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所倡导的自由的实际意义
近代诸多教育理念都大力倡导在学前培育孩子过程中的自由,因为他们发现了孩子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因缺失自由而导致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恶果。然而,在这种倡导下对孩子实施自由的父母,有很多又因追随和满足孩子的自由,而最终失去明确的培育目标变得苦恼不已。如:孩子的异常自由行为、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学习障碍等等。那么,如何理解自由,如何在培育孩子过程中合理的实施自由呢?
所谓自由,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范畴非常广泛,用几句话去定义和描述自由,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表述清楚的,那么通过给孩子如下的培育行为是否可以帮助孩子在未来获得父母所期望的自由呢?
给孩子自己吃饭的自由;
给孩子躺在得上打滚的自由;
给孩子放纵游戏的自由;
给孩子拒绝参与老师安排活动的自由;
给孩子拒绝睡觉的自由;
给孩子自我选择的自由;
然而,我们都知道自由是辩证的,不存在没有约定前提的自由。因此在孩子实现这方面自由的同时一定失去了另一方面自由,另一方面的自由也许当前看不到,但是在孩子的明天一定会看到。因此,作为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来获得所期望的自由,那么首先应该培育的是他们强大的分析能力、主动思维能力、自控自抑能力、责任感等,符合父母对自由的明确培育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真正意义上自由。
对于诸多教育理念提倡的自由,载体培育的理解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因为成长的需要而进行自我努力的积极性。父母在充分认识到这种积极性的同时,要为孩子创造满足其成长需要的客观成长环境,从而让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自由释放。
为什么在农村也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条件,但又有差异,其本质差异是:
其一,农村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过程中很少被阻隔,也就是说因为农村父母远不及城市父母对培育问题关注,这反而导致农村孩子最大限度获得了自我主动成长的机会,这是城市孩子很难实现的;
其二,农村孩子每天的生活流程比较单一,其成长环境,也就是说信息环境比较单纯,这样就很好规范了采集信息范围,排除了多范畴多领域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城市里的孩子信息环境丰富,需要面对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尝试和背负父母太多的期望。
其三,农村是一个充满生动类信息的世界(小树发芽成长、小鸡生蛋报窝、小鱼河中畅游)。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孩子,如果能够合理地进行这类信息的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初、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孩子能够得高分的现象了。
我们再尝试用表格的方式加以对比说明:
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是一个充满机械类信息的世界(电视、电脑、书籍、楼宇、整齐划一的街道和绿化带、过早的进入听妈妈和老师讲述、辨识抽象符号、应付各种技能的学习和功课等等)。因此在这个世界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能够合理的采集和储存这类信息,就会很好地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综合素质比较强。
因此可以看出,成长在农村的孩子同样能够培育出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结论:孩子最佳的成长环境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为什么说父母征服性逻辑思维会促使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呈现为被动成长?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在逻辑思维使用期往往会自觉地编织出一种本能的附生性逻辑思维程序,这种自觉本能编织的附生性逻辑思维程序,我们称之为征服性逻辑思维。
征服性逻辑思维程序往往附生于总结性外在表现的表现过程中,从而在培育孩子过程中逐步从非自觉过渡到自觉的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致使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中,在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里呈被动成长的状态。
带有征服性的总结性外在表现往往会使部分父母在帮助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逐步从非自觉过渡到自觉的暴力性外在表现,而这种暴力性外在表现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被动成长会导致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结果呢?
