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其中倡导关爱老人的条款、关心老人精神需求的规定再度引来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据京华时报报道,草案提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拟定为中国老年节,“常回家看看”或入法律。
1999年央视春晚唱红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因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心声而广为传唱。不过,现实中,能常回家看看的人又有多少?据央视网报道,调查显示33.4%民众一年回家一次看父母。
老年人现状 对亲情的渴求
据光明日报报道,家住湖北武汉的刑秀兰老人年近80。她有两儿两女,与她住在同一个城市。2007年她住进福利院后,曾中风两次,但两个儿子从未来看望过她。老人说,大儿子有小儿麻痹症,娶媳妇时的聘礼钱都是她出的,孙女由她一直带到高中。由于房产分割不均,四个子女从此反目。“我多年没有见到小儿子了,希望法律能帮我‘找回’儿子来。”说到这里,刑秀兰泣不成声。
与刑秀兰遭遇相似的老人还有很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十二五”末期,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老龄化水平提高到16%,到2025年将突破3亿。与此同时,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城乡“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50%。
调查显示33.4%民众一年回家一次看父母
33.4%民众一年回家一次看父母
据央视网报道,根据调查,每周能够看父母的排到第二位是16.4%,每个月是13.8%,每三个月是9.5%,十个人里大概有一个,每半年是 14.9%,排到最高的一个数值是一年才看一次父母33.4%,说明现在人口的流动离开自己的故乡的比例显著增大了,很多年都没回家了居然也是触目惊心是 11.9%。
“常回家看看”拟入法
据京华时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常回家看看
法律同时规定,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法律手段能否解决道德问题
据光明日报报道,围绕子女“常回家看看”是否应当入法的问题,社会各界争论不断。反对者认为,将不具操作性的道德义务入法,会损害法律的权威性。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肖金明认为,伦理道德的要求无关法律效力。“现在的人,尤其是在外奔波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原因,想回家看看确实是有心无力,这是客观原因,所以‘常回家看看’即使入法,也是倡导性的。”
肖金明认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法律的可操作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可诉性。“能否依据‘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条款进行诉讼,可以讨论。”他说,实际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很多政策性责任条款,都难以成为诉讼的依据,但它们可以成为评判是非、行政问责、调处家庭纠纷的重要原则。
另据新京报报道,法律工作者杨涛在文章中称,“常回家看看”虽不必强制,但还是应通过完善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比如,很多网民就表示,并非自己不想回家,实在是假期有限。但实际上,1981年《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就明文规定,未婚职工探望父母,每年假期为20天,且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但曾有媒体调查显示,有九成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探亲假”,现实执行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您还能见父母几次面?33.4%民众一年回家一次看父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