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心灵大师,真正的教育从改变自己开始
主持人:搜狐母婴的网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林怡老师作客我们的母婴访谈间
林怡:搜狐的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欢迎您。林怡老师您最近出版一本新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能不能先跟我们谈一下这个书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定呢?
林怡:这个名字实际不是我定的,是出版社定的。最初没有想叫这个名字,因为我的个性比较温和,觉得这样的名字可能会跟我的性格不太吻合。但是他们定了这个名字之后也很恰当,因为现在很多家长我觉得这世界上应该是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但是你怎么样去爱,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家长他很爱孩子,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样去爱,因为他的很多做法在他看来是爱孩子,但是实际上可能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障碍,所以我觉得这个名字还挺恰当的。
主持人:会爱孩子和不会爱孩子的家长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都想去了解孩子,怎么样才能走到孩子的心目当中去了解他?
林怡:这个需要观察孩子,去了解孩子的一些需求。比如说我们特别不明白的是孩子小的时候他有一种本能,他能够直指人心,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奇怪,我没有跟他说过的事情这个孩子有时候他能够感觉到。比如我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妈妈她特别害怕挨着墙壁睡,有一次她带孩子去外地旅游住在一个宾馆里面,宾馆是五星级的,按说环境配套设施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这个孩子那一晚上怎么都不肯挨着墙壁睡,实际上这个孩子反映的是他妈妈的这种恐惧心理,虽然妈妈从来没有说过,但是孩子察觉到了。
主持人:为什么察觉到了?
林怡:小孩会有这样一种本能,他能够感受到你的情绪,即便孩子很小比如两三个月的孩子,假设是我的孩子,这段时间我情绪非常不好我可能情绪特别低落,我有很多沮丧的感觉,当我有这些情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不好带,他可能会晚上哭闹或者出现一些其它问题,你觉得孩子有问题,但是实际他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
主持人:孩子可以看穿父母的情绪。那如果父母高兴表达悲伤的情绪他会怎么样?
林怡:他也能感受到,会把你真实的情绪掩盖掉。
主持人:您书中分享了一个实验,请您跟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下。
林怡:这个实验是家长跟我们分享的,找几个孩子每个家长在他面前去表演,一个是用特别高兴的状态表情去表达内心忧伤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哭,你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情绪开始下滑有一些反应。当你换一种方式比如我用很忧伤的情绪表达我快乐的那种感觉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觉得你是骗他的,他不会有那种忧伤的表现,相反他会觉得很好玩,他有那种很高兴的情绪表露出来。
主持人:我们家长的情绪其实是骗不了孩子的。
林怡:对,骗不了孩子,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证明孩子确实是很神奇的。
主持人:宝宝难带都是在反抗父母,为什么?
林怡:实际上这跟刚刚提到的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期望,希望你去改变我的孩子,让他改变得很完美。大家有这样一个需求的时候,你可能把孩子的感觉忽略掉了,他的一些需求就可能被你的需求所替代,那么他就会觉得很压抑。当他觉得很压抑的时候,他就会通过某些方式把他这些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这个时候孩子给家长一个感觉,他很叛逆,但是他的叛逆实际上跟家长是有直接关系的。
主持人:您的孩子多大了?
林怡:20岁了。
主持人:您的孩子20岁了?
林怡:上大学二年级了。
主持人:您孩子在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案例?
林怡:小时候这种时候不太多,很少。因为我特别喜欢孩子,所以我跟他在一起基本上都能够顾及到他的需求,不会跟他有特别多的对抗。即便有些事情我认为他不应该做的,我也不会以对抗的方式跟他去交流,这样他心里上不会觉得特别压抑,这样的话我们之间的对抗就会比较少。
主持人:对家长怎样走进心理方面您对网友有什么建议?
林怡:首先要认真去观察孩子,因为只有你认真去观察孩子静下心来观察他,看他有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这样的行为或者是当他有这样行为的时候,因为你能够从孩子的面部表情或者一些动作会表露出来一些信息,他是开心还是不高兴都会通过这些表达出来。如果你能够去捕捉到他这些细微的比如情绪的差异或者是行为的变化的话,你基本上大概就能够分析出来你的孩子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主持人:我们举一个例子网友比较容易理解。
林怡: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学方面的案例,一个小女孩实际上还是婴儿才三个来月,她经常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哭闹行为。她妈妈带这个孩子去医院看了很多医生,但是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医生给她下的定义,孩子腹痛,但是没有原因,找不到器质性的问题。最后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发现了,给了她一个建议,可能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妈妈身上。因为妈妈在怀孕之后跟孩子的父亲离婚了,离婚之后妈妈的情绪一直特别不好,情绪很低落,对她的人生也是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因为妈妈自身家庭的环境也会对她带来一些影响,她自己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一个状况,跟她的生子经历很相似,她的情绪被这个孩子感受到了,以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出来。这个妈妈经过一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她自己的问题解决掉之后,这个孩子的问题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主持人:因为孩子感觉到妈妈的情绪不好,以腹痛的方式来
林怡:以这种方式来告诉妈妈,我已经感受到你的情绪了。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次是三岁的时候,那天是他爸爸出差,孩子怎么不肯睡觉折腾到很晚很晚,后来我自己分析实际上是因为我自己恐惧我很害怕,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研究所,那个研究在在郊外,那个地方很偏僻,听他们说了很多鬼故事,所以我就晚上睡觉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害怕。结果孩子感受到了,那个晚上他也不睡觉,一直哼哼唧唧睡的特别不踏实。他爸爸回来之后莫名其妙就好了,孩子很神奇。
主持人:如果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有情绪之后,她不良的情绪使孩子也会感受到也会觉得这个情况可能很不好,重复体验妈妈的无助忧伤害怕的情绪。
林怡:对。
主持人:父母怎么样和孩子沟通好,对孩子健康的话,首先应该改善自己的情绪。
林怡:自我的修炼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你自己修炼好了,你的状态很好,你就会带动孩子的状态也好。
主持人:给我们的网友们建议一下怎么样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比较好?
