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幼儿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
0—1岁 感同身受
发展特征
1岁前,宝宝就能对其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他们看到妈妈对他笑时,会以微笑回报;看到爸爸表现出愤怒或悲伤时,也会因“难过”而哭泣。他已经具有了同情他人的品质和能力。
但严格说来,此阶段的宝宝还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并非人类基本的情绪反应,它不同于快乐、愤怒或悲伤,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并随着社会认知过的展而发展。新生的宝宝没有这种认知能力,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哪儿是自己,哪儿是周围的世界。他们会把周围世界的声响和自己发出的声响混为一坛。当听到别人哭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在痛苦,也跟着哭起来。这就是婴儿“感同身受”式的同情心,是在没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情况下,直接把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成长档案
我的双胞胎宝宝,只要一个哭,另一个马上哭开了,常常弄得我手足无措。有次,敏敏尿湿了,开始抽泣;捷捷竟然哇哇大哭,我还以为捷捷也尿裤子了呢。有时,我只好把他们分开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他们快点安静下来。
——宝宝听到有人在哭,以为是自己在痛苦,可能会哭得更伤心。要是几个小宝贝在一起的话,就像在比赛哭泣,所以要将他们分开,分别安慰。
3个月大的乐乐会对妈妈笑。当妈妈对他笑或扮鬼脸时,他更是乐呵呵的。可如果爸爸生气了,或妈妈不舒服,乐乐就皱着眉,盯着父母,一副难过的样子,像个小大人在思考“应该怎么办呀”。
——父母快乐的情绪能让宝宝感到安全、舒适,愤怒或悲伤的情绪则让宝宝不安。这时他们还不会询问或安慰,因此他们只好难过或哭泣。
1—3岁 尝试安慰
发展特征
1岁后,幼儿逐渐产生了真正的同情心。他们会观察别人在做什么,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于是他们有了初步理解他人的能力。在生活中,他们能运用这种能力和经验去判断其别人在想什么,是高兴还是难过。当发现别人表现出痛苦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痛苦。
他们不再像婴儿一样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安了,他们开始学习用各种手段安慰受伤的人。他们会对跌倒的小朋友说:“不要哭”;会邀请闷闷不乐的小朋友加入游戏;会把苹果分给哭泣的小伙伴。他们在学会同情他人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安慰别人,当然,他们经常用错方法,比如用自己的奶瓶去安慰因切洋葱而流泪的妈妈。
此阶段幼儿的同情心并非指向所有人。他们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能把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区分出来,也不再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了。一般情况下,亲人的痛苦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同情心,而对其他的人则较漠视。
成长档案
做家务时我不小心撞到桌子脚,痛得大叫一声。2岁的儿子马上跑过来要我坐下,小心翼翼地拉起我的裤腿,在撞红的地方使劲吹,还安慰说:“不痛,妈妈不痛。”
——1岁后孩子的同情心已包含了理解的成分。生活是他们的老师,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因此,他们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安慰别人。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带芸芸去公园玩,巧遇小邻居峰峰和另一个小朋友倩倩。三个孩子就一起玩耍时,峰峰和倩倩因相互推挤跌倒了。芸芸马上跑过去安慰峰峰,帮着抚摸,可对倩倩却不理睬。
——孩子的同情心还没有扩展到对所有的人,他们往往只对他们关心、熟悉的人产生同情,因为这些人对孩子的安全和生活有意义。此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体会别人的情绪,慢慢孩子就懂得同情的意义了。
2岁的莉莉很喜欢邻居家的小妹妹,学大人的样去照顾她,看到妹妹哭就拿奶瓶给她。有次,妹妹不要奶瓶还是哭,莉莉急得没办法也开始哭起来。妈妈一看,原来是小妹妹尿湿了。
——幼儿会用一些方法去安慰别人,但方法比较单一、不适宜,当无技可施时,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婴儿时期,用哭来表达同情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引导孩子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3—6岁 推理式的同情心
发展特征
同情心是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依赖于认知,更需要转化为行为。3岁后,幼儿开始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他们会使用更多的线索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他们的同情心越来越多地用在正确的时间和对象上。
幼儿在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懂得一些道德规则,知道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安慰受到伤害的同伴。尤其在阅读和听父母讲故事时,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在实际情境中,他们依然更容易对亲近和喜爱的人产生同情心。此外,这个阶段的幼儿会对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他人痛苦比较漠视,却更愿意帮助那些非自己造成痛苦的人。这是因为当他成为事件中的一员时,他们更多地陷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当中,而对其他人的情感较少关注。
3岁后幼儿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依靠具体形象来思考,因此幼儿的同情心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往往依赖于眼前的情境,或是成人给他描述的情境,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幼儿的同情心就很难产生了。比如幼儿会对跌倒的小朋友产生同情,而对没有看到的残疾人则较难产生同情体验。同时,由于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帮助别人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
成长档案
前两天我去接祥祥的时候,老师说他打小朋友。我很生气,可祥祥说“因为毛毛抢玩具,把林林弄哭了,我把玩具抢回来还给林林”。
——3岁后幼儿逐渐拥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些孩子会打抱不平,保护弱小,特别是受到媒体的影响,他们会用打架、抢夺等带暴力色彩的手段,这非常危险,父母表扬他的同情心,也需转变他行为的方式。
带女儿豆豆到玩具室玩,看到有个小朋友因积木倒了在哭泣。她跑上前去拍拍小朋友的背安慰他,并把口袋里的糖果拿给他。还和他一起重新搭积木,两人玩得很开心。
——3岁后,孩子能够更正确地理解情境和其他人的情绪,帮助他人的方法也灵活多样,包括抚摸、言语安慰、分享、给予食物、寻求大人帮助等。他们不仅能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情绪,而且能采取灵活而适宜的方法安慰遇到困难的小朋友。
晓岗很喜欢听故事,每次我给他讲《狼和小羊》,他都会激动地要打死老狼,保护小羊;给他讲小鸭给生病的鸭妈妈抓鱼的故事时,他都会靠着我,问我需要什么;给他讲小朋友互帮互助的故事,他能明白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相互帮助。但是,在生活中,他很少关注我们和其他孩子的痛苦和困难。
——知和行从来就是两回事。3-6岁的孩子在教育下,容易理解故事中主人翁的困难,形成同情认识和情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思想和活动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而且孩子不一定能找到适宜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孩子对其他人漠视的情况。
【发展儿童同情心】相关文章:
★ 胎教对胎儿的好处
上一篇:常挨打的孩子易心理变异
下一篇:如何让宝宝学会“不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