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保留住艺术的天分。我们觉得,不需要教孩子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给予孩子更宽广的艺术视野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才是家长和教育机构应该做的事。
破坏孩子画画兴趣的几个“大坑”,家长一定要避开:
1、介意孩子画得像不像:虽然表面在鼓励孩子,内心却总觉得,这画的是什么啊,乱画乱圈乱抹的,完全看不出美感,感觉是在瞎比划吧?
2、给孩子示范具体画法:当孩子说,“妈妈,一起画画吧”,我就真的画了,而且,把能画的都画了——太阳、月亮、花朵、房子……还一笔一划,边画边解释,觉得自己很耐心地在示范……当孩子提出了更具体的事物,比如恐龙,我画不出来,直接打开了pad百度搜图,让孩子照着画……
3、让孩子玩了涂色游戏,还称赞了她画在框框内……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小时候画画的时候,家长、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照着临摹嘛,如果画得“像”,就会得到称赞。
我到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我只能在有参照物的时候,才能画两下子,一到画画,脑子里几乎没有任何清晰的图像,更不要说创作能力了。
“绘画和语言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它不能简单地用技巧做标准,更不能限定好了一个框框去填满,而是要基于生活所见所闻,因为真实、感动、触发灵感而创作表达。
简笔画、涂色和临摹,都会束缚孩子。
如果我们教孩子,太阳就是“一个黄色的圆,外面几条短线代表发光”、月亮就是“弯弯的”,孩子就会根据大人的描述、示范、脑海中的“概念”去画,而不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和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动关闭观察和想象的阀门,然后,失去对画画的兴趣。
换言之,“像”、“正确”是大人的标准,但不适用于孩子。
照着画、依照实际事物写生这样的形式,要等到孩子至少9岁以上,因为到这个时候,孩子对垂直与水平、上与下、远与近、方向等的认知,才能达到和成人同样的水平。
那在这之前干吗呢?
——请!保!护!好!孩!子!的!天!赋!
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画的特征,学会欣赏
1岁:涂鸦从“画点”开始,孩子会挥舞手腕,画出很多个“点点”。
1岁7个月:画圈:肩部和肘部像活塞式地做往复不停的运动,运用手的功能,画出大的“连续圆圈的螺旋形涂鸦”。
2岁:开始进行有意义地涂鸦:能够一边画线,一边目测线条的长度,并在适当的位置停下画笔,涂鸦中出现了“线和线的连结和封闭的圆圈”。
和1岁左右那种不知道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的乱画不同,孩子开始画出有始有终的清晰线条,然后,孩子开始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说明”。
不过,这种解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提问的人不同,答案也不同,比如刚说画的是苹果,可能转头就说是面包。
2岁半以后:孩子的涂鸦中会出现“涂色”,代表孩子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点。这个阶段,让孩子看着成人的范例画画,不但是徒劳无益,而且会阻碍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
3岁左右:会一边画、一边考虑每个线条的意义,3岁半以后,孩子迎来了创作有表征意义的涂鸦作品的阶段,会用“头足人像”表达身体,比如,从表征身体的大圆圈横着画出来的两条线表征手,向下画的两条线表征脚。
3岁10个月左右:孩子会想好了再画,假如孩子想画的是面包,大人问“是烟花吧?”孩子一定会反驳,“不是的,是面包!”
4岁左右:这个时候的孩子词汇量更丰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根据语言词汇,在脑海中浮现具体事物的形象,并画出作品来。
比如老师说,“我们画爸爸吧”,孩子可能会想到,爸爸有胡子的、和别的爸爸不一样的画面。
5-6岁: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同样看到大马和小马,孩子感兴趣的是,大马是不是小马的妈妈,以及它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画作,会有很多事物与事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拉着孩子的小手,一家三口出现在画作里。
6岁左右:孩子会开始画基底线,也会开始关心事物的变化及排列顺序。
比如在画汽车的时候,画出汽车里面的东西;画房子的时候,画出房子里的家具;画妈妈的时候,连肚子里的婴儿也会画出来。
二、少干预、多陪伴,多去“倾听”孩子的画
孩子的涂鸦作品,尤其3、4岁以前,只通过观看,是无法明白他们在画些什么的。只有听听孩子的讲解,才能明白她们的绘画内容或表达意图,孩子也会因为有人对自己的作品认真倾听、理解,才觉得自己的绘画活动是完整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少干预,多陪伴,可以一边看孩子画画、一边适度的围绕着孩子画的内容和孩子聊天(也要注意不要过多打扰孩子的专注),并尽量去理解孩子所说的话。
比如问问孩子“这是什么?”“你愿意和我说说你的画吗?”顺其自然,保持好奇心,孩子就会被鼓励。
如果孩子让你一起画,她的本意是,“请你陪着我画”,而不是真的让大人画一个超级具体、厉害的形象,那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三、多带孩子感知生活、观察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要告诉孩子月亮怎么画、小草怎么画,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去观察,然后通过绘画表达。
比如平时带娃在小区溜达、去了什么地方、沿途都看到了经过了什么,都可以和孩子互动: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有几个?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回来和孩子一起回顾,鼓励孩子拿起画笔,“让我们把看到的画出来吧!”这也是蒙特梭利体系训练观察力的方法之一。
即便是在家,也可以观察,比如玩具的形状、颜色、玩具底部是不是有黑黑的影子、告诉孩子,“有光,就有投影”等等。
最后还有一个常见问题,比如我遇到的:
如果已经“教”了,孩子没那么有兴致了,怎么办呢?
——找同龄的孩子一起画是个好办法,他们会相互模仿、激发兴趣。
另外,就是要靠我们自己恰当的引导了。
当我不再纠结对错、像不像、去倾听孩子、去问孩子“这是什么?”她内心的画画的小火苗、那片想象的伊甸园又回来了:
蚂蚁、蚯蚓、滑梯、山,这些名词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真实的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她见过、观察过,才能画出来……
所以,孩子的创作复原力是多么生机勃勃啊,如果我们曾经干预错了,及时修正就好,给孩子空间,她真的会野蛮生长、爆发自己的能量。
深深地觉得,父母后天的自我教育和学习太必要,因为很可能,我们经历的教育是错误的,别用同样的方式、理所当然地去对待孩子。
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画家,甚至不介意她是否把画画当兴趣,但我希望,别去毁了一个能够让她表达情感、自我、和对生活的爱的机会。
最后,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转出去,让更多的家长知道,该如何保护孩子的画画天赋。如果有任何美术班,教年幼的孩子一笔一划、告诉她们花就长这样、太阳就该那样画,千万千万,别花冤枉钱。
【怎么培养孩子画画的天赋?避开这几个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