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潼关的李万成。
家住洛阳的王金虎。
江苏宜兴,吕大姐寻亲网站的创始人吕顺芳。
无锡福利院档案室里发现的30多本婴幼儿收容、领养、死亡登记簿。A14-A15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罗婷 摄
今年5月2日,江苏宜兴寻亲会上,弃儿们举着资料牌希望能找到亲人。《宜兴日报》丁焕新 摄
那是两道不易察觉的伤口,在耳廓处,有隐隐的白线,是剪刀剪的。
漫长的青春期里,王金虎曾长久对着镜子,凝视那两道疤痕,不停问自己,我是谁?
他是弃儿。那疤痕,是父母送走他时留的记号。
1959到1963年,江南地区大饥荒,幼子被父母遗弃,被福利院收养,又被政府分批派送,送到相对殷实的北方家庭。
铁路线向北延伸的地区,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河北,都留下了孩子们抛别家乡的哭声。
多年后人们估算,这些被送养的孩子至少有5万人,被统称为“江南弃儿”或“国家的孩子”。
挨过了大饥荒,弃儿们各自长大。被遗弃的阴影却像钉子一样钉着每个人,呼吸不绝,纠缠一生。
他们几乎花了整个前半生,与自己和解。而后半生,踏上了寻亲之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50多年前,5万弃儿被送到北方收养,成年后他们踏上寻亲之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压抑的少年时代
“我是养子”,六岁时,住在洛阳的王金虎知道了自己今生最大的秘密。
妈妈带他出门,别人问,这是你抱养的那个上海娃啊?妈妈回答,是啊。
他一双大眼,虎头虎脑,懵懂的样子,却什么都听进了心里。
【媒体:3年困难时期5万“江南弃儿”被送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