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发育,需要的是丰富而适当的刺激
脑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生的头三年,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突飞猛进。这个突飞猛进,表现之一就是婴幼儿通过感官和动作所获得的信息,刺激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不断增加,这个过程叫突触的发生。科学家发现,当婴幼儿长到2~3岁,他们的大脑突触数量是成人的2倍。突触发生的过程从婴儿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期。到成人以后这个过程虽然没有停止,但不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大脑的发育,不仅仅表现为突触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神经元之间会建立起非常精密的“交通网”,“交通网”上的“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快速、准确地传送信息。
为什么这么说呢?神经细胞的工作就是通过“特定通道”把信息传送到大脑相应的区域。比如说,在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会把信息送到大脑的视觉区,而不会把信息送到语言区。宝宝出生之前,这种特定通道,好比基本的连接干线和主路,在大脑里已经建成。基本的干线建立之后,一个神经细胞和另一个神经细胞之间连接的建立(也就是“小路”),还需要很多额外的信号。宝宝出生以后,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小手摸到的(包括被触摸)所获得的信息纷沓而至,这些信息就是用来不断地丰富、调整整个“信息网络”的每一个“小路”,使其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信息。
所以这些连接在发展过程中会根据外部刺激不断地进行微调。这就意味着,大脑的突触不是越多越好,大脑一边在成长一边在修剪这些突触和连接,使大脑的工作更为有效,一些不常用的或者效率不高的连接就慢慢被修剪掉了。
从脑科学的角度,在宝宝的发展过程中,父母要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高质量的互动,这样可以让宝宝的大脑获得丰富的信息和刺激;同时,信息和刺激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或过于强烈的刺激会导致孩子不知所措,被信息海洋淹没了。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视早期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尤其要注意刺激的适当。(排版时单独拿出来)
适当的刺激,意味着均衡
首先,各种感官要均衡发展。很多新手父母对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很重视,比如在小床上方挂玩具,在房间里面贴一些画,让宝宝听音乐等。但是对其他一些感知觉的重视不够,比如触觉和运动知觉。为宝宝充分提供各种材质的用品是发展宝宝触觉的一个好途径。多给宝宝机会爬和走,是发展运动知觉的好机会。我们需要给宝宝丰富的能促成各种感官均衡发展的多样化刺激。
适当的刺激,意味着要符合宝宝发展特点
比如在出生的头一两个月,宝宝喜欢看对比明显的图片,最好是黑白图片;一直到6个月,宝宝对颜色的知觉才和成人差不多,所以我们提供的视觉材料要符合宝宝视觉发育的阶段特点。另外,我曾经看到,有妈妈对着几个月大的宝宝使用闪卡,每隔几秒钟就换一张图片让宝宝看,这样的刺激太多太快,宝宝还没有作好准备去接受这样的刺激,对于他的发育并没有什么好处。
适当的刺激,意味着合适的频率和强度
在0~3岁期间,和父母或祖辈的互动也是宝宝获得刺激的主要来源。我们需要给予孩子频率和强度都合适的刺激,让孩子有反应的时间和空间。现在,我们常常提“高质量的陪伴”一词,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并不等于成人无时不刻地哄孩子、陪孩子玩或者逗孩子。有些成人特别爱孩子,宝宝的一个笑脸对他们来说倍加可爱,这可以理解。但有的成人不顾孩子的节奏,不停地跟宝宝讲话、大笑或者在陪宝宝玩的时候,隔一会儿就换一个玩具。他们和孩子的相处,其实不能称之为“互动”,因为成人是主动主导,是个发动者,宝宝只是个接受者。
同时,宝宝本身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如果成人提供太多的刺激,或过强的刺激,他们能静下心,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体验的机会就少了,他们会迷失在这么多的刺激里。很小的婴儿无法承受频率和强度过大的刺激,在面对这样的刺激时,有的甚至会转开自己的头或者闭上眼睛来保护自己。
说了这么多,那么在日常的养育活动中,父母和长辈们如何为宝宝提供适度的刺激呢?
