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他们的特殊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轻松又远离纠结!
0〜1岁
Q 孩子哭到底要不要抱?
从孩子出生没多久开始,家里的老人就教育我们:孩子哭时,别去抱他,否则以后会一直要你们抱。可是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实在受不了!老人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A 不抱,孩子确实以后不太需要抱,但是孩子将来的整个人格会比较冷漠独立,但是冷漠。
这么小的孩子哭 ,就表示他有需求,不一定是饿了、尿了,而可能是你看不见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让你抱抱,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去抱他。这样,孩子整个人以后会比较温暖和有爱心,因为我有需要时,别人会来照顾我,那么将来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也懂得去照顾别人。相反,当我哭,我有需要时没人来照顾我,他会得到一个信息:哭也没用,因为没人理你,没人管你。渐渐地,孩子会逼自己否定自己的需要,或者有需要时不敢表达,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因为你的需要、你的渴望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尤其不好,而且孩子的心也会比较冷,不管怎样,什么事情只能靠自己。
Q 会爬的小孩要注意什么?
儿子8 个月,已经会爬了,所以开始做一些离开我们的独立探索,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
A 今天的很多妈妈都知道爬对孩子身体发育的意义,但是未必知道,爬,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第一次知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离开妈妈,自己去探索。当然这时候的离开还只是短暂的离开。
其实从4 个月开始直到10 个月,都是孩子学习在亲密和疏远之间拿捏度的关键阶段。这时候,通常孩子会自己玩一会儿,然后爬回妈妈身边,妈妈抱他一下或者妈妈注意他一下,等会儿他又出去。如果妈妈能够很放松地让孩子爬来爬去,孩子爬来时我们抱抱,他爬走时我们忙自己的,那么他将来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就不容易焦虑,而是呈现出更多兴趣。有的妈妈刚开始看到孩子爬着离开他,会没办法承受和孩子分离的焦虑,特别是本身没有安全感的妈妈。这样,妈妈就会变成过度照顾孩子,而有时候又使性子,故意拒绝孩子,作为对孩子离开她的一种惩罚。如果妈妈是这样,孩子将来会变得不敢自由地去探索。
Q认生严重!
10 个月的女儿这两天突然开始认生,而且挺严重的。我们经常带她出去玩,超市、商场、酒店、朋友聚会可前几天去一个朋友家时,一进门她就表现得很紧张,男主人抱她玩了一会儿,她就开始哭,从那以后认生开始严重。这正常吗?
A 这么大的孩子认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也可以带孩子去各种场合,确实有些帮助,因为可以让孩子比较习惯在陌生场合的感觉。
但是,无论去哪里,无论面对谁,我们都不逼孩子跟别人做很多互动,而是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是大胆的孩子,他很愿意互动那就随他。但如果孩子不愿意,我们就一直等,等到他觉得可以的时候。也不用说没什么好怕的这类鼓励的话。
这个阶段的孩子做决定的唯一依据只是他自己的感觉,这个人安全吗?我可不可以跟这个人交往?这对孩子很有用,因为他的感觉非常灵敏,对方一有恶意,至少有某种不友好,孩子马上能收到信号,然后退缩。所以,我们一定要允许孩子跟随自己的感觉,否则如果孩子一直被教导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当他真的遇到坏人时,他就会不知所措。而且,感觉接收到的信息,总是比头脑快,很多时候也比头脑准,要让孩子习惯相信自己的感觉。
1〜2岁
Q 突然变得很黏人!
宝宝1 岁3 个月,这一两个月突然变得很黏人,离开他身边一会儿都不行。他这是怎么了?之前都好好的,是不是我们做错什么了?
A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孩子的分离焦虑期。根本原因是,孩子对独立的探索到达新阶段,伴随着独立性的增强,他与妈妈分离的焦虑也同时加剧。因为他并没有准备好和妈妈做彻底的分离,所以,小人儿对独立有多少渴望,他分离后回到妈妈身边的渴望就有多少。
另外,16 ~ 20 个月的孩子逐渐掌握了许多新本领:思考、奔跑、喂自己吃饱掌握和练习每一种新本领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挑战和挫折,这极容易引发焦虑感。因此他的心里满是冲突,既想依靠自己完成大小事情,又因为离开妈妈的保护而不安。
所以这个阶段,妈妈需要拿出更多给宝宝黏着的时间,当他觉得在妈妈身边充够了电,自然会再次走出去。
Q 宝宝最近患了急性肠胃炎,病好后他的脾气变得很暴躁,常因为一点小事,比如她要做什么如果不让,就哭闹,而且哭得很大声,哄也不行,这是怎么回事?
