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出现各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2-3岁的孩子表现出爱打人的行为可能是非攻击性的打人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出现在2岁左右,容易在物权意识敏感期的时候出现,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引导,3岁多甚至更大也会存在非攻击性的打人行为。现在小编就带各位家长来分析一下孩子打人的主要原因。
1.手部敏感期
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表现在儿童身上,甚至可以这样说: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
《捕捉儿童敏感期》
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会出现手部敏感期,拿到任何东西都会想投掷,并想投掷在一个容器里,所以家里的垃圾桶,整理箱,甚至大人正在吃饭的碗,都成为了孩子玩耍的乐园。有的孩子表现的就是喜欢用手触碰任何东西,包括用手拍打物体,比如打人。如果孩子在这个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扔掷物体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会继续做此类动作,直到认为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停止。
2.环境中的模仿
宝宝具有模仿的天性。父母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不加选择地吸收周围环境给予他的一切。宝宝模仿的对象来自小伙伴,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也来自他周围的成人。宝宝不仅模仿电视节目中看到或者平时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各种攻击性行为,对于成人之间那些带有玩笑性质的攻击行为,他也因无从分辨而不加选择地模仿。比如,为了逗宝宝开心,有的父母可能会假装打宝宝、咬宝宝,或者以其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逗宝宝等等,这样就无形中给了宝宝一个印象,打人咬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或者是一种表达喜爱之情的方式。
3.触觉敏感
触觉敏感,就是所谓的触觉防御过强。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震动等产生的感觉。人体对触觉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防御性的反应,就是单纯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另一种就是识别性反应,是大脑进行的精密触觉辨识的反应。而触觉防御过强即人体本身对靠近自己的任何刺激而出现单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即打人。家长可以回想一下,当不熟悉的人靠近孩子,或将头伸向孩子方向近距离接触时,孩子会自然的做出打人的动作。
非攻击性的打人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界限感发展不清晰。具体表现是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公共物品所属权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在平时互动或学习中,教师或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如这本书是妈妈先选择的,你想看,妈妈可以和你一起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长期有意识的熏陶,孩子自然就容易建立你、我的概念。
2、看绘本。在孩子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时,给孩子看相关人际互动,人际沟通方面的绘本。让孩子跟着绘本中的人物,学习到如何合理地与他人相处。绘本几乎会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即将遇到的情境都演一遍,或者借助故事的演绎让孩子对成长进行认知。
3、 一次一次重复示范正确的行为。前面两条的作用是提前预防,但是孩子可能还是会出现打人的行为。我们知道孩子的这一行为后,需要对他多花些心思,提前了解他可能有打人行为的情境,及时干预,预防,同时从动作上和语言上示范,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有打人行为的孩子,一般没有正确、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需要一遍一遍地给他示范,直到他掌握为止。
我们需要养成这样的意识,孩子行为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告诉我们先前的方式一定是哪里需要调整,而不是孩子多事,孩子麻烦,不听话。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给我们的信号,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孩子一起克服它,对我们和孩子都是很好的一次成长。
【宝宝爱打人不一定是坏孩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