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刚出生时,眼睛都没有睁开,但耳朵已经能接收各种信息。你要听话、听妈妈说,家长的叮咛、嘱咐、唠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见说话在亲子关系里的重要性。聪明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选择最温情、最高效的说话方式。
3岁前的孩子,要听懂或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有时候比较难,爸爸妈妈说话要温柔、表达清晰。不过这个时期也是规则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跟孩子讲话也要坚持原则,不妨从下面几点做起。
1.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温柔的肢体动作。这时的宝宝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动物,如果家长说话时高高在上,就会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听他说话,可以鼓励他们在无压力的前提下,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及时给予回馈。当大人忙着做饭、洗碗、工作的时候,宝宝咿咿呀呀的问话似乎显得毫无意义,但这对宝宝却很重要,可以转头对宝宝笑笑或回应几句。因为两三岁的孩子正在学说话,家长的及时反馈是最好的鼓励。平时跟孩子聊天时,不妨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着他的小手,这些小动作都会起到正面效果。
3.相比警告,直接鼓励更好。看到宝宝端着一杯水蹒跚走来,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别打翻了、别磕着。这不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幼儿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反着说不要打翻是一种绕远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对孩子说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4.给孩子做选择题。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听话时,讲道理往往没用,此时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比如孩子赖床时,妈妈可以拿出几件衣服,问她穿这件小草莓的还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会被引诱起兴致来。
5.负负得正的小技巧。两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许多孩子喜欢跟家长作对。这时,家长的言行越严厉,孩子越来劲,倒不如试试正话反说。比如孩子叛逆期时,妈妈想带宝宝去超市,但宝宝非要去公园,此时妈妈不妨说我们先去公园吧,孩子很可能就上当了,非要先去超市。
3~6岁的孩子,大脑发展上了新台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长说话更应该掌握一些技巧。
1.别把为什么、怎么挂嘴边。怎么这道题都会错啊你干嘛要这样做呢这样的话大都是责备,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这样的话长大,他们又把父母的这些教育习惯施加给自己的孩子。建议家长多从正面说话,提有建设性的建议,多说说怎么做,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进。
2.先共情,再引导。当孩子主动找你倾诉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信任你。如果你对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许几年后就轮到你抱怨了,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说。家长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帮他跨过难关。
3.探情报,从细节和别人的事谈起。3岁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隐私意识,学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诉家长。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笼统地问今天怎么样,孩子可能敷衍说还行,或为了隐瞒错误而闭口不提。家长一方面可以问细节,比如今天语文课学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问别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试得了多少分,进而可以让话题顺利进行下去。
4.偶尔跟孩子一起做白日梦。有时孩子会天真地说,明天要是不用上学就好了。有的家长会火冒三丈,批评孩子。其实孩子或许就是随口一说,或许隐含着某些内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负。家长不妨顺着说,是啊,妈妈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他的,还能接着问宝贝为什么不爱上学呀?在学校里不开心吗?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