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而少年儿童又是防御自然灾害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对青少年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但在科普传播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断改进。
首先要提高对大众传媒在当今少儿中传播科普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国4-14岁少年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小时22分钟,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时间里,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1万多小时,超过他们学过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介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所以在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大众传媒。目前,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地方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已经有固定的少儿气象栏目陆续开播了,像大连的《小小气象屋》、山西的《少儿气象站》,郑州的《气象小达人》等等,但开办少儿气象栏目的电视台比例大约只有20%,我国的大众传媒普遍需要增加少儿气象科普内容的比例以及少儿气象科普传播的频次。
其次,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进行少儿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时,必须充分掌握少儿的心理特性,一是感性及直觉。从七岁到十三岁的少年及儿童,虽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更多仍然偏重于运用形象思维,善于联想和想象,对于抽象概念不感兴趣,也不易接受。二是好奇心。少儿的好奇心极强,喜欢探索他未知的事物,对于有变化性的东西更感兴趣。电视画面中的声光色的变化,以及广告中鲜艳的画面、夸张的语言对儿童都颇具吸引力。三是模仿力。少儿喜欢动手,善于模仿。少儿的学习,以动手的方式,从模仿开始。被称为欧洲儿童节目制作最高水准的窗口节目——西班牙的《游戏总动员》中,道具的色彩就非常鲜艳,逼人的黄色,纯粹的蓝色,儿童观众的服装设计精美,传达出热烈的、充满童真的狂欢气氛,大受少年儿童的欢迎。而在我们国家,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制作的《天气绘本》,以最受少儿欢迎的绘本形式解释气象知识,塑造了固定的“天气主人公”形象,色彩清新明快,动态的图画中蕴含科普细节,使气象科普具有了故事性,生动有趣。 少儿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传播需要以少儿为主体,加强与少儿的互动。目前全美国有1000多所小学的气象设备站都可以接入这个学校网来上传分享和查询气象数据以及科学问题,这其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内容就会成为美国少儿气象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选题来源。在我们国家,从目前的初步统计来看,全国现有的1000余所学校建有“红领巾气象哨/站”,这些地方活跃着很多气象哨兵们,他们每天定时记录着日照、风向、气温、雨量、湿度等天气情况,寒暑节假,风雨无阻。这些对天气的观测,自然成为少儿密切关注、最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少儿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节目就可以这些话题为节目选题,和孩子们进行充分地互动,发掘影像背后的故事和科学道理。
少儿气象防灾科普传播以儿童为本,还需要寓教于乐。美国“天气奇才”网站就是由美国气象学家创建的,目的是为了让少儿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的奇妙世界。该网站设计了“找字母”“记忆游戏”“纵横字谜”“恶劣天气大冒险”等天气游戏,同时设计了“做一个雷声”“自己的晴雨表”等天气实验以及天气笑话,让少儿在动手动脑中快乐地学习气象知识,将气象防灾科普传播娱乐化,它的秘诀就在于还原了少儿的“童真、童趣”,用“快乐”将科普传播从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寻求。
随着媒介传播的不断发展,少儿气象防灾科普传播已经进入观念转变的重要时期。只有用孩子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树立良好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少儿的防灾减灾能力,少儿气象科普教育才能更见成效。
【 改进方式,少儿防灾科普才更有效】相关文章:
下一篇:大学城至少新建4所学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