逻辑思维的完整性无法得以实现,从而抑制了孩子成长的自我能动性,也就是抑制和阻碍了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延伸性。
被动成长造成的部分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
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
事无所终;
孩子进入小学四五年级出现学习障碍;
造成未来心理障碍主要原因之一;
孩子进入第二逆反期和父母出现代沟/沟通障碍;
孩子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孩子在社会生存过程中逻辑思维良好的使用性,父母应当高度重视成年人这两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普遍性倾向,从而尽可能实现孩子在逻辑思维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期的主动性;尽可能减少征服性附生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主动性。
3. 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
一谈到被动成长,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于被动成长状态。然而被动就像普罗克汝斯特斯的床,在不经意中,父母就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这个境地被动成长中。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普罗克汝斯特斯是一个臭名卓著的妖怪,他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友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过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汝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人折磨而死。
父母导致孩子被动成长的常见培育现象:
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
妈妈:不要把玩具放在嘴巴里,多脏呀!我们不玩了,宝贝过来,妈妈抱抱
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的躺着
妈妈:宝贝,来!我们现在练习爬,好的,再来一次。孩子爸爸!你看宝贝会爬了,宝宝再爬一次,给爸爸看看。
孩子自己坐在小车里玩
妈妈:宝贝过来,妈妈抱抱,我来给教你念儿歌。
妈妈带孩子参加早教课程
妈妈:宝贝坐好,你看老师在干什么呢?我们也学老师一起穿珠子吧!来妈妈教你。你要是不穿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在专注着开着周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妈妈给孩子指着天空)
妈妈:宝贝,看,那里有只鸟。快看快看,那边的树开花了,多漂亮呀!看,天上飞过去一架飞机。好了,宝贝渴了,喝点水吧!
请父母仔细想想,其实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类似情况会非常非常的普遍。父母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其出发点不外乎: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就是让他们多看看、多了解了解、让他们多学学。
一切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卫生为前提。
我们说,父母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帮助孩子的方法上。因为上述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没有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主观的教授而已,促使孩子在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信息采集过程,从而有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信息采集习惯。
造成父母被动培育行为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从普遍规律上讲,成年人在正常的社会生存中,因为生存目的需要呈现出两种具有普遍社会特性的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
一种就是俗语说的人往高处走。也就是在人类逻辑思维成长到使用期后,会不自觉呈现出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倾向性,即平视性、仰视性,这种表现是基于成年人围绕着目的的实现而想获得更多的得所产生的。
成年人这种习惯性逻辑思维行为表现有:
成年人会为接见尊贵的客人而精心筹备;
成年人会追随自己喜欢和崇拜的名人;
成年人热衷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而谈;
父母会发现,自己的这种习惯性逻辑思维也会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是弱小的,需要照顾、知道和帮助,因此成人会不自觉地把孩子搁置于俯视和弱势位置,把自己放置于强势的位置而履行教育职责。父母在这种培育视角下实施教育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培育后果,比如被动成长、强迫症、非病理性自闭症、逻辑思维障碍症等等。当然这种教育是人类传承的需要,势必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父母度的把握。
在学前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小孩子喜欢亲近大孩子,喜欢尝试和大孩子进行主动的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是孩子为了能够良好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更多地在为得(也就是为实现更多的信息的采集与交换)进行努力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总结性。作为逻辑思维使用期的成年人,在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正常情况下,一定是以已经储存在记忆沟中的丰富的生活类信息、社会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为基础,针对某种行为目的,对比编织出相对合理的目的性复合逻辑思维,从而再进行总结性外在表现的。
例如父母告诫孩子:
不要去动插销,
不要去动热水器、
不要离开父母乱跑、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不要攀爬很高的地方,
不要
这些都是父母在考虑到孩子安全和对其成长不利等前提下所表现出的总结性的外在表现现象。而这种外在表现往往会导致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
这种总结性的外在表现现象是父母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长期大量的信息堆积而最终形成的。而这种总结性的外在表现如果在培育孩子过程中不加筛选地频繁使用,往往会导致孩子在积极地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受到肆意的阻隔,造成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孩子未来形成不良的惰性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等待父母讲不安全因素排除后再行动;
聆听并遵从父母的各种要求、指令;
遇到问题和事情等待父母的意见和反映;
当父母没有领悟到自己意图的时候苦恼发脾气;
在离开父母时,表现出异常的紧张和不安;
对父母的意见非常警觉和敏感;
【培育孩子倡导的自由的意义】相关文章:
★ 教育孩子的艺术
★ 教育孩子的技巧
上一篇:换尿布是爸爸亲子的好机会
下一篇:选玩具要根据宝宝的月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