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所带来的问题,曾被反复讨论过。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把矛头都指向溺爱问题,认为是父母太宠爱孩子,所以导致了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但其实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并不溺爱孩子,他们也许还会对孩子很苛刻,但孩子所遭遇的成长问题依然存在,亲子关系困境也依然突出。
细究起来,很多孩子的成长问题,并非源于溺爱,而是父母关注过多。关注过多,就意味着控制、干预也多。于是孩子的自我发展就很容易被挤压、受限,甚至最终变得压抑和扭曲。
为什么会这样?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好比是一束光,这束光,只能照见孩子的一部分,尤其是父母最关心的那一部分。总之,绝对不会是孩子的全部。于是,这种照见很容易会让孩子的感受和成长步伐被修正、甚至被歪曲。他们原本自然流淌的成长节律,被父母的关注限制住了,像被施了魔法,变得不自由。
最常见的、也是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父母的关注点,越是容易照见孩子的问题,孩子们就越是朝着那个问题演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们对父母的忠诚度,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又最脆弱的存在了。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结合一些父母在孩子不同年龄段常问到的问题,聊一聊父母的关注对孩子的自我建构可能存在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不良影响。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过度保护,是给孩子的成长增加难度
这类过度保护的问题常出现在小宝宝身上。比如一位妈妈问的:
孩子现在1岁半,对什么都好奇,我们吃饭用筷子,他也想用。不想给他,他就哭,给他,又害怕弄伤他,而且他总会弄得乱七八糟。还有厨房这些危险地方他也特别喜欢,把他抱走,他也不肯,有时候关上门把他关在门外,他就一直在门口守着,我该怎么做呢?
这类父母更多看到的是孩子太柔弱或者太淘气,而没有关注到孩子在探索时的兴奋,以及不断花样翻新的操控身边事物的动作技能。许多父母甚至想着法与孩子斗智斗勇,阻止孩子的探索。这种情况在老人带孩子中尤其多见。
需知,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获得成长的原动力,也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接触新事物、增长新见闻。
很多宝宝都3、4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大多是家长担心宝宝被餐具伤害到,或者嫌宝宝吃饭慢会弄脏衣服,而情愿给宝宝喂饭,错过了宝宝学习欲望的高涨期造成的,想要重新纠正宝宝的坏习惯就比较费劲了。
如果担心宝宝的安全问题,可以给宝宝购置一些幼儿专用餐具,比如带吸盘的塑料碗盘,或较钝较短的宝宝安全筷子等,让宝宝和大人一起用餐,培养宝宝对吃饭的兴趣,养成宝宝良好的用餐习惯。
关于宝宝探索危险领域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这样解决:
尽量将家中的危险品,比如剪刀、易碎品等放置到较高的地方,电源插口带上儿童保护套,不想让宝宝打开的柜门可以锁上等,妈妈可以尽量运用成年人的智慧在既能保护宝宝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宝宝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对于宝宝无穷尽的好奇心,父母要做的就是监护、鼓励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你是否也在试图用自己的喜好去塑造孩子?
对于孩子性格的不满意、试图矫正,也是非常常见的父母问题。这类父母通过用自己的经历去看孩子。他们对孩子的关注,总是很容易蒙有一层有色玻璃。比如下面这位妈妈的留言:
罗老师,你好,想请教你一下,我们家女儿四岁了,话很多,想让她安静会很难,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她学会安静?只是希望她动静合宜!而且老是喉咙发炎,担心她用嗓过度!在家不能安静听大人讲话,总是打断,插嘴!
对这个妈妈的问题,我当时就反问:您为什么想要让女儿安静下来?类似的还有我的孩子太安静了,怎样能够让他再活泼一点?我家孩子不喜欢学XX,我怎样才能让TA有兴趣?这些父母,其实都是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塑造孩子的性格。对于这类父母,要像减少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接纳。
很多父母之所以不接纳孩子,在于他们有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我的孩子未来发展的好不好,取决于他是这样的(比如更开朗、更有礼貌、掌握某种技能等等),不是那样的(比如偏内向、大大咧咧、贪玩等等)对此,我想对所有父母再次强调一点:我们的孩子心理健康与否、性格健全与否,并不在于TA是什么样的性格,而在于TA对自己性格的接纳程度。因为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一个人若与自己的内在都无法和谐相处,总是别扭、纠结、冲突过多,那么他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相处就无法自在、自然,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性格健全水平也就低于他人。
回到上面这个案例。一个活跃的、爱说话的孩子,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和家人或者朋友互动,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要让孩子安静下来,除了能让大人得到片刻的宁静,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学会转换教养方式
有一些父母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低,相处也就融洽,但是随着孩子长大,问题慢慢就来了。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其实原因在于孩子长大了,而父母却还停留在原地打转。父母的眼睛里照见的,还是一个孩子的模样,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依赖父母的小婴儿了。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我女儿快9岁了,过去一直比较听话,近几个月不知怎么?总顶嘴,什么事总要给自己一个开脱的理由,哪怕是一盒巧克力,明明是自己吃完的,非要说是爸爸妈妈吃完了,她只吃了三四颗。写作业、弹钢琴,我让她做她总要找个理由跟我辩解。今天我陪给她听写单词并帮她记不会的,她不是抠鼻子就是抠手,我制止她,她不听我生气之下打她手两巴掌,她又哭又闹跟我吵还气势汹汹打我、骂我、威胁我。我真的好绝望,从小在她身上下了那么多辛苦,到现在除不会感恩倒学会处处挑剔、厌恶、指责。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依据上面的描述,9岁的女孩有提前进入青春期的预兆。脾气秉性的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现象。所以,父母是时候转变以往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互动模式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和自主、自控的需求不断增加,所有父母都应学会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帮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总是喜欢违背家长的意愿,做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事情,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处于身体发育日渐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对此,父母要学会撤离,给孩子留更多做决定的空间,并对孩子的情绪反复予以理解、共情,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但绝对不是替代孩子的成长,甚至把原本属于孩子的事情,都还包揽到自己身上。比如上面这个案例中,无论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兴趣培养,妈妈的干预都过多。也许真相是,孩子并非不喜欢学习、并非学不会,只是在强烈抵触妈妈给自己带来的限制、抵触那种非常令人窒息的不自由的感受。
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而父母却一直原地踏步。2岁以内的孩子,也许需要父母更多地包办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生存能力的增强,社会化的成熟,逐渐会越来越不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干涉。当然,孩子永远都会需要父母的倾听和接纳。孩子越来越大,往往父母给孩子一副倾听的耳朵,就已经是为孩子成长做得最好的事情了。
别用大人的思想去揣度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常常看到,越是了解孩子的人,在孩子面前就越是谦虚与虔诚。只有那些不懂孩子的,才会在孩子面前要很多权威、要服从,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对他们做好与坏的评判,或者直接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且自以为是为孩子好。比如下面这个妈妈的留言:
我十一岁的儿子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很念旧,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玩过的旧玩具旧书等,就连我们家去年的挂历都不给扔,他认为每样东西都很有纪念意义。几年前我硬扔掉他烂掉的被子,他哭了好久,现在还记得这件事。我的困扰是1、不想他收藏太多没用的东西在房间里2、我想教会他有些东西是不能一辈子拥有的。我的想法有问题吗?有必要去改变他的做法吗?
这位妈妈不希望孩子收藏太多没用的东西。在妈妈的观念中,想必这些没用的东西占用了很多妈妈有用的空间,所以引起妈妈的不满。妈妈用没用的东西来形容孩子收藏的物品,但这个物品到底有用无用,恐怕应该是孩子说了算。孩子之所以会收藏,这些东西一定是对孩子来说,在某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以上这些,妈妈统统没有想过,或者说,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了孩子的心思。
从有限的描述中体味孩子的心理,他似乎有一些行为退行,即想要通过收藏旧物,而停留在童年,拒绝成长带来的痛苦感。如果是这样,父母更不能随意处理孩子的收藏品,需要与孩子多做沟通和交流,了解到孩子喜欢收藏旧物的真实原因。若孩子的确是在拒绝成长、留恋童年,那么就需要家长做一下自我反思了。
是什么让孩子留恋于童年?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少吗?还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于孩子本身的关注已经转移到了学习成绩上,更在乎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呢?或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导致失去了成长和面对的勇气,而选择停滞来逃避成长呢?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要尝试去了解孩子,认同孩子、体会孩子。
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那么就尝试着先从沟通做起吧。不必着急收拾掉家中旧物,也不必着急灌输给孩子某些成年人的经验、看法和感悟,先从了解孩子开始,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才会从根本上帮助并且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关于很多孩子成长问题的元凶 原是父母关注太多】相关文章:
★ 深圳地铁11号线拟设VIP车厢引起哗然 被指违背平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