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一年多以前,你还在为自家宝宝的语言发展不及别人而担心,可现在却因为他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头疼不已。
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向你报告发生今天的新鲜事儿,向爷爷奶奶描绘他的图画。就算是大人们在谈话时他往往也想插进来,家里来了客人,即使你事先已要求他要表现得乖乖的,他也点头保证,但是不到10分钟他又会急不可耐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场景会让你觉得尴尬不已:我家宝宝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呢?
我爱学说话
或早或晚,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对说话非常感兴趣的阶段。从大约12个月左右说出第一个词语开始,孩子会日益感受到语言的力量。16个月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进入高速发展期,词汇与语法飞速进步。到2周岁左右,孩子可以说出简单的句子了,语言的作用就更进一步。
万能的语言
孩子学说话,并愿意多说话,是为了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
★为了表达某样信息,或者得到某样东西。
★单纯地为了让爸爸妈妈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关注自己。
★为了博得别人的赞扬、拥抱和奖励。
★自己给自己解闷玩(你会发现孩子独自一人在自言自语)。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言语”,孩子在自己编故事玩呢。
★帮助自己理清思路。众多的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如孩子搭积木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嗯,我要三角形屋顶,啊,就是这个”。
插话有理
既然说话这么有趣,三四岁的孩子爱不停地说话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大人交谈的时候孩子插话是为了什么呢?
◆无聊
孩子反复打断成人之间的对话,无聊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成人谈得津津有味,可关于谈话的内容,孩子基本不能理解或者也不感兴趣。这个环境他已经探索过了,没有玩具、没有小动物、没有小草小虫子,甚至连电视也没有!
儿童与成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他们觉得时间过得慢,特别是无聊的时候。于是他转而探索自己的记忆:某个小朋友的玩具有怎样特别的功能,爸爸带我去公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孩子的思维与语言基本同步,因此他只有把这些说出来与你分享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
◆人来疯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大家都喜欢他,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家里来了客人让他觉得很新鲜,他也想好好得表现一下。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发出怪声,做一些动作,比如打滚来让客人喜欢自己——因为他觉得这样很有趣,并认为客人也一定会喜欢;年纪稍大些的孩子则更愿意用语言来博得客人的欢心。在打招呼,自我介绍时,一但客人表现出赞赏的神情,他便一发不可收。隔上几分钟就想要说些什么来打断你们的谈话,向客人表示自己的聪明和可爱。
◆我才是中心
皮亚杰认为,整个学龄前期儿童总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自我中心”,因此他们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世界没有围绕着自己来转。缺乏成人的关注也常常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这不是自私或不懂事,只是孩子小小的“唯心主义”。
“我就在这里,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我身上,甚至都不看我一眼!”这让孩子觉得难以忍受。他要通过一切方法赢回父母的注意。在大家面前来回走动,不行?插话,暗示成人“我在这里,我很重要”“我才是你们的注意力该呆的地方”“你们讨论的话题应该是我感兴趣的”。
如果成人关注的是比他小或与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那么上述的行为则更可能发生——因为他爱你们,不希望你们把爱分给别的孩子。
今天谁也不“插话”
既然插话事出有因,爸爸妈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孩子的插话行为。
◆有自己的事情做
对于因无聊而插话的孩子,如果爸爸妈妈要带孩子去参加聚会,而见面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又很枯燥,那么就有必要给孩子准备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如带上一本孩子喜欢并且能够独自阅读的故事书;一本可以走迷宫,涂色的小册子;一个可以安静玩耍的小玩具;一盒彩色蜡笔盒和图画本……即便如此,由于孩子的注意力不能保持很长时间,因此,每过20分钟就应改变一下活动方式。
◆让他表现一下
如果孩子是因为要赢得他人的喜欢而不断“插话”,那么首先要恭喜你,你的孩子开朗活泼、不怯场、表现力强,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这是非常好的品质。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孩子、家长、客人三方都满意。如在你们谈话的间歇,请孩子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唱歌、跳舞、拳术、甚至摆一个动作,然后为他鼓掌;也可以请孩子为你们提供一些服务,如拿个小碟子,把瓜果皮清理到垃圾桶里,递上餐巾纸等,然后真诚地谢谢他,孩子会非常愿意效劳的。
◆时刻关注他
如果孩子插话是为了赢得父母的注意,那么在他插话前你就应该让他感受到你的注意力没有离开过他。如与他人谈话时经常望望他,向他微笑;当他向你展示工作的成果时,称赞他并且抱抱他;与他约定一个手势,做这个手势时,就说明爸爸妈妈在关注他。这些都会让孩子安心地继续他自己的“工作”,而不来打扰你们的谈话。
请勿这么做
严厉呵斥 ×
孩子在客人面前不断插话会让你很丢脸,为了显示家长的威信,有些父母会当面呵斥孩子。而呵斥只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换来暂时尴尬的安静,下次类似的情景同样会出现——因为你还没有满足孩子插话所要获得东西;二是会让孩子觉得很伤心,他还太小,不能理解什么时候可以说话,什么时候不可以。
置之不理 ×
有的书中会提到,这时候应该对孩子所有的行为置之不理。因为家长的每个反应都是对孩子以后再次出现插话行为的强化。一般来说,这对学龄期的孩子是适用的,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规则且能执行。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对成人的要求更多,他们要一点关注、要一点喜爱、想要别人明白自己,这都是正当的,也是我们应该给予的。
【孩子口若悬河家长头疼不已】相关文章:
上一篇:5个方面,父母投入越早越好
下一篇:逗孩子最危险的10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