准的目标不会动摇。
主持人:如何让孩子懂得守规矩呢?
胡萍:孩子的精神建构当中有一个你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什么叫自律?这个规则定在那,有没有人监督,我都得遵守。但是我们教育当中很少有这样的规则的执行,最后变成孩子自律。比如现在每到过年过节警察、交警就要查谁喝酒,有没有喝酒开车,因为明明有规则在那儿不能酒驾,总有人想现在警察这段时间不查所以我喝酒上路,这叫不自律的人。自律的人,因为这个规则肯定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会不管警察查与不查都会遵守。这样的自律性,是我们从小给孩子建构的,就是从守规则开始,因为孩子不是天天守规则的,一定要把规则定出来,然后在定出来基础上让他去遵守。如果他违反规则要有相应的惩罚,妈妈知道我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主持人:其实中间分寸非常难把握,今天孩子特别高兴,这个规则就可以放松。
胡萍:就像我们说的养小猪的农夫,三个农夫养猪,第一个农夫A把猪养起来围上栅栏,把栅栏天天充电,天天都是通电的,一旦小猪,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到山坡那边还有更好的地方,小猪想去。每次一触碰到栅栏就会电着,只要触碰规则就有惩罚。通电的栅栏对小猪惩罚就是被打麻了,慢慢多来几次,小猪们知道这个栅栏不能碰的,然后就不冲这个栅栏了,他知道每次我去都会碰上,都会被处罚的。孩子也是这样,只要规则建构在那儿,不管你父母心情是好是坏,只要孩子一触碰规则就执行。就像我儿子小的时候,他很喜欢玩游戏,我就告诉他,一个小时,如果一个小时超出下一周游戏就取消了,因为周五,和周六晚上可以玩一个消息游戏的。他非常遵守,因为他知道我平时所定出来规则一定会执行,所以他从来不敢超出那一个小时。到点准时关机,有一次我假装睡着了,我说去睡觉去了,偷偷观察他是不是到点就关了,结果发现真的是。
主持人:从几岁开始培养孩子规则。
胡萍:从小就要开始,当孩子有走,要爬的时候,比如两岁孩子要爬窗户,这肯定是不可以的,他一爬窗户告诉他是不可以的。慢慢多来几次,他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主持人:这个规则意识先让他理解的话,觉得应该给孩子定规则,但是没有觉得定下规则后对孩子有什么好的影响,这个意义家长能理解吗?
胡萍:意义在于懂得行为的界限,一定是从小培养起的,家长在不在我都遵守。到了以后,老师在不在,我都遵守规则。再到了以后领导在不在,我都遵守规则。不管成绩好不好,是遵守规则的人,在任何单位都会收到接纳和欢迎。我们知道这样的人是很受欢迎的,而且作为公司也很喜欢这样的人,这个人的能力哪怕低下一点点,没有关系,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品质很难在这个时候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一定是从小建构的,就像修一个房子,童年的时候就是打基础,父母既是设计者也是施工者,我们慢慢把品质这种建筑慢慢一点一点建起来,你说到了三十岁进公司了,他的品质很差,是个品质很低劣的人又不遵守规则,又偷盗公司利益,两面三刀,又撒谎,你已经建好了这个建筑,你说现在谁接受?没人接受?你说重新去培养他,哪个领导愿意重新培养他。如果这个人品质建立得好,只是技术差一点,技术可以重新培养的,只要这个人品质好,我们愿意用这样的人。
主持人:刚才胡老师给我们讲了物质的穷养和富养,关键是要精神的富养。你刚才讲了精神的富养包含着爱、尊重、规则。
胡萍:还有自信心、创造力,这些都是精神的富养的一个元素。
主持人:我想多问一个问题,很多家长非常关心创造力,您觉得家长应该怎么样从小对孩子培养这种创造力?
胡萍:不是家长培养孩子创造力,孩子天生就有创造力。不是说我给他灌进去的,每一个生命体天生就有创造力。
主持人:那我们家长该怎么保护呢?
胡萍:家长从小就要保护他,我举一个例子,我儿子喜欢做厨艺,做厨艺是很讲究创造力的。这个东西从一开始一堆面粉,你要把它跟鸡蛋搞在一起,最后把它弄成一个蛋糕,拷出来。拷出来以后还要点缀上面的花色。那时候我儿子四岁,他很喜欢,经常让我带他去商店买一些东西来点缀,或者他买一些东西回来自己做,这是很讲创造力的。我们从来不会教他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做,他有一本书,他看到这个东西这样做的,他有图解,看不懂书会读图,他就买来自己做。我们父母怎么保护呢,他需要什么我们就跟上,在这个过程中,比如他使用烤箱,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告诉他,烤箱使用过程中怎么使用是安全的,示范一次给他看,让他自己做。刚开始自己做的时候,我一定在旁边因为避免发生危险。发现他很熟练以后,而且给他讲了以后,危险的地方,你不能做的地方在哪里,我发现他很熟练的使用,我们就可以撤退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不干预,不功利,也不要想这个厨艺花半天时间,比如他到了高中,初中花上半天在那儿研究,你不要功利的想这半天背多少单词,做这个厨艺高考又不加分,也没有什么好处,反正以后也不当厨师,我们只要不功利就保护下来了。支持,不功利,支持他,他需要什么我们满足他。
【胡萍爱的误区访谈实录】相关文章:
上一篇:好绘本可以给宝宝读三遍
下一篇:八字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