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昨天,前来武汉参加第12届华创会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丁肇中谈到他年幼时随家人逃难,从此便与武汉结下“情缘”。
两岁时逃难到武汉
丁肇中说,他到过武汉4次,第一次是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当时只有2岁的他跟随家人来到武汉,然后坐船沿着长江前往重庆。
“我坐船时只有两岁,可当时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我还记得长江边上有纤夫在拉纤”,今年76岁高龄的丁肇中说。后来抗战胜利,1946年他从重庆回到汉口,再从汉口返回南京。“1979年,我曾从重庆坐船到宜昌,一路上风景很美,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猴子”,他笑着说。2003年,他造访武汉,并在武汉大学为学生们演讲。
副省长郭生练在会见丁肇中后,送给他一套三峡真丝邮票,工作人员指着邮票上的人物,告诉他这是屈原、这是王昭君,丁肇中一直凝望着邮票,频频点头,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
据了解,在武汉的几天里,丁肇中将为武汉大学师生演讲、参观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实验室、参加华创会,还将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考试排名榜从后面很快就找到我”
小时候,丁肇中对很多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反而对读书兴趣不大。“在重庆念过小学一年级,我记得非常清楚,第一天去上学的时候,坐在那儿,觉得非常没有意思,我马上就走了”,丁肇中笑道,“在考试排名榜上,从前面很不容易找到我,从后面倒是很快就找到我了”。
可是父母对他的教育很开明,母亲是学儿童心理学的,从来不认为考第一名是重要的,也从来没有因为他不念书而责备他,而是让他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父亲还经常为他讲牛顿、法拉第、达尔文等科学家的事迹,他坦言,“父母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认为考第一名是重要的,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所认识的20世纪拿诺贝尔奖的人里,很少是考第一名的,很少是每一样都好的。”
“不管多少人反对,我从不停下来”
关于获得成功的秘诀,丁肇中坦言,在他的工作中“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面对多少困难,我从来不停下”。他认为科学是一件“以少胜多”的事,需要锲而不舍、敢于坚持的精神。从1962年拿到博士学位开始,丁肇中做了大量的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有许多人反对。原因就在于,突破性的实验就要推翻别人的观点。“有人认为,你这个实验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人认为,你这个实验太困难了,任何人做不出来的”。包括他现在做的捕获太空反物质的实验,从1995年开始就有人反对。
“但科学上的进展不是投票决定的,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当少数人把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走”,丁肇中说,“对我而言,每一个实验都是最重要的,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多少困难,我从来不停下”,且通常一次只做一个实验,做完一个才会开始下一个,比较专心。
按照自己兴趣去发展
丁肇中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在做人生选择时,应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他以自己为例,学物理应是为了兴趣而学,绝不能为成名、获利而学,“如果你为了拿诺贝尔奖而学习物理,那么结果很有可能会令你失望”。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第一年读工程学,他不善于画图,成绩平平,反而对物理和数学非常痴迷,他认为既然工程学不是自己真正爱好的,那么就该转专业,于是他转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你一定要认为,这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为了这个事情,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严谨到“一问三不知”
与丁肇中的交流中,记者感到,他是一个纯真、直率和严谨的人,甚至严谨到可以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
当记者问到他对武汉的印象,他说自己这次来武汉还不到半天,很难谈印象;当有记者请他谈中国该如何吸引海外华人回国创业时,他表示“没有看法,因为我常年在国外,不了解国内的情况,只是每年来几次,很短时间就离开了,所以我觉得我没有发言权”;当有记者请他发表对年轻人取得成功的建议时,他坦言“每个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我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我只能谈谈我的个人经验”。
谈到他对所接触到华裔科技人员的印象,他说“中国科学家有很好的,有好的,有中等的,也有中等以下的。有人说中国科学家在国外特别努力,别人出去玩了他们还在工作,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接触的任何国家的科学家都有好的、有中等的、有中等以下的”。言语之中,尽显一名科学家严谨的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谈开明父母】相关文章:
★ 胎教要从心开始
★ 天才宝宝胎教瑜伽
★ 光照胎教的步骤
上一篇: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下一篇:颠覆传统教育—看国外妈妈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