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是一条起跑线。早教战已经是个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中国尤甚。许多家长在孩子不到一岁时就报了早教班,三四岁就读书识字。幼儿园开英语早就不新鲜了。家长们慨叹:现在似乎不是比谁学得好,而是比谁学得早。同时,为什么有的孩子接受早教太早,读小学后反而留了级?这类问题也不时地冒出来。如此早教,是否在揠苗助长?
早教 该不该让孩子赢在这条起跑线上
几年来,西方教育界不时地对早教敲警钟。欧洲的儿科医生和教育专家呼吁停止在幼儿园讲授文化课。澳大利亚有禁止五岁以前入学的呼声。美国类似的呼吁也响成一片。为什么?随着教育竞争的激烈,早教越来越正规化、学业化。仅在二十年前,西方幼儿园甚至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还花大量时间玩耍。如今,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有老师正儿八经地给上课,有阅读,有数学,甚至还有考试,有成绩!童年已经不再是童年。
原因是谁也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抢跑成了时尚。当这种抢跑式早教流行一段时间后,一系列追踪性研究就接踵而至。这些研究虽然还很初步,但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早开始正式教育的孩子,日后的学业表现没有任何优势。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更为落后。比如,德国专家Sebastian
P.
Suggate在2012年发表的研究中指出,他观察了83个学生7年时间,发现5岁前入学的孩子,阅读能力比上学晚的孩子普遍要低。美国心理学家RebeccaA.
Marcon则追踪了343个孩子,发现那些在学前班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孩子,到了四年级结束时,各项成绩比那些在学前班玩的孩子要低。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过早开始课堂教学,抑制了孩子的发育。
为什么会如此?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引用MIT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项研究进行了说明。这两项研究的方法都差不多,测试的都是4岁的孩子,得出的结果则惊人地一致。研究者把孩子分为两组,大家都玩同一种玩具。对一组孩子,研究者上来就展示玩具的玩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玩。对另一组孩子,研究者则装出一副自己对玩具一无所知的样子,把玩具直接交给孩子去琢磨。结果发现,第二组没有被教的孩子,比第一组知道玩具玩法的孩子要有更大的创造力。他们玩的花样要多得多。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组孩子对玩具保持的兴趣比第一组孩子长得多。这里直接涉及了注意力时段的概念。孩子能否持久地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一直被视为心理和智能成长的核心指标。
这两个儿童心理学实验,都可以用来解释早教。放养的孩子,不仅仅是想象力、创造力丰富,而且对他们所学的东西能够保持持久的兴趣。从小正规上课的孩子,不仅脑子越来越死,而且很快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神经学家JayGiedd则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指出,七八岁以前孩子的大脑,更适合主动自由探索,而不适合被动接受照本宣科的解释。正规的课堂框架太严密,压抑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不利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他特别警告过早开始阅读的害处:人类的阅读经验,才不过6000年,况且早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阅读。这种能力,不是长期根植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基因,是人类刚刚学会的本领,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而不能突然间强加给孩子。
这里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儿童心理和智能的发展有一定之规,但并非整齐划一。特别是在早期,每个孩子都可以非常不一样。有的孩子五岁以前自然开始读书,兴致盎然,家长当然应该鼓励。但有的孩子六岁时认字还需要挣扎,不能过度施压。此时切忌互相攀比。其次,主动自由探索,也并非仅仅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成人分享着同样的特征。只是成人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一些而已。在美国,小学、中学乃至高中,课堂经常还是圆桌式、围坐式,大学经常在大课间穿插讨论班,至少属于方桌式布局。课堂有着相当的发散性。中国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一概是布道式的大教室,空间封闭,折射着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把儿童送入这样的课堂,危害就更大。最后,早教班多种多样。有的班不过是把孩子组织在一起玩,这种活动刺激孩子们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于独生子们,是非常健康的经验,值得鼓励。但是,一旦发展到让一大堆孩子面对一个老师听讲,家长就应该格外警惕。(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早教 该不该让孩子赢在这条起跑线上】相关文章:
上一篇:远离这8个伤害孩子的生活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