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6个月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怎么办呢?您能够帮帮我么?
——一位女性网友
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询问,十几个月不怎么会说话,十几个月还不会走路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不一而足。就拿我的女儿来说,十几个月她还不会爬,我经常和妻子笑谈我的女儿很有趣,她是先学会走路,后来慢慢才学会爬的。
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通过统计,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婴幼儿阶段存在如说话晚、会走路晚等这样那样不一而足的问题。
可以想象:孩子有这样那样有别于周围其他孩子的问题,是很正常的问题,或许说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很有可能是来自于父系或者母系的基因遗传,这并不是残疾的症状,并不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
记得,我的妈妈就曾经告诉我,说我小时候很笨,到了5、6岁还不会数手指头,搞得幼儿园不肯收我。小时候不会数手指头,不代表数学成绩不好,也不代表笨,这只是一个孩子在某一阶段出现的一种“生理不应”,无关于成长。
我们不可否认当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会焦虑,会着急,会四处寻找“灵丹妙药”来帮助快速的恢复到所谓的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上来。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焦虑有可能阻隔孩子的“生理自我复原”。
爬也好,说话也好,走也好,这些都是属于一个正常的自然人基因里遗传的技能必备,不管当下的发展现状是什么,这些技能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觉醒。当然,在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婴幼儿可能会受到父系或母系基因里的某些特殊因子、家庭环境、父母等至今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的迟缓现象。
如果我们不因为焦虑,去做出影响孩子自然生长的任何举措,婴幼儿必然会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进行自我复原。
所以,我想说面对孩子出现的与众不同的生理技能差异,我们为人父母者,还是要有一些注意点,或者说方法策略的:
1
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
别用焦虑固化孩子的“与众不同”
孩子“与众不同”,只要不是病,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做父母的别急,因为急也没用,急无益于孩子的自我复原。尤其是在亲朋好友面前,要禁止谈论这些“与众不同”,我们往往浅薄的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即便是有的话孩子不会说,但其实年幼的她们已经开始懂得父母的行为和言语。
所以,我们别总挂在嘴边上,重复孩子的“与众不同”,这很可能让孩子在心灵里固化这种意识,如果转变为潜意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还有,别因为自己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等等现实情况,去要求亲朋好友甚至是他们的孩子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种特殊化的待遇,很可能让孩子产生心理自卑。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坎坎坷坷的事情,只要不是病变性质的,那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2
针对孩子的“与众不同”,
要做一些“对症下药”的教养方式变更
就拿孩子26个月还不怎么会说话这样的情况来说,其实也不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情况,农村一直有一种说法:说话晚的孩子聪明。不管是不是具有科学依据,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咱别焦虑,焦虑无用。
当然,我们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与其等待孩子缓慢的“自我复原”,还可以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有用的策略,来帮助孩子加快“自我复原”的进程。
比如,我们可以多陪孩子说说话,其实陪孩子说话,是很多父母比较欠缺的。陪孩子说话,不一定说要讲道理摆事实,漫无目的的聊一聊,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还可以拓展孩子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当然,漫无目的,不是叫我们胡侃乱侃,还是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比如通过询问孩子“今天去哪玩了?吃了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切入,让孩子因为谈论自己熟悉和经历过的事情,而充满兴趣和想说的欲望。
陪孩子说话,别嫌烦,有的孩子不愿意说话,有可能是因为先天技能觉醒缓慢,但后天缺乏一个说的平台,我以为也是一个重要诱因。陪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孩子不会说的,尤其是孩子愣愣巴巴许久都没有说出来的情况下,父母可以代为阐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主动地重复,这种重复孩子记忆到脑海中的概率是很高的。
除了陪孩子说话,我们还应该多陪孩子读读书,其实婴幼儿阶段是亲子共读的好机会,这个时候读的故事,孩子能很快记住,对孩子的语言、想象、文字创作等功能的成长都有极好的效果,也能有效的促进孩子自我推动语言功能的复原。
当然,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对策,如果孩子走路慢,那就应该利用一些孩子兴奋的时机,引导孩子去尝试学习走路。
尝试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比较忽视的问题,我们因为对于孩子的溺爱,而不愿意孩子去尝试,甚至是剥夺孩子尝试乃至于受挫的机会,这实际上迟缓了孩子自我觉醒、复原一些生理机能的机会和时间。
最后,我特别想说,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不焦虑,不特殊对待,想一些办法,做一些家庭教养方式的变更,应该是可以加快孩子某些缺失技能的自我觉醒乃至于复原的。
【孩子说话晚,是天赋秉异?还是资质太差?结果竟是这样】相关文章: