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真正造福贫困地区4000多万孩子。
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务院的这一部署突出了民生支出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的改革思路,也为下一步改革民生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树立了样本。
我国财政收入正在经历由以往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的背景下,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如何养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成为财政改革的一大热点。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一些民生领域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义务教育投入为例,一些地方公立学校校舍豪华,一些地方很多孩子挤在一个地方上学,由于全国财政从中央到县四级都对教育支出作了规定,教育支出很难统筹使用,难免一些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只能“锦上添花”,贫困地区却难以“雪中送炭”。
针对这一现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财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农业、教育、文化、科技、社保等7大类,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48%,这种挂钩制度往往使财政预算安排脱离实际。
当前,我国每年投入教育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2万亿元,如何用好这笔资金至关重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贫困地区学校作为教育支出的重点,强调要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由省级政府统筹使用资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实施,并提出了未来3—5年的具体实施目标。
此次会议还对如何用好财政教育资金作出明确规定。不能否认,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但我们的身边仍不乏“孩子背着桌椅去上学”的故事。对于投向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如何能坚持“阳光操作”,严防资金浪费或被套取、挪用、截留,除了预算时需精打细算,还需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对重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才能确保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贫困地区4000多万孩子。
【教育支出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倾斜】相关文章:
★ 光明牛奶最新事件:致优牛奶加热变豆腐花状 微波炉里爆炸
★ 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
★ 4岁男孩凌晨14楼坠亡
★ 未让座被扇耳光最新爆料:被打小伙是内敛的残疾人
★ 孩子过早性行为后果严重 性教育势在必行
★ 中教论坛:青少年不能只在课堂上接受科普
★ 幼儿园门前轿车自燃 30名幼儿紧急疏散
★ 省教育考试院:科学填志愿 看排位最重要
★ 乐嘉发布《写给15岁的女儿》 父爱如山
★ 广州童装抽检逾不合格 含有致癌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