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篇:急惊风父母VS。慢郎中孩子
Check 1、你是“急”父母?
孩子玩具收得慢,会忍不住过去帮忙收。
孩子吃饭拖拖拉拉,会认为妈咪来喂你比较快。
每天都在对孩子说“赶快”、“快一点”!
孩子自己穿衣或穿鞋的过程,经常让你等得很不耐烦。
不论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总是主动帮孩子做决定。
超过3个以上符合,请妈咪要思考一下,你留给孩子的时间是否总是太短、太急促!
催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不经易脱口而出的催促却可能造成孩子的学习危机!对于正在学习各种事物的孩子来说,赞美是他们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石,然而你的催促、不满意,极可能让孩子出现以下的负面表现:
1.不专心;因为他对去经常在专心学习时被人打扰、被人催促,造成他有随时随地会被人中断的危机感,因此不容易专心去做事情,会经常表现出分心、三心二意的态度。
2.不持续:因为不专心,就不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发掘趣味,因此变得对事物没有耐心,做什么事情都有不容易持续的问题。
3.不独立:催促的语言经常伴随著不满意的成分,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加没有自信,久而久之,他会习惯等大人来帮他完成事情,以免多做多错,也会比较没有责任感。
4.不主动:当父母“急”习惯了,通常会变成自己来比较快的结果。于是父母决定了孩子起床、出门、洗澡的时间,因为反正到时候有人会像闹钟般地准时催促他,孩子因此逐渐丧失自动自发的能力。
Check 2、家有“慢”孩子?
我的孩子生活大小事,凡事要人催。
家中宝贝缺乏实际的生活自理经验。
对于大人的催赶,经常是嘴巴回说“好”,却没有实际付诸行动。
面对较困难、不擅长或不好玩的事会出现逃避、不想做的反应。
在接收到新事物或新指令时,都需要时间调适一下才能进入状况。
若超过3个以上符合,面对家中“慢”孩子,妈咪要多体谅并配合,透过适当的沟通与教养,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孩子老是慢吞吞的原因
在谈解决办法之前,家长必须先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其实孩子大部分是无意的,有意拖延的因素也占一小部份。
1.天生慢吞吞型:天生气质属于趋避性比较避的,适应度比较低的孩子,他们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或新指令时,都需要时间调适一下才能进入状况。
2. 注意力分散度较低:注意力分散度较低的孩子,因为专注于前一件事,无法在接获一个新指令时,马上回神来处理,也会给人慢半拍的感觉。
3.感觉动作失调:由于社会的变迁,目前感觉动作失调的孩子比例不低,清况较轻者常见手脚笨拙,做起事来会有慢吞吞、杂乱无章的现象。
4.缺乏时间观念和次序感:5足岁以下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如果家长经常用“限你10分钟内做完”这类指令来要求孩子,孩子不明白10分钟到底有多长,因而会让家长觉得他们爱拖延。
5. 缺乏生活自理经验:大人保护过度及父母过度代劳,这类型孩子因为实作经验少,一旦要独立做事时,就容易显得笨手笨脚、慢吞吞。
此外,父母个性太急而主观认定孩子拖拖拉拉;从小让孩子过度自由,孩子习惯不动手不动脑做事,造成凡事懒散、拖延的不良习惯;或者孩子对该做的事缺乏兴趣或觉得困难,只要遇到没兴趣的事就用“拖”来逃避;这些情况则属于有意拖延。
学习篇:急慢之间的教养哲学
“急”父母必修“慢”教学
你也是一天当中多次说著“快一点”这类催促语言的父母吗?请你想一想,为什么会需要催促孩子?催促往往是时间紧迫的意思,是孩子的时间不够,还是大人的时间不够?而且孩子有因为你的催促而快一点,或者更快学会一件事了吗?如果没有,为何还要不厌其烦的继续催赶呢?
换句话对孩子说吧!“慢慢来,我等你。”这句话说起来不难,也请家长实际试著这么做。放慢你的思绪与脚步,给孩子多一点学习与玩乐的时间,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与实践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及无价的快乐。
尊重孩子的先天气质与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有他自己独特的特质,我们称之为“气质”。每个父母都应该培养对孩子的敏感度,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先天气质,如果孩子做每一件事都是没有理由的“慢”,那很可能他先天就是所谓的“慢郎中”;或许他的大脑思考比别人要多一些时间,或许他在思考时会比别人想得更多,或许他需要一定成度的喘息才能做出反应,这些都需要父母的了解与包容。
此外,孩子有个别差异,发展快慢各有不同,而根据0~6岁婴幼儿发展历程来看孩子大约在2岁前后,是独立自主性最强的时期。这时期的孩子比较自我,会很想自己把事情做好,例如想自己穿鞋、穿衣服等,此时父母若不给机会或是足够的时间学习与练习,那么孩子日后可能会干脆要你帮他穿,因为你总是嫌他做得慢、做得不好。
事有轻重缓急,若是在有时间性的情况下,像是上学、搭高铁、看表演等事情,就要事先提醒他避免迟到;而若非紧急事件,例如吃饭、洗澡等,不妨就让孩子自在轻松些,父母可以不用催促他,让他自己选择完成的时间。和孩子之间维持良好的互动,不要让亲子关系因催赶、怒骂变得紧张兮兮。
【“急”父母VS“慢”孩子】相关文章:
上一篇:婆婆们控诉的七种“坏妈妈”
下一篇:“幼稚”父母让BB缺乏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