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爸爸去哪儿》老爸们带着萌娃们来到了贝叶书院学习禅修,结束后孩子们体验了斋饭。按照规则,最后一个吃完饭的林大骏被要求和师傅一起扫塔,惹得爱子心切的林永健险些泪奔,不仅与儿子难分难舍,扫塔时更是躲在草丛中深情注视。相比之下,反倒是大骏表现得更加淡定。
据说在后来的采访中林永健还表示了对儿子的愧疚:长这么大头一回受到惩罚,他一直在那憋着不流眼泪,那一下我就受不了。说实话,有时候这种中国家长式的脆弱也挺让人受不了的。本来,孩子去扫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伤不着也累不着,肯定是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但是林爸爸这样的家长就偏偏受不了,偏偏要泪眼婆娑地嘱咐儿子要坚强。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分析林爸爸的心理原因就会明白,这是很多家长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竞争意识在作祟,因为觉得儿子在吃饭比赛中输了,被安排扫塔就是惩罚,是输了的代价,所以扫塔才会变成那么悲壮的事情。如果抛开竞争、抛开惩罚,单纯地安排一个孩子去扫塔,恐怕每个爸爸都会希望孩子多一次这种难得的体验,是惩罚这个魔咒使得扫塔变了味儿。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他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构成关系的理解。具体到扫塔这件事上,影响大骏心理发展的,既不是他自己吃饭的快慢,也不是最后一名必须扫塔的规则,而是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将扫塔看成惩罚?还是看成一种特别的体验?这种对事件的认知将会最终影响到孩子对自身、对世界、以及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小雷达,他们对于父母的情绪都是天生敏感的,几个月的婴儿也会对父母的情绪做出反应,如果父母从扫塔事件中体会到得是竞争和惩罚,那么孩子就会终身感受到这个魔咒的力量;如果父母从扫塔事件中看到的是与众不同的宝贵体验,那么孩子也会乐观、淡定地面对成长道路上诸如此类的挫败历程。
穿越过漫长的成长之路你终会明白,曾经的善意恶意都是生命中的伏笔,你从中挖掘出什么,你的人生走向就是什么。
【从扫塔事件看中国式家长的脆弱】相关文章:
上一篇: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
下一篇:宝宝爱上说脏话——诅咒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