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课本对学生传达的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那么简单,同样也在传递着某些积极的正能量。我们一直敬佩古人能够如此的智慧聪明,在落后的社会环境下发明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物品出来,造福世世代代的后人。然而他们的智慧不仅仅只是于此,近日,据悉100年以前的小学课本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喜,短小精炼的文字字字珠玑,震撼人心,让人们不禁联想到时下小学的课本,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呢。
■王兆军
上世纪初,1912年,东方和西方各有两大新闻:欧洲,泰坦尼克号游轮遭遇冰山撞击而沉没于大西洋;在东方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这两件事很快就在民初的小学课本里相遇了。
有这么一篇课文:船既遇险,船长督促船员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小艇既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无有喧哗。文字之后,有一幅钢笔速写,画的就是大船沉没时的情景。短短几句话,简单一幅画,让读者,让小学生一下子知道了当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个月后,被写进了民国小学课本的一篇课文。此书出版日期为1912年6月,即中华民国元年。
让人惊讶的是,100年前的小学课本,其内容与时事联系得如此紧密,反应如此之快,简直就是新闻报道。文字不难写,画也不难画,关键是主持小学课本的教育部门有一种追求新活内容的好思路。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很容易看到差距。就内容来说,我们的教材实在是太老旧了,所选登的大都是尘封已久的所谓经典。当下的课本,似应借鉴百年前的例子,改变思路,多一些鲜活的东西。
有人可能担心新鲜的题材不如经典作品所承载的教义更扎实更丰富,其实不然。新鲜的内容,就如时令果蔬一样,更容易被人接受。许多老故事,看上去无可挑剔,可是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听得懂,总要反复介绍与其相关的时代背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孩子们总是如堕五里雾中,难得要领。若是将新近发生的大事及时地告知孩子们,讲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接受的效率也高。当代社会的许多话题都可以成为中小学(微博)教材的内容,例如环境保护、国际新闻、科技发明、法制案例等,既生动又有实效,相比司马光打破缸、孔融让梨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更容易被孩子们所喜欢。譬如近来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完全可以写成百八十字的小文章进入小学课本。
这篇课文的语言,也值得我们今人效法。五十几个字,不仅将事件写清楚了,还描述了人们在大灾难中相互救助的精神,良知和风度跃然纸上,人物栩栩如生。这种精炼简约的文风,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我以为,中国的书面语言能从古文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诚非易事,许多先行者为此做了开拓的榜样。但是,白话文经过百年演变,有走向繁冗啰嗦、芜杂喧嚣的趋向。纸张的大量生产,让书写少了许多约束,洋洋洒洒写下去,下笔千言却不得要领的,有所多见。网络出现后,此风愈加厉害,一篇文字,往往看过上千字还不知所云。对比起来,民国的白话文似乎更胜一筹既通俗易懂,又脱离了古文的晦涩难懂,犹如清纯的孩童,十分可爱。
大约十年前,三联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二十世纪的书》,其中收集的是纽约时报在过去一百年里所发表的优秀书评。那些评论,有的几百个单词,有的只有两三句话,简短得不能再简短,却无不具有鲜明的观点,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叫人一目了然,好像刻意节省自己也不肯浪费读者的时间。而那些书,很多都是影响过全世界的了不起的名著,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对比了看,我们的许多评论真的是废话连篇,白白浪费了社会的许多资源,更严重的,是败坏了汉语的美感,败坏了文风。
【百年前小学课本内容贴近时事令人感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