林怡: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说我想好它就一定能够好的,你需要去解决掉很多历史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成长都会有一些经历产生影响,包括你的家庭等等都会对你产生影响,我们需要从心理的层面把自己的一些问题解决掉。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者身心灵修养的书籍,包括参加兴趣班的活动或者练练瑜伽,现在很多人做静坐活动,静坐让自己安静下来体会一些禅宗的东西,慢慢把自己比较负面的东西给消除掉。
主持人:如果想给孩子带来健康体验的话,父母对自身的体验要好。
林怡:一个看问题的方式也决定你的状态如何,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这样的小故事,真不真实不知道。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闺女,大的卖西瓜,到晴天的时候天气很热的时候大女儿的生意就会非常得好。二女儿是卖雨伞的,到雨天的时候她的生意会很火但是买西瓜的就没生意。老太太晴天的时候担心雨伞卖不出去,雨天的时候又担心西瓜卖不出去,她从来没有高兴的时候。有人点拨了她一下,晴天的时候西瓜卖得好,雨天的时候雨伞卖得好每天都有生意做,老太太一想也对,我应该这样想,变得每天很高兴。同样的事情怎么看待,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开不开心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养育孩子很重要的问题,引导孩子学会正面积极的方式去看问题,这样的话他将来就会有比较强大的内心,实际上这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惯常的挫折教育一定给一定的挫折让他接受这些,经受多了变得坚强起来。更好的方式让他学会正面积极的眼光看问题,这样的话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第一反应我要从这个事件里面找到它积极的意义,就不会被这样的事件所打倒。
孩子不乖怎么办?
主持人:林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会问到包括在线上提问都会说宝宝不听话孩子不乖该怎么办。您觉得孩子不乖该怎么办?
林怡:所谓的孩子不乖是我们错误的定义,因为小孩有他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不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的话就很容易认为他是在跟家长对抗,实际很多时候他有这样一种心理需求,所谓的逆反期,很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可能还不止一个逆反期,可能有好几个,我个人认为定义为逆反期只是方便家长去理解他,我们不应该认为他是逆反的行为。他之所以逆反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理好,或者我们不了解孩子,所以才会导致孩子产生这种挫败感才会去跟你对抗。比如说孩子到两岁左右,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也有的孩子稍微晚一点,到这个阶段他的自我意识起来,有很强烈的欲望所有的事情要自己去做,我不希望被你去控制,但是家长很难做到这一点。通常给孩子很多限定,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那个事情你做不好或者我认为你不应该做我就会去限制你。比如吃饭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着急,我担心他把衣服弄脏了或者把其它地方弄脏了或者浪费食物,很多家长会去喂孩子。但是这样去喂孩子的时候,实际把他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给剥夺了。孩子有这样的一些需求被你给打压了,他内心肯定会很不舒服不畅快,进而反抗。你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去压制他,他觉得我没有办法对抗你了,这时候形成一个对抗的状态。
还有一个,因为家长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才导致孩子跟家长对抗。假设有一个孩子他在看动画片,他看的正入神的时候家长要求他去洗澡,这时候已经很晚了,家长正常的想法让他赶紧洗澡完睡觉,否则就会影响到他的健康。这时候你会走过去跟他说你要去洗澡了,一开始可能很温和跟他讲道理,但是他有他需求的时候,因为小孩只关注当下,其他的我不管。我现在的需求就是要看动画片,他就会把其它的都抛到一边,把这个需求作为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来满足自己,所以他一定要坚持来看动画片。妈妈就会以更大的力度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去洗漱睡觉,这样形成一个对抗的状态。
主持人:妈妈应该怎么做?