1.充满爱的照料是最基本的刺激
我们都知道,成人和宝宝的互动过少不利于宝宝发展。心理学家做过“面无表情实验”,让妈妈面对小宝宝的时候,不说话、不动、面无表情。小宝宝在这种情况下先是很困惑,然后很焦虑,他们向妈妈微笑,挥手,牙牙儿语,想引起妈妈的互动,但妈妈都无动于衷。当这些努力都失败时,他们会非常失望地退缩,大声哭泣或者把头转开,不再和妈妈对视。
成人在充满了爱的情绪下,和宝宝轻声说笑、微笑、拥抱、展示玩具等,宝宝会报以同样的欢笑、牙牙儿语和手势。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和行为,不仅仅是妈妈人在那里就够了,互动更包含眼神的对视、情绪的交流、肌肤的接触,宝宝从中获得了最基本的体验。
2.不要限制一些感官的发展,如常常被忽视的触觉、平衡觉
小宝宝喜欢吃手,或者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或者喜欢到处摸,到处爬。这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特有的学习方式,爸爸妈妈要理智看待宝宝的行动,把宝宝的手洗干净,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更加安全,尽量不去限制宝宝的手、嘴和脚的活动。有些家长疼爱孩子,或者因为怕危险,怕麻烦,限制孩子碰这碰那;已经到了会爬会走的年龄,还是把宝宝抱在怀里,出了门一直让宝宝坐着婴儿车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剥夺了孩子体验自己身体运动,保持平衡的机会。支持宝宝各种感知觉均衡发展,才是为他们探索世界、发展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博士的私房经验:
我的儿子小宝在学爬和学走路时,我会有意识地强化他对运动的感知。小宝学走路的时候,我一开始也是拉着他的手,后来医生教我,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他们小臂的位置常常是自然地在腹部附近来保持平衡。我们拉着他们的手,手臂的力量是往上的,这样就依赖了别人的力量而不能自己来体会平衡。医生教我轻轻扶住孩子的手肘,让他的手臂自然地回到腹部那里,让他自己去体会怎么保持平衡。
我还常常在地上给小宝堆两个枕头,让他去踩。他会感到:“哎,这个这么软,踩软的东西是这种感觉。地毯也是软的,但是感觉不一样。”
当他会走路了以后,在外面玩的时候,我有时候也故意让他走斜坡,上坡的时候、下坡的时候,让他练习手、脚、肩膀和腰怎么配合,保持平衡。
3.玩具的提供要适当
玩具是为宝宝提供刺激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所以玩具的选择很有讲究,提供丰富而多样的玩具,并不意味着要给孩子买大量的高级玩具,这里有一些特别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比如上文提到的,各种材质的物品是发展宝宝触觉的一个好途径。我们可以让宝宝触摸各种材质的物品,比如家里的皮沙发、布椅子、各种纹路不同的布,不同花纹的玩具;还可以撕棉花、厚薄不同的纸张,还可以观察水和油、颜料、布丁的不同,条件允许的话让宝宝玩水,玩沙。爸爸妈妈在陪玩的时候,一边玩一边用语言形容这种物品的质地,比如“皮沙发凉凉的”,“布丁黏糊糊的”……这样,让宝宝把事物的性质和语言联系起来,这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途径。宝宝通过触摸、观察、闻味道,还有听爸爸妈妈说,来了解事物的性质。这样的刺激是丰富而多样的。
再比如,面对朴实无华的积木和颜色鲜艳、可以发出光和声音的玩具,你会选择哪个?有着声光电的玩具看似比积木带来的刺激要多,但简单的积木更容易激发宝宝的主动学习。宝宝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通过放、排、堆、推等来练习手部的精细动作;不同的摆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时候还可以观察数和数的关系,比如五个大积木排起来比五个小积木排起来要长。这都是宝宝的学习。所以丰富的环境并不等于源源不断地买新玩具,而是要看父母怎么引导宝宝利用玩具和其他用品。
名词解释:
在生命的头两年,宝宝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获取经验。除了这五种感觉器官,还包括对温度的感觉,痛觉,运动知觉,平衡感等等。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把这个阶段叫做感知运动阶段。
婴幼儿从外界获得的刺激要适度,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也要恰当。父母和宝宝在一起的时候,多观察宝宝,从宝宝的注意力,接受信息的节奏出发,给宝宝一点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和学习,这对大年龄的宝宝也同样适用。
【警惕:给宝宝的刺激要适当】相关文章:
上一篇:“起跑线”陷阱有多大?
下一篇:提升孩子记忆能力的三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