A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病得太严重,身体消耗很大,而这又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所以短时间内她很容易感觉疲倦,之前能做的事情现在都做不了,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感觉自己的能力、内在,都比从前辛苦,因此很容易发脾气。再加上身体恢复需要消耗很多激素,而激素不仅用来恢复身体,还要用来调节心情,激素不够用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旦有情绪不容易控制住,表现出来就是脾气大、不好哄。
另外一个可能是,父母平时对孩子关注不够,只是在孩子生病期间才特别紧张,花时间陪孩子。等孩子病一好,父母又不见了。这样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生病,或者更容易出意外,因为生病和意外能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好处获得父母更多关注和呵护。
Q吃手严重!
女儿1 岁半,吃手一直好严重!从8 个月断奶开始,她就一直有吃手的习惯,本以为她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大了慢慢就不吃了,可直到现在依然非常严重,导致食指全部红肿脱皮。不管用奖励还是惩罚的方式,希望她不再吃手,都没用。她到底是怎么了?
A 孩子在某些场合感觉紧张,通过吮吸手指来达到自我安慰、获得安全感的目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程度非常严重,孩子吮吸频率过高,或者孩子不是吮吸,而是咬指甲、吃手,那么说明孩子已经非常焦虑了。这种焦虑通常来源于爸爸妈妈常常吵架,或者妈妈与常常带她的老人吵架,而且吵架的主题都是围绕这个孩子,比如怎么管她,怎么抱她,怎么喂东西给她吃。因为孩子和两个人都非常亲近,所以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会如此焦虑。
如果不是,那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妈妈是个过于焦虑的人。所以,不管是哪个原因,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吃手,而是改变成人自己的状况。
2〜3岁
Q 突然变得脾气很大
两岁的孩子,以前情绪非常稳定,很少哭。但从两岁左右开始,情绪起伏突然变得比较大,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很容易掉眼泪或者大发脾气。
A 两岁,正是孩子最皮的阶段,外国人也给他们专门取了个名字叫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他们很想自主,可是能力又不够。他们最喜欢探索行为的疆界在哪里,可又不听妈妈的话。他们希望妈妈及时保护他们,可又急于摆脱妈妈的监视和控制。所以,他们怎么可能不碰壁呢?而碰壁的结果就是常常发脾气。
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妈妈把温和而坚持的原则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特别需要有耐心,任何事情只要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慢慢尝试。比如他自己穿鞋,就让他穿,哪怕弄得乱七八糟也随他。
Q 幼儿园的烦恼
女儿刚上幼儿园就新添了一堆毛病:稍有不如意就尖叫,故意吃手气外公,喜欢摔东西,特别能吃,回家恨不得看见桌子都要咬一口 这是为什么?
A 这表示孩子已经有过多的情绪,我们只能通过生活中的事情,一点一点教孩子怎么处理情绪。
如果刚开始孩子不懂得主动表达情绪,我们可以找机会问问她:你是不是不高兴?有不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妈妈。让孩子感觉到,她的任何情绪,妈妈都可以接纳。
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分享自己的情绪,你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你可以跟妈妈讲你
的不高兴,妈妈会教你怎么解决它。但你不讲出来也行,你可以找个纸笔画出来,或者去院子里跑跑。总之,教孩子用健康的方式管理情绪,但是像拿东西出气、伤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是绝对不能被接纳的,因为那会让别人不舒服,而任何人都没有义务为你的情绪埋单。
教孩子直接面对引发情绪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当孩子告诉你老师威胁说要拿走我最心爱的毛绒玩具时,你可以教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直接对老师说不要拿走我的玩具。
除此之外,妈妈也不要过分担心孩子的这些问题,因为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一部分,他在这种社会经历里面学习长大,学习在一些特定的情境里,做哪些事情是合适的,哪些不合适,只能回家做。比如,我们不希望孩子委屈自己,憋着眼泪,所以会对孩子说:没关系!你想哭就哭吧!但孩子可能还是做不到,尤其没办法在外面哭,因为他感觉到妈妈说的其实行不通。当他在幼儿园的那个环境里,老师肯定会拼命对孩子说要当勇敢的孩子,不能哭,所以孩子知道他的眼泪在幼儿园是不被接纳的。哭,反而会给他带来麻烦,比如引来老师的不喜欢,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笑话。因此,我们作为妈妈,虽然不用刻意跟孩子强调在外面不能哭,但要不要哭的决定权还是放在孩子手里,让他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孩子只要知道回到家,妈妈能接纳他所有的情绪就够了。
内容来源:《我和宝贝》杂志
【0—3心理常见问题问答】相关文章:
上一篇:从幼儿时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
下一篇:父母可知孩子最想成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