林怡:如果妈妈换一种方式,比如这个动画片真好看我也想看,你如果站在门那个地方还能听到电视里面的声音吗?因为孩子本身是好奇的,他可能就会听从你走到门那去试试看。我们接着我们到浴室能不能听到?这样一步步把他引过去,而且以游戏的方式在引导他,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我是被迫的,他就不会跟你反抗。家长怎么样去处理孩子的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你处理得好就不会有对抗,处理不好对抗一定会生成。
主持人:在处理过程中是不是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意愿。
林怡:一般中国的家长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有好情绪那是我可以接受的,他要有不好的情绪比如发脾气他不听话,这个是我接受不了的,我们第一反映我要去改造他。其实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对他来说都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成人也是一样的,情绪没有什么好坏,关键是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把你的情绪释放出去,所以关注的重心要放在这里,而不是去打压孩子的情绪。
网友:现在孩子快四岁了,突然变得很叛逆,平常对大人的话心情好的时候能听得进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完全是两耳不闻。他特别喜欢模仿幼儿园里面孩子不好的行为,好的他不学,大人指责,他说我们班谁谁就是这样的。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引导?
林怡: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好说话,情绪好的时候好说话,这是很正常的,成人也是这样。情绪好的时候跟我说什么都行,情绪不好我可能第一反应你最好别烦我。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他的感受,也能够理解他,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你去压制孩子去改变他,而是你要去理解孩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理解了他之后你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比如他去幼儿园模仿所谓不好的行为,这个不好的行为你怎么样去定义,这也是一个问题。家长可能觉得好多行为是不好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正常的,不能算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比如说秩序敏感期,做任何事情按照固定的程序来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他就会接受不了。比如上楼开电梯去按楼层号,孩子一定要自己按,如果今天你去按了,那就不得了,他可能会大哭大闹,你们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孩子处在这个阶段到了这个地方这个电梯就应该我按,不能是别人按,他内心深处就是有这样一种需求,这个时候满足他就是了,对于他来说是正常的行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等他过了这个阶段,他自然觉得无所谓了,你按也行他按也行,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跟你计较对抗。
主持人:孩子为什么那个时候觉得这个电梯必须我来按?
林怡:因为孩子有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带给他安全感,让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我预想的在发生,这时候内心觉得很稳定很安全。他需要这样的一些东西给予他,但是如果你强行改变的话,他会很不安。
主持人:等他慢慢成长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好。
林怡:等他心智发育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这个行为自然就消失了。
专注力培养误区
主持人:很多家长非常关注专注力的培养,专心,看电视的时候看别的,这样做对吗,是不是有助于孩子发展专注力?
林怡:孩子跟成人不太一样,我接触孩子成长发育过程当中有一个问题,大多数孩子有一个神奇的本能,同时可以关注好几件事情。只要在这个环境里面发生的一切,都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他都会接受到这些信息,他会有反应。我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曾经因为一个事情感到很奇怪,当时我不懂,有一天早上起来之后他要听录音,那时候买了很多歌谣的录音早上放给他听,那天早上给他放的时候,正好奶奶在那边看电视,他要听录音,就把电视机给关了,我儿子不干非要奶奶把电视机打开,那时候儿子才一岁多。我说你不听要看电视机把这个关了吧,他也不让关。他也没看电视也没有很认真很专注在听录音,他在玩他的一个玩具玩的特别投入,但是你关了任何一个东西他都会有反应,一定要求你打开。后来我很好奇,我就问他,刚才那个录音机里面唱什么儿歌了?他告诉我唱什么儿歌。电视机里面说什么?他都能说得出来。我后来接触过很多孩子,发现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前些年国外有一些研究发现孩子是可以同时关注几件事情的,他跟家长在一起的时候,比如跟他一起去看一本书你会经常发现我刚给他念了两句话他跑那边玩玩具听了,他不听我就把书关上不给他念了,但是孩子还会跑过来让你给他讲故事,给他念两句他又跑过去,你停下来他又会跑过来要求你给他念书。一般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行为。
主持人:几岁到几岁家长不必过于局限于孩子做什么事情。
林怡:从孩子一出生都没有必要去提这种要求,小孩在玩某个游戏的时候有时候特别专注,你去叫他他跟没不见似的不理你,这时候是发展专注力特别好的时候,除非你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得不去做,你走到他面前跟他说要做什么做什么,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去干扰他,孩子专注力的养成不是硬性要求他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专注做一个事情你喊他他没有反应,你不要管他,让他玩好了,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去发展,反过来保护了专注力。家庭的环境没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要求所有人连话都不能说了,提这种要求为他提供一个专注的环境,这是没有必要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有一些,没有特别嘈杂打扰他,这样的环境下面他也是可以很安心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这就给他提供了一个提升他专注力的机会。孩子任何一个能力的培养不需要很刻意去做的,顺其自然就好了,平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状态。
主持人:我们遇到一些孩子会说非常狠的话,比如“我要杀死你”,这时候家长比较尴尬。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
【林怡:别以为你会爱孩子】相关文章:
上一篇:这些行为最易伤害孩子的心
下一篇:儿时安全感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